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本格已死?《冰鏡莊殺人事件》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


在中文推理小說創作者中,林斯諺應該算是新世代的代表作家之一。這是因為他能持之以恆地推出新作品,亦能貫徹自己的創作風格。《冰鏡莊殺人事件》是他的最新作,主人翁依舊是在他的作品中屢破奇案的哲學教授兼業餘偵探林若平。未讀這作品前,我在網上看到不少批評的意見,認為《冰鏡莊》太老舊、過時,於是有了心理準備。然而閱讀這本本格派推理小說後,卻有點不同的看法。

先介紹一下故事。知名企業家紀思哲收到怪盜Hermes的預告狀,揚言要偷取一份價值連城的古董手稿,於是紀思哲委託偵探林若平到他的別墅「冰鏡莊」作客,打算在一眾奔客面前正面迎擊Hermes。然而林若平預料不到,等待他的並不只有怪盜,更有已經犯下數宗密室殺人案的連環殺人魔「密室傑克Jack The Impossible」。賓客接連被殺,屍體在密室不翼而飛、巨大石雕離奇走動……被困在山莊裡的林若平,如何找出潛藏在眾人之中的凶手?

這個故事大綱,怎看也是個本格派的典型。而事實上,作品的內容也遵從著本格派的遊戲規則,高智慧的殺人魔、奇異的屍體發現地點、不能解釋的反常現象、名偵探的邏輯推論、貫徹始終而合理的解答等等,一應俱全,幾乎可以說是暴風雨山莊式的本格派推理示範作。單以詭計而言,我覺得力度充足,即便有人說是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或是某種詭計的放大版等等,我仍要給予這個詭計肯定的態度。我覺得那些批評有點偏頗,事實上古往今來不少推理作品的核心詭計,也難逃愛倫坡的五篇典型的規範,可是我們仍認為那些作品是傑作。那麼說,《冰鏡莊》的問題出在哪兒?傳統本格派真的不受今天的讀者歡迎嗎?

我覺得《冰鏡莊》的毛病,並非本格或非本格的問題,而是這部作品的「美學觀感」出了差錯。好萊塢的電影我們看過不少,老梗的片子相信大家也看得多。如果說某種形式的作品會被時代淘汰,我們今天不會仍看到大量以相同模式發展的災難片、警匪片、愛情片、恐怖片。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些作品裡不是有很多創新嗎?例如特技效果的進步、加入新元素的愛情故事等等;不過說穿了,占市場七成以上的美國電影,還不過是新瓶舊酒,大家依舊看得高興。香港有一句俗語:「橋唔怕舊,至緊要受。(橋段不怕老舊,最重要的是觀眾受落)」年老的夫婦展現相愛的微笑、經歷生死劫難的情侶終能相見、弱者在絕望中奮起挑戰不可能,這些老梗再老,我們還是會感動。這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即使上千年也不會改變。本格派的形式裡,對於凶手血腥的犯行,讀者仍會感到血脈賁張;對於離奇的謎團,讀者仍會感到訝異;對於偵探的登場,讀者仍會感到期待;對於正義得以昭彰,讀者仍會感到振奮。

問題是,《冰鏡莊》在這方面不夠好。其實用「好」或「不好」有點詞不達意,我的感覺是,這部作品的核心詭計是一道美味的羊排,伴碟的蔬菜、蘸點的醬汁也由上好的材料烹煮而成,可是放在一起卻出了亂子,沒法把菜色的優點顯現,卻強調了當中的缺點。

為了深入討論,以下有內容透露,未讀勿點。


先就兩段經常被拿來挑剔的劇情作一下引子--「林若平為了三百萬接受委託」和「有錢便可以完成的『卑劣』詭計」。

林若平在對方提出三百萬的酬金後而改變立場,引來不少讀者詬病。在Heero的訪談中,作者解譯那其實是主角的社交偽裝而已。坦白說,這個細節其實對故事後續沒什麼關係,可是這小小的火花卻或許燃點起影響讀者對主角的觀感的火種。因為主角的性格添上一點點的負面,導致讀者減少認同感和投入感,真是大大的划不來。看到林斯諺的解釋,我想起Michael Jordan在某年的NBA決賽裡的表演。Jordan運球時突然變速,防守的球員猝不及防,這時Jordan提起左手,作勢雙手抓球,對方跳起,怎料原來Jordan的左手沒碰到球,他還在運球中。可是評判卻吹罰他走步,令他大為錯愕--他不但騙過了敵方球員,還騙過了球證!林斯諺在這段的安排,不但讓主角騙過了紀劭賢,更騙過了讀者!糟糕的是故事創作不像打籃球,可以看賽後重播啊。這個無心之失是否一個大炸彈我不敢斷言,但有沒有新讀者因為這一段而對林若平反感呢,就不得而知了。

