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柏青《親愛的你》
跟李柏青相識,是因為我跟他同屬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好幾年前已有通信,我到台灣時有跟他碰面,他來香港我也有帶他去吃茶餐廳。我的書架上老早有他的兩本著作,其中一本更是我多年閱讀經驗中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有趣的是這兩本都不是推理小說,一本是重新塑造三國末年面貌的歷史小說《滅蜀記》,另一本是分析角度獨到精采的史普作品《橫走波瀾:劉備傳》。記得去年年末我跟他在翠華品嚐瑞士雞翼,聽他敘述飛機延誤是因為某大陸團領隊大鬧機艙驚動機場警察後,他告訴我好消息:「我來年年中有書出了。」如果不計短篇,這是我第一次讀柏青的長篇推理作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親愛的你》是他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
先說一下劇情。時代是一九九九年,某天晚上大學生主角梁道恩錯過了一通來電,而他不久後發現,致電的主人周孟瑾墮樓身亡,在家中留下遺書。梁道恩曾經單戀周孟瑾,及後跟周孟瑾的同居姊妹小樂成為戀人,周孟瑾的死令他苦惱,決心找出她自殺的理由。他唯一的線索,是死者在遺書上留下的那個沒透露名字、只以「親愛的你」作稱謂的男性……
讀畢本作,有點令我意外的是,《親愛的你》居然不像推理小說。別誤會我是批評本作的推理性不足,事實恰恰相反,這作品的邏輯推理部分相當嚴謹,埋伏線和收伏線極具條理,甚至有些情節我覺得作者太為讀者設想了,比本格推理還要重視公平性。我說的「不像推理小說」,是因為故事跑的是心理懸疑路線,令我想起不少歐美劇情片。華文推理作家的首部推理長篇,通常都會偏重詭計,強調鬥智的部分,可是《親》卻是以寫實來包裝犯罪,強調的不是狡猾的犯人、破天荒的詭計,而是角色的想法、彼此的關係,以及隱藏在人性中的險惡。
故事前半的節奏有點慢,也比較瑣碎,感覺上就是一般的劇情小說,描寫主角調查女死者生前點滴,以及她的死亡所帶來的漣漪。這部分雖然偶有刺激的橋段,但因為充滿倒敘、插敘與主角思考案情的獨白,所以坦白說未必很吸引。然而,當故事來到中段時突然來一記猛擊,劇情急轉直下,我便手不釋卷地一口氣衝到結尾,幾乎回不過氣。這時我才發覺,原來本作就像雲霄飛車,前半是用來爬升的軌道,當到達中間的高度頂點時,之前鋪排看似零碎的片斷一次過融合,化成車子的動能,叫讀者體驗高速的情節起伏,欲罷不能。
雖然故事有Whodunit的謎題,但這不是一部以Whodunit為中心的推理作品,作者想讀者關注的,是Whydunit。為什麼周孟瑾會死?她為什麼要在死前致電主角?她的結局,是因為她的人生中被鋪下了什麼伏筆?其他人在她的生命裡演著什麼角色?以華文黑色心理懸疑小說來說,我認為《親》甚具代表性,也值得不少推理創作者借鏡,研究「物理性機關殺人」、「智慧犯與名偵探交鋒」、「不可能犯罪」等等之外的寫作方向。
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本作毫無疑問我是極之推崇的,可是,若以個人閱讀口味來說,我便有點保留,好看是好看,卻很難說出「喜歡」這作品。說明原因前,我要先談一個早前從朋友口中學到的日語詞彙:イヤミス。
イヤミス是「嫌な気分になるミステリー」的簡稱,即是讀完後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後味不佳的推理小說。過去推理小說都傾向於揭破犯人陰謀、解開謎底,讓讀者撥開雲霧見青天而感到暢快,後來有些作者會在故事中注入惡意,讀者知道結末的真相後,反而會更覺鬱卒,這便是被稱為「嫌惡系」的イヤミス。
我提起這個詞語,大概會令人認為我是因為討厭這種「嫌惡系」故事,所以說對《親》有所保留吧。不,我對イヤミス完全無感的,甚至有時覺得愈イヤ愈好玩。事實上,《親》未必稱得上イヤミス,至少我沒看到作者為了虐待讀者加入滿滿的惡意。
但是,或許就是這一點,所以令我無法喜歡和認同故事的角色們。作者沒有刻意加入惡意,掩卷之際餘味亦不算不佳,即使充滿無奈的氣氛但絕對是一個合乎故事風格的結局,但就是這種有點像イヤミス卻又不夠イヤ,令我感到莫名的焦躁。如果是徹底的イヤミス,我可以抱著惡毒的心情來閱讀,享受一下Guilty Pleasure,但本作不是那回事。一切都很真實,真實到令人難以接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本作可說是極其成功的作品吧,因為它的感染力之高,令我無法忘懷,彷彿梁道恩、周孟瑾等等都是有血有肉的角色,恍如作者透過故事敘述自身經歷。(作者已在多個途徑強調,故事純屬虛構,劇中人物的行為經歷與他無關)(笑)
以下我打算詳細聊一下內容,未讀勿入。
呼,久久不寫心得文,一寫便寫了三千多字。總而言之,或許你無法喜歡這部作品,但《親愛的你》確是一部相當精采的推理小說,如果你對心理懸疑小說情有獨鍾的話,就更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