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趣味盎然、閃光滿溢--《桐花祭》


桐花祭:呂仁推理小說集

比起長篇推理小說,我更喜歡短篇作品,尤其是短篇連作。以相同的角色或互相關連的短篇故事,製造出一個多角度描寫的世界或角色經歷,往往比寫一部長篇小說更考工夫。短篇連作不難寫,但好的短篇連作卻不容易,因為作者得在一套設定下構思多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如果一部短篇連作內數篇作品大同小異,就會比起一位作者以類似的題材寫兩三部長篇更礙眼。在這一點上,呂仁這本《桐花祭》處理得非常漂亮,在異(每篇作品的不同手法)同(以一套設定發展出來的多個故事)拿捏得恰到好處。

《桐花祭》收錄六篇故事,均以韋達霖和易月理這對夫妻(有一篇的時點設於婚前)當主角,插手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當中。如果說六篇的相同之處,便是這兩位主角的個性和「辦案」手法。韋氏夫婦並非偵探,只是恰巧碰上一些事件,縱使事件中有「死者」,亦只是隔著報紙或友人而得知,從中如瞎子摸象般推敲案情。這跟一般推理小說不同,不少推理作品講究公平性,一開始就把所有證據放到讀者眼前,讓讀者站在跟偵探(或警員)相同的起跑線上;然而《桐花祭》的趣味,在於接近我們平日遇上的情境--從電視新聞知道某罪案發生,於是跟家人或朋友在茶餘飯後扮起偵探來,猜想案件的種種可能。一如現實,這些猜想往往跟案情有出入,隨著故事發展,主角們涉入案件之內,就發覺之前一堆假設並非真確。作者在好幾篇作品中,利用這種「猜想→確認→錯誤→填補漏洞→再猜想」的過程,導出謎團中的盲點,製造出逆轉的劇情起伏。

至於不同之處,則見於每篇的選材和謎團格式等等。我覺得較接近的是第一篇〈桐花祭〉和第二篇〈上行列車殺人事件〉,它們的格式都是主角們遇上突如其來的事件,逐步抽絲剝繭釐清真相,但兩者亦有很相異之處,尤其第二篇強調是殺人事件,更運用上鐵道推理作為主題。爾後的幾篇,〈真假店員〉是以凶手角度作出的倒敘推理、〈洋娃娃〉是以靈異包裝的小品推理、〈土人多多不勝殺〉是帶有後設趣味的幽默推理、〈情詩殺人事件〉是有先驗性質的暗號推理,呈現不同風貌。

事實上,我覺得《桐花祭》相當適合有興趣創作推理的朋友閱讀,當作參考。這本作品除了上述的「異同」的優點外,更在「推理」和「小說」兩者中抓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超巨型詭計,也沒有智商超越一百八十的破案天才,光看設定,或許會讓一些慣吃「重口味」的推理迷覺得不夠力。然而,即使格局上以「日常」為重點,作者卻能在這些不複雜的謎團中找出盲點和趣味所在,特別是以上述的「猜想→漏洞→再猜想」的過程,令人感到推理之美。而且,作者鋪伏筆的手法相當高明,解謎的關鍵往往在前段以一種不經意的手法加插在劇情之內,其中更有令主角明白謎底的伏線(一般伏線是對讀者用的,作者只要解釋「答案是什麼」,符合伏筆便成。而更進一步的,便是對主角用的伏線,令讀者明白「為何偵探想到答案是什麼」,伏筆不但解釋謎團,更讓人知道偵探的思考過程)。

在推理之外,劇情的鋪排、進展毫無冷場,韋氏夫婦的日常生活寫得相當立體,但又沒有喧賓奪主,不會因為那些甜蜜的生活片段令推理的部分失焦(關於主角們大放閃光的部分,我下面會再詳述一下看法)。《桐花祭》是一本能讓讀者輕鬆、舒服地閱讀的推理作品,有小品推理的趣味,亦有講究推理骨幹的核心。

