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業務報告】《氣球人》


7.23  異色館《氣球人》 陳浩基◎著 委託殺人也有旺季淡季之分……

在忙碌中上來報告一下。拙作《氣球人》今天出版,全家和萊爾富有售,只售新台幣四十九元。上面的連結有介紹和試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雖然故事設定有異色的奇幻元素,這部作品我是當作推理來創作的,嘗試揉合現代奇幻和推理的趣味性。希望各位欣賞。

※以下留言可能有劇情透露,請各位自行斟酌,未讀慎入~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神話的涵義:《新企業神話》


兩岸文學PK大賽首獎作品
高普《新企業神話》


在翻開書本前,我完全不知道這長篇作品是哪一個類型,題材是什麼。事實上,即使我讀了二百頁仍無法肯定,因為作者高普的作品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轉了彎,讓故事朝著意料之外的方向駛去。而這本獲得起點中文網主辦的「兩岸文學PK大賽」的首獎作品,亦保留了高普的風格--冒險、懸疑、驚悚、武俠、奇幻,共冶一爐。

我先提一下大綱。T市發生一連串的離奇殺人自殺案,謠傳行凶者臨死前受到惡魔的蠱惑,魔鬼透過世界級企業天鼎集團的一款手機作惡。天鼎集團總裁得悉事件後,連同秘而不宣的集團恐嚇事件一同交給公司內部的安保科處理,而本作的主角、年輕的冒險家方去尋將會介入事件,只是此刻他正在中美洲,被兩名惡徒用槍威脅,身處一瑪雅族的古墓之內……

基本上,故事的主軸圍繞著天鼎集團和T市的殺人事件進行,方去尋無奈插手事件,一步一步發現天鼎集團、殺人事件、恐嚇信、企業合併、神秘宗教等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敵我難分之下找尋事實的真相。表面上,這是一個冒險懸疑故事,但我相信不少讀者都會看出隱含在劇情的各個主題。最明顯的,是探究「個人vs大環境」的意圖,作者借「冒險家」這種「夕陽行業」,跟擁有權力、影響全世界發展方向的「企業」作比對,在主角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加入企業調查事件後,再引出「個人」與「社會趨勢」的對抗。主角見識超卓、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身手更是不凡,可是亦要面對現實的問題,家中斷水斷電、帳單臨門。最悲哀的,不是金錢上的難處,而是主角周遭的人都指出「冒險家」不合時宜,連好友都決定向企業集團賣帳,更有一種孤單的唏噓。高普在自序就提到小本經營的西瓜農和傻乎乎地埋首寫作的小說家,或許世道艱難,但他仍希望堅持志業的做法。

不過,我對本作的著眼點並不在這處。

我想有讀者對書名中的「企業」一詞感到興趣,以為作者在故事裡注入了不少商管的元素,跟冒險故事掛鉤,然而我認為,這作品的另一個重點卻是書名的後本部--「神話」。我本身是個神話迷,喜歡研究各地神話外,亦喜歡研究「神話學」,即是神話的起源、在社會的作用、各地異同、跟文明演進的關係等等。雖然我只懂皮毛(我看那些書籍都只看懂一半),但《新企業神話》中論述神話的部分,頗讓我喜出望外。

故事中引用某古老的宗教,塑造出兩個陣營對決的緊張氛圍,在表面看來,是很正常的冒險小說鋪排,而引經據典顯出作者的博學;不過我認為作者在這點裡想說的,並不比上述個「大趨勢」的主題來得輕,這是本作另一個吃重的主題。什麼是神話?神話何以形成?宗教的追隨者追求的是什麼?掌握人心就是一個宗教的目的嗎?雖然故事沒有明言,但套用今天的例子,讀者不妨再多想一下--生產i產品的Apple是否一個教派?掌握財富和人心的高科技公司和宗教有何異同?Steve Jobs會成為神話中的神嗎?我不知道高普撰寫本作時,Apple是否已有今天的「威能」(據我所知,本作的原稿已是多年前的創作),亦不肯定他是否有心影射,但無可否認,如果讀者以此角度來閱讀、來詮釋故事中的某些片段,會不由得有所聯想。

我想,以上的兩點(尤其是第二點)令這作品不同於一般的冒險小說。這是一個很爽快、沒有冷場、甚至帶有動漫感的冒險故事,但在商業化的調味之下,掩蓋著好些社會和文化的議題。追求輕鬆閱讀,「看爽書」的讀者應該會感到滿意,而希望從一部小說中獲得某些主題、某些觀點的讀者,亦應該不會失望。