有讀者責難說「密室傑克不過是用錢來完成詭計」,我反而覺得以這一點來批評作者未免太冤枉。第一,故事中完成大樓的是紀思哲,密室傑克只是借助他的能力來完成詭計。第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犯人不可以用錢來完成大型的詭計?只要是合邏輯的,用錢與否不應該是評定本格推理小說的條件。有人提出犯人否定密道卻認同旋轉大樓有違犯人本身的概念,但我仍覺得還好。我的意見是,當某些事情誇張至一定程度時,它的本質縱使相同,給予人的觀感卻改變了。舉個例子,魔術師組合Penn & Teller曾表演一個魔術,讓二十多三十個潛水員在海底圍著一艘潛艇坐下,潛艇和「觀眾」之間放了一些冒氣泡的喉管,當氣泡變得濃密、再變回稀疏時,潛水員們都驚覺潛艇消失了。他們努力找尋也找不到潛艇的蹤影。這時Penn的旁白說道:「現在我要揭開這魔術的謎底!不想看的請轉台吧!還有三秒!兩秒!一秒!」接下來的畫面,是兩台大型運輸直昇機吊著潛艇在夕陽中飛行的情景(笑)。如果把這魔術縮小的話(就像徒手把水缸裡的物件用魚線吊走之類)是絕不能跟前者相提並論的,儘管本質一模一樣。

談回之前提及的「美學觀感」的問題。我認為《冰鏡莊》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依循傳統本格,而是只依循傳統本格的邏輯形式,忽略了傳統本格的讀者心情。傳統本格的趣味,除了使用不可能的謎團震懾讀者外,更要讓主角偵探以一個超脫的身分來解謎,令讀者感到痛快。讀者都會期待名偵探威風八面地把犯人的正體揭破,而在場的倖存者的驚訝更是最佳的調味料。然而,《冰鏡莊》卻無法突顯這方面,原因除了「那個可能有一點影響的三百萬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林若平是個內斂的角色,可說是比法月綸太郎更煩惱的煩惱偵探,讀者的投入感應該大減。

另外,雖然我認同主菜(核心詭計),但配菜(副線)的配搭上卻出了差錯。當中令我最失望的是石雕移動之謎。在缺乏大型機器的山莊裡,如何移動沉重的石雕呢?以下兩個都是好答案:

‧石雕沒有移動!移動的是角色們!
‧山莊裡沒有機器,因為山莊本身(旋轉大樓)便是機器!

兩者都是一般讀者沒察覺的盲點,都是「Wow factor」。問題是,這兩者是互斥的,兩者會破壞對方的完美性--偏偏《冰鏡莊》卻把兩者都用上。我覺得末段那個拉動石像的滑輪裝置破壞了前者的美學,雖然可能有人提出「最後的人馬移動和其他雕像移動的幅度大大不同嘛」,但前者(石雕沒有移動,移動的是角色們)的驚奇性是建基於「石雕無法移動」,讀者一旦在觀感上覺得兩者互相衝突,便會對詭計的設計產生疑問。本格推理中的詭計其實在現實上大都不可能發生,只是在我們的認知下覺得合理,讀者一旦產生疑問、懷疑作者的說服力便很麻煩。滑輪詭計本身是沒問題的,旋轉大樓也是,奈何兩者合起來卻構成這種backfire了。

另一個「美學問題」在於犯人的正體方面。我覺得這是另一個「邏輯合理,但違背讀者願望」的毛病。一開始犯人的獨白指出自己在賓客之中,可是在第二起案件發生時,除了被犯人抓住的劉益民外,每個人也有不在場證明。讀者夠敏銳的話會察覺主人紀思哲一定是犯人之一,問題是餘下的賓客中沒有符合凶手的條件,最後凶手真的是賓客以外的角色。如果紀思哲便是密室傑克,或者密室傑克是紀思哲的孿生兄弟(或易容)、二人在不同場景交換身分、扮斷腿跪坐在輪椅上跟角色見面之類,驚奇感也會增加。因為犯人不在山莊登場的角色之中,大大削弱了本格推理的美感。事實上,如果說犯人躲在電梯槽裡,有一半的殺人詭計不用旋轉大樓這種巨大裝置也能完成。

