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第十一屆徵文獎決選入圍作品詳細評語


先向各位賠個不是,在下久沒更新網站,這兒的塵已積了數吋之厚,看來快要變作古蹟。往年我都會花時間讀徵文獎參賽作品,寫下每一篇的心得,可是,今年我實在抽不出空。這一年多我一直在忙自己的稿件,幾乎沒有暫停,每天就是寫稿、找資料,娛樂是上youtube或大陸網站看看綜藝節目,或者讀讀小說之類,一言以蔽之,「宅到爆」。如果你問我,寫這麼久,作品很龐大嗎?我不敢說很龐大,但我只能說,我挑了一個自討苦吃的題材和一個自找麻煩的結構。目前仍在衝稿,希望早日完成,付梓出版。

雖說我沒空閱讀本屆徵文獎所有作品,但因為被邀作評審,決選入圍的四篇作品我都有讀過,而且撰寫了心得和交付評審會議的報告。一如去年,我在此處公開,各位有任何異議、意見,歡迎留言討論。隱藏起來的都是有劇透的分析,未讀作品請自行斟酌閱讀。

4.惡意火

消防官翁田富在自家的火災中死去,有人在現場向警員自首,表示人是他殺的--表面看來,這是一宗意外火警,到底是謀殺?是意外?翁田富的死亡,跟七年前某場火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文筆秀麗,作者很懂得說故事,沒用上什麼破天荒的技巧,卻令讀者舒服地閱讀。角色相當立體,無論是偵探、助手、凶手、死者還是證人,都描寫得有血有肉,反映社會弊端的主題亦擲地有聲。在推理線上,伏筆、動機、行凶過程工整無瑕,加上對消防工作的細緻描寫,本作是一部相當具質素的輕社會派推理小說。

以「小說」而言本作可說是出色之作,以「推理小說」而言也甚有水準,唯獨是以「短篇小說」而論,則可以挑一些缺點。短篇小說跟長篇、中篇或短篇連作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該以「事件」為主軸,我不是說「人物」不能拿來當中心,但必須分配好兩者的比重,留意讀者的焦點。本作中段劇情有一條副線,描寫兩名角色年輕時的關係,該段故事無疑讓角色們加添血肉(和對讀者的親和力),亦令故事的調子不至於太沉重,問題是,這在短篇作品反而成為贅筆。當主線(翁田富之死)的重點放在「復仇」、「公義」、「反官僚」、「黑色」等之上,副線卻來一段青澀溫暖但跟主線無關的校園插曲,就令故事有點走味。如果是長篇(或系列短篇)就無問題,為角色--尤其是主角們--花上篇幅可以讓讀者更投入,但在以事件為主軸的短篇中就有可能帶來反效果,甚至有種不協調的拼湊感。

話雖如此,本作仍然是一篇突出的佳作。如果作者打算將本作寫成系列,那上述的「雞蛋中的骨頭」就更有可能變成優點了。


33.三分之一的殺人

研究生懷仁的論文被卑劣的教授王霸剽竊,懷仁決定謀殺對方,可是他的計畫沒能成功--王霸在另一場合被殺。同一研究室中,兩位學長學姊都有殺害教授的動機,到底替天行道的人是誰?

文筆略嫌青澀,似乎作者寫小說的經驗尚淺,但敘事頗有條理,給人一種簡明易讀的感覺。基本上,推理小說要求文筆「清晰」多於「華美」,如果無法兩者兼具,取前者捨後者較好,本作就是一例。作者把故事焦點集中放在教授被殺一事上,以不長的篇幅(一萬七千字)描寫事件的離奇性質,以一氣呵成的節奏推演故事,這一點在短篇推理上做得很不錯。

著眼於謎團和推理線上,本作也有不俗的趣味。一開始讀者會以為是倒敘推理(主角決意殺死仇人),在描寫了主角安排計畫、甚至加以執行後,中段一個轉折,讓推理線轉了一百八十度,主角從凶手變成偵探。這種設計雖不算十分新穎,但編排起來有其難度,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謎團合理化兼變得有趣,在這環節上本作的作者都掌握到。