以下有劇情透露,未讀勿點。


我最想詳加說明感想的,是〈土人多多不勝殺〉。和其他短篇不同,這作品明顯有一種後設推理趣味,當其他故事都是以解謎為主,這篇卻是以解拆暴風雨山莊元素,逆向撰寫的後設作品。無論在「山莊」的人愈來愈多而不是愈來愈少(天啊,竟然還有小嬰兒出生,變成「生人事件」了)、被困卻另有出路等等,都顯出作者的意圖。或者我先說一下我覺得本篇的一些瑕疵--除了路那在解說提出的幾點外,我覺得這種「逆向」趣味未能完全玩出「反暴風雨山莊」的重點,因為故事中的最大謎底其實是主角們想方法逐客,怎料人反而愈來愈多,而後者(人多)和前者(詭計)並沒有因果關係。暴風雨山莊的因果很明顯的,因為「詭計殺人」所以「人少」,如果要徹底地反向操作,我希望是一個「因為詭計招人所以人多」的玩法(例如最後發現是雙胞胎兄弟為了阻撓主角好事,以詭計安排女友甚至臨盤在即的大姊出現,主角們最後揭穿一切令二人被大小喬揍一頓之類 XD)。當然這只是一種想法,並不代表作者的原來做法不好。

然而,這篇作品(或整本作品)有一點我是相當讚賞的。《桐花祭》的故事通篇充滿閃光,主角夫妻如膠似漆,簡直是甜死人沒命賠,我本來只以為是作者為了提高趣味的一種手法。但當我讀到〈土人多多不勝殺〉的結尾,猛然察覺這是相當高明的一招。〈土〉的謎底趣味在於兩位情投意合的主角不約而同地以不同的方法對付不速之客,光看這一篇讀者未必有特別的感覺,但整本讀下來,讀者就會覺得「對啊,這對笨蛋閃光夫妻就是會幹出這種事嘛!」,令主角們的動機紮實不少。因為主角們放閃光,所以〈土〉的詭計變得合理,因為〈土〉有這種劇情,所以主角們變得立體。

我個人而言,最沒感覺的作品是〈情詩殺人事件〉。或許因為我覺得暗號推理跟之前的日常之謎有點不搭調(暗號太人工化了),而且地理上的線索難令我投入(即便作者已周到地闡明台北的道路規格當作伏線),所以比起〈桐花祭〉或〈上行列車殺人事件〉,這篇不大合我口味(說起來,其實我亦不熱衷於鐵路推理,但〈上〉卻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幾乎顧著看書忘了下巴士),不過結末的部分我相當欣賞,「解開暗號」和「誰是凶手」並不是對等的,這亦有點「後設推理」的趣味,令人莞爾。

短篇〈桐花祭〉的故事我相當喜歡,無論在真犯人、動機、探案過程、事件盲點都很好玩,以沒有犯罪事件作為前提下,這篇本格推理作品相當好看。我有一個小建議,如果程先生的櫃子裡只有一堆「銀牌」而沒有「金牌」,就更能加強他的犯案動機--就是長期拿第二名,更會敵不過誘惑拿主角的作品參賽吧。(笑)

最後,我想討論一下路那在解說中提出的一些瑕疵。「都市鄉巴佬」的部分是否在出版前改寫了?我好像沒察覺有什麼不耐的段落。至於主角有一堆推理小說卻連御手洗是誰亦不知道,我卻想到合理的解釋。韋達霖是個書癡,但故事中沒有說過他買書後有讀完嘛!搞不好他只是喜歡買書,會抱著「如果現在不買,將來很可能買不到了」的態度到書店「大手交易」呢?(我就認識不少會這樣想的人)所以就算韋先生有幾個書櫃的書,並不代表他是推理迷,聽過推理名作的角色名字。反過來說,易月理卻對推理小說有相當多的認識,由此可以推想,韋達霖買的書,其實易月理是有偷偷看啦!(爆)她雖然埋怨丈夫的書佔位太多,那才不是由衷之言哩!她只是傲嬌罷了!(笑)

總括而言,《桐花祭》是一本趣味滿瀉的推理小說,尤其在追求謎團和詭計為主的硬派長篇推理之中,這種充滿日常趣味的推理短篇連作就更見難得。希望呂仁在將來再寫,讓韋氏夫妻再次展現推理魅力和閃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