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電鋸《大豐收》
話說年前得知香港雜誌《Clip》舉辦推理小說獎,我雖然無意投稿,但也很好奇能否引出本地一些潛伏多年的業餘推理創作愛好者,讓香港這片文化沙漠長出為數不多、但生命力極強的仙人掌。當我知道名為《大豐收》的「香港式社會派推理小說」得獎,就一直留意出版狀況,更託在書店工作的友人代為訂書。結果等了一個多月,本作終於出版,花一天讀畢,便覺得本作得獎實至名歸--心頭那股揮之不去的沉重感,就證明了本作如何成功。
故事以油麻地一棟舊樓作為舞台,描寫一位年老的醫生被發現倒斃住所浴室之內,以割腕和切腹雙料自殺。由於發現遺書,警方以自殺作結,可是醫生的鄰居、身為作家的老翁深信醫生是被謀殺,而在重案組被投閒置散的女刑警亦因為另一案子而注意到本案,漸漸懷疑案件跟舊樓被地產集團收購、準備重建一事相關。
從社會派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本作有力地抓住讀者(尤其是香港的讀者)的視線。無論在反映現實、揭示社會弊端、抨擊政策不義等等都非常到位,港人讀此書必心有戚戚焉。作者有充分說明社會的背景、強拍條例(《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通過的原由、虛構(但有所影射)的財團的架構等等,即使外地人閱讀本作,亦沒有認知上的困難。
故事分成兩章(另有一序章與一終章),第一章以交待背景和資料為主,節奏較慢,未必算吸引,但第二章很快便進入戲肉,以女刑警為主角,一口氣調查事件的每一條線索,氣氛相當緊張;而且,這時候讀者會發覺,慢板的第一章其實佈下大量伏筆,這些伏線都為第二章的劇情提供了強力支撐。
在謎團上作者也有不落俗套的設計,以「為什麼明明完美的犯罪,犯人偏要以不完美的做法來進行?」為詭計的核心(書背文案就以此為賣點),最後也有為此作出解釋。不過比起這一點,我覺得作者以四宗(嚴格來說是五宗)案件交纏作為佈局,處理得更為亮眼,令本作的懸疑味道非常濃郁。
以下有較深入的劇情討論,未讀勿入。
當社會愈是不公,黑暗勢力愈大的時候,社會派推理就愈有市場,也愈有價值。香港在幾年前已突破了臨界點,而目前看來,民眾的反響應該會愈來愈大,而本作的出版,或許正正說明環境已經糟糕到一種不發聲不可的地步。本作的焦點放在與政府勾結的財團隻手遮天,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教人心寒,而結局中真相被掩埋、犯人豐收而歸更是異常沉重。其實這一點有點跟社會派推理的套路不同,不少社會派作品會以揭露黑幕完結,讓讀者一吐怨氣,感到「即使環境再黑暗,只要我們堅持信念定能彰顯正義」,可是本作卻相反地以邪惡得勝、好人束手無策結束,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悲劇推理」。我想,這大概反映了普遍香港人的價值觀--這社會充斥著不公不義,而我們無力對抗,即使行動了,也是徒勞。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本作可能有點over。因為劇情有不少部分都是比現實更糟的設定,作者強調了一切Worst Case Scenario(像虛偽的教徒、貪財的港女、不求真相的警察),而故事中的「田基集團」比現實中的地產財團更可怕(現實中,財團與財團之間互相角力,尚有彼此制衡的力度,亦有不少反對派、傳媒與監察組織存在,縱使力量不足以撼動那些大怪物,但仍是權貴不能無視的聲音),當設定上往更壞的方向走,結局同樣向著更壞的一方傾斜就容易變成單純煽情的悲劇。我個人認為,如果採用悲劇結局,就應該突顯安定繁榮的「假象」,這樣子會讓讀者更察覺現實的荒謬、結局更有爆點;如果採用誇大的設定,就不妨用個帶點希望的結局,讓讀者得到警惕。