如果說謎團設計上的瑕疵,我認為有兩點值得一談。其一是真相涉及好些巧合,削弱了推理小說強調的論理性,不過,本作一大趣味就是「巧合」,所以我會說這只是「瑕疵」而不是「缺點」。另一個瑕疵,就是謎底的意外性不強,作者甚至一開始就強調了真相,敏銳的讀者很容易猜到謎底。由於本作的賣點是有趣的謎團,作者沒有用華麗的文筆、豐富的戲劇性或深刻的人文主題來包裝,所以欺瞞讀者、跟讀者鬥智便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意外性不足所衍生的空洞感就較明顯了。


35.末日的笑靨

國三的主角跟相戀半年的女友感情轉淡,女友丟來猶如末日的炸彈--她懷孕了。為了籌集墮胎的資金,主角只好跟女友合作偷取班費,只是主角沒想到事情一再出乎他的意料……

傑作。故事性、推理性、趣味、主題、文筆都一流的作品。首先作者的文筆非常厲害,文藝優雅的敘事描寫帶點幽默自嘲,有一種「成人的青春小說」氛圍,對我來說極之討好,而故事的進展異常流暢,本來我以為這種精於描繪角色內心的作品,會在劇情推演上流於做作(或簡單來說,過度自說自話),但本作沒有這些流弊,作者拿捏得很準確。

本作大概可以歸納為「青春推理」或是「成長小說」,以主人翁所遭遇的事件,讓主角(們)在精神上有所成長。短篇小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如果要充分描寫角色,就可能要花上大量篇幅,令故事變得冗長;若太集中事件,無法令讀者對角色產生共鳴,就做不到「成長小說」的效果。作者很高明地以一起事件反映出主角的轉變,甚至故意省略主角的名字,讓無名的主角化成讀者的心理投影。

推理線亦顯出作者精於計算。偷竊案在設計上合乎青春推理小說該有的規模,之後意外的發展符合優秀推理小說的格局,而作者更在當中埋下另一個謎團,叫讀者在品嚐完前面的主菜後,再發現這一道喜出望外的甜點。那個謎團的伏筆和解謎都寫得清脆俐落,不但有「告訴讀者推理設計如何運作」的功能,更跟之前提及的「成長小說」主題互相呼應。

這是一部能令人動容的推理作品,讀罷餘味極佳。無論本作有沒有得獎,作者務必繼續創作,中文推理圈有這種作者,實在叫人感動啊。


40.倒帶謀殺以及連環殺人魔的困擾

余艾寧余艾麗兩姊妹赫然發現一則尋人告示,國中生劉凱人從家裡失蹤,母親非常焦急。她們感到詫異,那個死小孩明明是跟媽媽一起到遊樂場而「失蹤」的,畢竟他就是死在她們手上……

本作的重點完全放在推理小說的設計技巧上。我記得道尾秀介有一篇短篇用過類似的倒敘法,要利用這種片段式的逆向敘事來設計謎團相當講究,而本作亦能利用它的特性,製造出特異的趣味和推理味道。

故事以「終章」開始,以描寫兩姊妹對於尋人啟事感到疑惑,再一步一步推回事件開始時的真貌。這種手法是兩面刃,雖然製造出強大的懸念,但同時增加了閱讀困難。本作在主軸上算是非常清晰的,但在細節交待上,似乎由於這種倒敘技巧,顯得有點紛亂。讀者要很仔細閱讀,留心每一個環節才能整合出謎底的真貌,對推理迷來說,本作大概具有不俗的挑戰性,但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或許削弱了吸引力。

幸而本作的調子夠力抓住一般讀者。黑色幽默、帶著惡意的描寫都增加了這篇異色推理的特色。而最有趣的是,故事完結後,讀者必須細心思考,才能明白作者沒有明言的謎底,而那個謎底更具備黑色而詭異的要素。作者沒有明寫是一個相當冒險的做法,這會容易招來兩極的評語--不過,比起打安全牌,這種風格也許更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