以下有對劇情比較深入的討論和個人看法,未讀勿入。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趣味盎然、閃光滿溢--《桐花祭》


桐花祭:呂仁推理小說集

比起長篇推理小說,我更喜歡短篇作品,尤其是短篇連作。以相同的角色或互相關連的短篇故事,製造出一個多角度描寫的世界或角色經歷,往往比寫一部長篇小說更考工夫。短篇連作不難寫,但好的短篇連作卻不容易,因為作者得在一套設定下構思多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如果一部短篇連作內數篇作品大同小異,就會比起一位作者以類似的題材寫兩三部長篇更礙眼。在這一點上,呂仁這本《桐花祭》處理得非常漂亮,在異(每篇作品的不同手法)同(以一套設定發展出來的多個故事)拿捏得恰到好處。

《桐花祭》收錄六篇故事,均以韋達霖和易月理這對夫妻(有一篇的時點設於婚前)當主角,插手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當中。如果說六篇的相同之處,便是這兩位主角的個性和「辦案」手法。韋氏夫婦並非偵探,只是恰巧碰上一些事件,縱使事件中有「死者」,亦只是隔著報紙或友人而得知,從中如瞎子摸象般推敲案情。這跟一般推理小說不同,不少推理作品講究公平性,一開始就把所有證據放到讀者眼前,讓讀者站在跟偵探(或警員)相同的起跑線上;然而《桐花祭》的趣味,在於接近我們平日遇上的情境--從電視新聞知道某罪案發生,於是跟家人或朋友在茶餘飯後扮起偵探來,猜想案件的種種可能。一如現實,這些猜想往往跟案情有出入,隨著故事發展,主角們涉入案件之內,就發覺之前一堆假設並非真確。作者在好幾篇作品中,利用這種「猜想→確認→錯誤→填補漏洞→再猜想」的過程,導出謎團中的盲點,製造出逆轉的劇情起伏。

至於不同之處,則見於每篇的選材和謎團格式等等。我覺得較接近的是第一篇〈桐花祭〉和第二篇〈上行列車殺人事件〉,它們的格式都是主角們遇上突如其來的事件,逐步抽絲剝繭釐清真相,但兩者亦有很相異之處,尤其第二篇強調是殺人事件,更運用上鐵道推理作為主題。爾後的幾篇,〈真假店員〉是以凶手角度作出的倒敘推理、〈洋娃娃〉是以靈異包裝的小品推理、〈土人多多不勝殺〉是帶有後設趣味的幽默推理、〈情詩殺人事件〉是有先驗性質的暗號推理,呈現不同風貌。

事實上,我覺得《桐花祭》相當適合有興趣創作推理的朋友閱讀,當作參考。這本作品除了上述的「異同」的優點外,更在「推理」和「小說」兩者中抓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超巨型詭計,也沒有智商超越一百八十的破案天才,光看設定,或許會讓一些慣吃「重口味」的推理迷覺得不夠力。然而,即使格局上以「日常」為重點,作者卻能在這些不複雜的謎團中找出盲點和趣味所在,特別是以上述的「猜想→漏洞→再猜想」的過程,令人感到推理之美。而且,作者鋪伏筆的手法相當高明,解謎的關鍵往往在前段以一種不經意的手法加插在劇情之內,其中更有令主角明白謎底的伏線(一般伏線是對讀者用的,作者只要解釋「答案是什麼」,符合伏筆便成。而更進一步的,便是對主角用的伏線,令讀者明白「為何偵探想到答案是什麼」,伏筆不但解釋謎團,更讓人知道偵探的思考過程)。

在推理之外,劇情的鋪排、進展毫無冷場,韋氏夫婦的日常生活寫得相當立體,但又沒有喧賓奪主,不會因為那些甜蜜的生活片段令推理的部分失焦(關於主角們大放閃光的部分,我下面會再詳述一下看法)。《桐花祭》是一本能讓讀者輕鬆、舒服地閱讀的推理作品,有小品推理的趣味,亦有講究推理骨幹的核心。

以下有劇情透露,未讀勿點。



總括而言,《桐花祭》是一本趣味滿瀉的推理小說,尤其在追求謎團和詭計為主的硬派長篇推理之中,這種充滿日常趣味的推理短篇連作就更見難得。希望呂仁在將來再寫,讓韋氏夫妻再次展現推理魅力和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