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趣味盎然、閃光滿溢--《桐花祭》


桐花祭:呂仁推理小說集

比起長篇推理小說,我更喜歡短篇作品,尤其是短篇連作。以相同的角色或互相關連的短篇故事,製造出一個多角度描寫的世界或角色經歷,往往比寫一部長篇小說更考工夫。短篇連作不難寫,但好的短篇連作卻不容易,因為作者得在一套設定下構思多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如果一部短篇連作內數篇作品大同小異,就會比起一位作者以類似的題材寫兩三部長篇更礙眼。在這一點上,呂仁這本《桐花祭》處理得非常漂亮,在異(每篇作品的不同手法)同(以一套設定發展出來的多個故事)拿捏得恰到好處。

《桐花祭》收錄六篇故事,均以韋達霖和易月理這對夫妻(有一篇的時點設於婚前)當主角,插手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當中。如果說六篇的相同之處,便是這兩位主角的個性和「辦案」手法。韋氏夫婦並非偵探,只是恰巧碰上一些事件,縱使事件中有「死者」,亦只是隔著報紙或友人而得知,從中如瞎子摸象般推敲案情。這跟一般推理小說不同,不少推理作品講究公平性,一開始就把所有證據放到讀者眼前,讓讀者站在跟偵探(或警員)相同的起跑線上;然而《桐花祭》的趣味,在於接近我們平日遇上的情境--從電視新聞知道某罪案發生,於是跟家人或朋友在茶餘飯後扮起偵探來,猜想案件的種種可能。一如現實,這些猜想往往跟案情有出入,隨著故事發展,主角們涉入案件之內,就發覺之前一堆假設並非真確。作者在好幾篇作品中,利用這種「猜想→確認→錯誤→填補漏洞→再猜想」的過程,導出謎團中的盲點,製造出逆轉的劇情起伏。

至於不同之處,則見於每篇的選材和謎團格式等等。我覺得較接近的是第一篇〈桐花祭〉和第二篇〈上行列車殺人事件〉,它們的格式都是主角們遇上突如其來的事件,逐步抽絲剝繭釐清真相,但兩者亦有很相異之處,尤其第二篇強調是殺人事件,更運用上鐵道推理作為主題。爾後的幾篇,〈真假店員〉是以凶手角度作出的倒敘推理、〈洋娃娃〉是以靈異包裝的小品推理、〈土人多多不勝殺〉是帶有後設趣味的幽默推理、〈情詩殺人事件〉是有先驗性質的暗號推理,呈現不同風貌。

事實上,我覺得《桐花祭》相當適合有興趣創作推理的朋友閱讀,當作參考。這本作品除了上述的「異同」的優點外,更在「推理」和「小說」兩者中抓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超巨型詭計,也沒有智商超越一百八十的破案天才,光看設定,或許會讓一些慣吃「重口味」的推理迷覺得不夠力。然而,即使格局上以「日常」為重點,作者卻能在這些不複雜的謎團中找出盲點和趣味所在,特別是以上述的「猜想→漏洞→再猜想」的過程,令人感到推理之美。而且,作者鋪伏筆的手法相當高明,解謎的關鍵往往在前段以一種不經意的手法加插在劇情之內,其中更有令主角明白謎底的伏線(一般伏線是對讀者用的,作者只要解釋「答案是什麼」,符合伏筆便成。而更進一步的,便是對主角用的伏線,令讀者明白「為何偵探想到答案是什麼」,伏筆不但解釋謎團,更讓人知道偵探的思考過程)。

在推理之外,劇情的鋪排、進展毫無冷場,韋氏夫婦的日常生活寫得相當立體,但又沒有喧賓奪主,不會因為那些甜蜜的生活片段令推理的部分失焦(關於主角們大放閃光的部分,我下面會再詳述一下看法)。《桐花祭》是一本能讓讀者輕鬆、舒服地閱讀的推理作品,有小品推理的趣味,亦有講究推理骨幹的核心。

以下有劇情透露,未讀勿點。



總括而言,《桐花祭》是一本趣味滿瀉的推理小說,尤其在追求謎團和詭計為主的硬派長篇推理之中,這種充滿日常趣味的推理短篇連作就更見難得。希望呂仁在將來再寫,讓韋氏夫妻再次展現推理魅力和閃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