不過,上述的只是個人意見。事實上我認為本作有「反烏托邦小說」的味道,作者以舉辦亞運為整個事件的原點,就有我上面說的「安定繁榮假象」,只是作者沒有強調此為重點,而一切往壞事傾斜的設定,也大概只為了突顯女警和作家兩個角色的正義,這是反烏作品的合理做法。在反映這城市的困局、小市民的無奈方面,作者寫得活靈活現,連細節上都勾勒得絲絲入扣,這又讓我覺得,本作該定位在「現實小說」和「反烏作品」之間,作者似乎警告著香港的讀者,如果我們繼續袖手旁觀下去,角色們的噩夢只會降臨至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推理線方面,正如我上面所說,以五個獨立案件交織出一個事件的手法,相當漂亮。妓女被虐、女生失蹤、醫療過失、醫生被殺、偽裝殉情,五件事件表面上互不干涉,事實上卻層層交疊,製造出強烈的因果趣味。本作其實有一個先天性的弱點,任何讀者一開始就知道財團是主謀,因為如果凶手不是財團中人的話,本作的主題就變得自相矛盾。所以,故事的焦點不是問Whodunit,而是Why和How。在這個讀者早知道主謀是誰的情況下,仍能製造出一定程度的驚奇,可說是相當優秀。
可是認真探討的話,本作的推理線似乎有一些瑕疵,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詭計的合理性上。以Howdunit而言,完全沒問題,作者更交出亮麗的成績,細節描寫的說服力相當強。問題是「Why」。本作的核心詭計是「A威脅B殺死C,B在不情願之下以『不完美』的手法殺死C,然後B被A滅口」,當中我最大的疑問是A為何要B殺C?一般來說,威脅殺人的原因有幾個可能,像「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陷害對方」之類;但本作的情況,「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是不合理的,因為最後A也差人殺了B滅口(為了省下殺一人的麻煩,反而殺害了兩人?),「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則不一定,「陷害對方」更不成理由(B最後死了)。本作的主謀有上百種簡單了結醫生的方法,可是他卻選了牽涉局外人最多、善後工夫最麻煩、不定因素最大的一種手法。萬一B在殺A的過程中失手或反悔就難搞了。既然律師已安排好遺囑,那乾脆像大角咀海安樓火警(咳,我沒有說那場火警是某集團所為)或旺角花園街排檔大火那樣子,一把火燒掉就行,又或者弄成交通意外、強盜殺人、擄走後棄屍深山海港也一樣方便。
其實,以上的疑惑是建基於「社會派」之上,這也是「社會派」和「本格派」兩者不易融合之處。因為本作的社會派味道極濃,字裡行間看出作者針砭時弊的用心,故此轉折度稍高的詭計就會在本質上有點不合。在本格作品裡,凶手異想天開地弄個魚線鋼絲齒輪的殺人機關也沒問題,因為作者只要說一句「凶手就是想這樣幹,不行嗎?」就可以了,但以寫實為賣點的社會派就得多考慮一重,因為如果作者說出上面那句,讀者會答「當然不行,現實裡正常人才不會這樣幹啊」。在社會派推理中,用上本格式的詭計,必須填補每一個漏洞,以上面說的情況,就要加入像「主謀意圖一石二鳥(也有非一石二鳥不可的理由)」、「醫生足不出戶、一般人難以下手」之類的額外設定。
然而,單以謎團設計來看,「為何犯人要破壞完美犯罪」的構想相當有趣,作者的解答也合情合理,只是我認為在性質上跟本作氛圍有一點衝突而已。女警與作家分析案情一段,寫得相當精采,簡潔、清晰、條理分明,充分交待出角色想出真相的理據,沒有靈光一閃或天啟,這一點就顯出作者擁有優秀的邏輯頭腦。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本作可能有點over。因為劇情有不少部分都是比現實更糟的設定,作者強調了一切Worst Case Scenario(像虛偽的教徒、貪財的港女、不求真相的警察),而故事中的「田基集團」比現實中的地產財團更可怕(現實中,財團與財團之間互相角力,尚有彼此制衡的力度,亦有不少反對派、傳媒與監察組織存在,縱使力量不足以撼動那些大怪物,但仍是權貴不能無視的聲音),當設定上往更壞的方向走,結局同樣向著更壞的一方傾斜就容易變成單純煽情的悲劇。我個人認為,如果採用悲劇結局,就應該突顯安定繁榮的「假象」,這樣子會讓讀者更察覺現實的荒謬、結局更有爆點;如果採用誇大的設定,就不妨用個帶點希望的結局,讓讀者得到警惕。