金鑰獎的活動手冊裡,有提到林若平這角色「知好色」而沒有「慕少艾」,見一個愛一個,我覺得太委屈林若平(和作者)了。與其說林若平好色,不如說他是個懷春少年吧!(笑)更糟的是他愛上的角色都不愛他(唔,其實我至今只讀過三篇林若平的故事,這點可能有誤)。老實說,《冰鏡莊》裡每次林若平遇上女主角,作者的筆觸都會突然改變,我覺得看得好累,心想刪減了最好--可是,讀下來我反而希望作者乾脆放更多筆墨在他們身上,來個閃光式偵查便好了。雖然我不特別喜歡那些爽歪歪的小說(爆),我倒期望將來出現林若平開後宮,遇上一堆女角鍾情於他的案子,畢竟他的煩惱形象開始感染我了(笑)。不過話說回來,以林若平的年紀,他未免真的過分純情了點喔?

最後一章帶出來的結局,反而令我有點驚喜,也感到可惜。怪盜和殺人魔是一人分飾、莉蒂亞是紀思哲的「長子」(如果莉蒂亞真的是男生,想起二人在展覽館二樓的一幕我便很想說一句:「口桀口桀,林若平,現在你感覺如何?感覺如何了?」 XD)、紀思哲殺害五人的動機等等,為故事加添了大量趣味,可惜的是這些點子沒有鋪陳,只硬擠到最後短短的一章。若然這些點子能放在故事中多作提示及推理,也許能刺激起作品本來的趣味和人物的親和力。

總括而言,《冰鏡莊》雖有瑕疵,但仍有可取之處,也許作者是基於「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原因特意把作品以最貼近本格的形式來呈現,我希望將來能看到林若平以不同的面貌登場,期望作者挑戰不同類型的推理作品。

6 則留言:

  1. 冬陽>
    謝謝~ :)
    歡迎光臨~

    回覆刪除
  2. MJ假裝左手摸球的那段
    有影片可看嗎?

    回覆刪除
  3. 三島東傑>
    哈,當年我是看直播的,倒忘了是哪一場了。
    只記得Jordan一臉無奈,評述員說「怎麼連Jordan也犯這種錯誤呀」後重播慢動作,才驚覺那電光火石間左手沒有碰到球。

    回覆刪除
  4. 總覺得這部作品不像一個推理寫作老手的書...
    文中的角色本來就夠少了,又出現冗角..
    那個李勞瑞是來幹嘛的??
    第一線女主角(紀**)的戲份少的可憐..
    這兩個角色合併成一個會好點吧!

    兇手的出場只有兩幕..
    也讓人有存在感薄弱的感覺

    本格推理的重點的確是解謎,我也十分推崇謎團的巨大化,純粹化,但是..
    若整本小說只剩下一個謎團,而少了推演用的角色(棋子)互動,
    這樣真的是小說嗎

    回覆刪除
  5. 以下有內容透露。

    振庭>
    我也覺得凶手的存在感薄弱,正如我之前所說,把凶手設在賓客之外,即使邏輯合理也不乎讀者願望。有點可惜哩。

    至於李勞瑞是否冗角,我卻抱相反的看法。我不是說李不是冗角,而是反過來,我覺得「多出來」的角色太少,這種冗角多幾個便不會有冗角的感覺。我猜作者想把李設定作紅鯡魚之一吧,雖說好作品的角色都應該有其功能性,但我覺得在這類暴風雨山莊裡,多放幾個用來擾亂讀者視線的角色是必須的。問題是《冰鏡莊》裡作者似乎沒刻意製造李是凶手的假象,也許這令你覺得這角色對故事沒幫助。

    我又不會說缺少推演用的角色互動不算小說(笑),就連島田大師的《占星術殺人魔法》裡,角色的互動也只集中在對話和謎團上罷了。我覺得《冰鏡莊》裡的角色不是缺少互動,而是那些互動不夠吸引,令讀者的印象不深。作者其實有在其他方面下工夫,像那一連串的凶案,其實都基於同一個謎底(旋轉大樓),以一個原理來構成不同的謎面(行李被竊、屍體消失、密室殺人等等),這種「單發多向」的詭計其實很強。不過對一般讀者來說,除非那詭計的設計真的驚天地泣鬼神,否則Present手法更重要。像《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詭計不繁複,但Present的手法出色,讀者的評價便普遍來得正面。

    哈,雖然我不能代表林斯諺說什麼,但我想,推理老手也會偶爾失手,被一些外來因素影響,或者把焦點誤放的。期望他在下一部作品有出色的表現。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