不過,上述的只是個人意見。事實上我認為本作有「反烏托邦小說」的味道,作者以舉辦亞運為整個事件的原點,就有我上面說的「安定繁榮假象」,只是作者沒有強調此為重點,而一切往壞事傾斜的設定,也大概只為了突顯女警和作家兩個角色的正義,這是反烏作品的合理做法。在反映這城市的困局、小市民的無奈方面,作者寫得活靈活現,連細節上都勾勒得絲絲入扣,這又讓我覺得,本作該定位在「現實小說」和「反烏作品」之間,作者似乎警告著香港的讀者,如果我們繼續袖手旁觀下去,角色們的噩夢只會降臨至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推理線方面,正如我上面所說,以五個獨立案件交織出一個事件的手法,相當漂亮。妓女被虐、女生失蹤、醫療過失、醫生被殺、偽裝殉情,五件事件表面上互不干涉,事實上卻層層交疊,製造出強烈的因果趣味。本作其實有一個先天性的弱點,任何讀者一開始就知道財團是主謀,因為如果凶手不是財團中人的話,本作的主題就變得自相矛盾。所以,故事的焦點不是問Whodunit,而是Why和How。在這個讀者早知道主謀是誰的情況下,仍能製造出一定程度的驚奇,可說是相當優秀。
可是認真探討的話,本作的推理線似乎有一些瑕疵,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詭計的合理性上。以Howdunit而言,完全沒問題,作者更交出亮麗的成績,細節描寫的說服力相當強。問題是「Why」。本作的核心詭計是「A威脅B殺死C,B在不情願之下以『不完美』的手法殺死C,然後B被A滅口」,當中我最大的疑問是A為何要B殺C?一般來說,威脅殺人的原因有幾個可能,像「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陷害對方」之類;但本作的情況,「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是不合理的,因為最後A也差人殺了B滅口(為了省下殺一人的麻煩,反而殺害了兩人?),「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則不一定,「陷害對方」更不成理由(B最後死了)。本作的主謀有上百種簡單了結醫生的方法,可是他卻選了牽涉局外人最多、善後工夫最麻煩、不定因素最大的一種手法。萬一B在殺A的過程中失手或反悔就難搞了。既然律師已安排好遺囑,那乾脆像大角咀海安樓火警(咳,我沒有說那場火警是某集團所為)或旺角花園街排檔大火那樣子,一把火燒掉就行,又或者弄成交通意外、強盜殺人、擄走後棄屍深山海港也一樣方便。
其實,以上的疑惑是建基於「社會派」之上,這也是「社會派」和「本格派」兩者不易融合之處。因為本作的社會派味道極濃,字裡行間看出作者針砭時弊的用心,故此轉折度稍高的詭計就會在本質上有點不合。在本格作品裡,凶手異想天開地弄個魚線鋼絲齒輪的殺人機關也沒問題,因為作者只要說一句「凶手就是想這樣幹,不行嗎?」就可以了,但以寫實為賣點的社會派就得多考慮一重,因為如果作者說出上面那句,讀者會答「當然不行,現實裡正常人才不會這樣幹啊」。在社會派推理中,用上本格式的詭計,必須填補每一個漏洞,以上面說的情況,就要加入像「主謀意圖一石二鳥(也有非一石二鳥不可的理由)」、「醫生足不出戶、一般人難以下手」之類的額外設定。
然而,單以謎團設計來看,「為何犯人要破壞完美犯罪」的構想相當有趣,作者的解答也合情合理,只是我認為在性質上跟本作氛圍有一點衝突而已。女警與作家分析案情一段,寫得相當精采,簡潔、清晰、條理分明,充分交待出角色想出真相的理據,沒有靈光一閃或天啟,這一點就顯出作者擁有優秀的邏輯頭腦。
《大豐收》是一本意味深長、擲地有聲的推理作品,據知作者正在撰寫續集,期望早日完成,付梓出版,讓香港擁有更多屬於這城市的社會派推理小說。
(附帶一提,作者文筆雖好,但出版社方面的校對工夫就給比下去了,開段忘記縮排、省略號和冒號橫放等等,未免有點多,錯字也不少。可能是因為趕著印刷,所以有這些紕漏?希望再版時能修改一下吧。)
這讓我想到去年入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的〈三狂人殺人事件〉耶~(話說仔細想想這篇沒得獎對照某幾篇得獎作還真是蠻有趣的)
回覆刪除說起來,〈三〉的作者的風格,確實跟《大豐收》的作者陳電鋸有點相似(雖然前者我只讀過兩篇,後者只讀過此作,希望這樣說不會太武斷)。或者這是因為同樣地聚焦在香港這個社會上相同的問題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