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非常土砲青少年推理--《神功戲殺人事件》

徐焯賢《神功戲殺人事件--少年推理館(1)》

會買這作品,純粹是因為書名(笑)。我知道香港有好些以中學生、小學生為對象的推理小說,卻一直沒有讀過,可是知道本作後,就決定買來看看什麼葫蘆賣什麼藥--以「神功戲」(粵劇)為主題的推理小說,到底會有多本地化?是純粹賣噱頭、還是真的運用到這題材呢?

讀畢全書,感想是:以青少年推理小說來說不俗。我認為寫給年輕讀者的推理作品,必須具備幾個特色:

.角色個性明顯,讀者容易代入
.進展快,沒冷場
.即使是沉重的案件,仍要具備明亮的氛圍
.對白要幽默
.邪不能勝正(政治正確)

以上說的,本作都能做到。作者是創作青少年小說的老手,在角色編排、塑造上駕輕就熟,更確立了少年偵探團每位角色的定位--一個擅於看穿人心、一個擅長整理資訊、一個是正統的推理好手,一個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天才。每位角色都有其功用,即使某人比較搶眼,但其餘角色亦有表現的機會,光這一點,已值得不少嘗試寫青少年推理小說的朋友借鏡。

在故事結構上,作者也用上一招很值得學習的招數。故事描寫四位主角和老師到離島參觀醮會,進行專題報告研究,在到埗後翌日凌晨發生命案。我見過不少新手作者會詳細介紹角色、描寫主角們到島上的前因後果,說明島上角色們跟案件中人認識的經過,然後出現案件……但本作的作者很有經驗,故事開始不到數頁就交出屍體,然後再倒敘眾人到島上的過程。對讀者來說,謎團愈早出現愈好,因為大家都在期待事件(稱作「推理小說」當然期待可怕的案件了!),一開始抓住讀者的好奇心,往後就贏了一半。

以推理而論,在謎團設計上有一定水準,其中兩次逆轉的設計,顯出作者對創作推理小說的功力。犯人的動機、做法也有對應的伏筆,而且作者善用了「神功戲」的元素,讓謎底跟主題拉上關係,令「神功戲」不單是本作具備教育意義的外皮,詭計之所以成立,也因為故事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發生。這些部分,都是本作的最大優點。

至於缺點方面,我覺得有一兩處有改善的空間,但不算是大缺點(尤其作為一本青少年讀物)。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角色實在太多,作者明顯是以Whodunit作為主軸,重點是「誰是凶手」,可是涉案人士的描寫太少。當讀者無法知道每一個角色(嫌犯)背後的利害關係,根本沒有足夠的線索去推敲誰是真凶,相對地,偵探指證犯人時震撼力就會大減。我想,在本作中這是一個兩難,因為本作是一本「青少年小說」,如果描述太多嫌犯之間瓜葛和恩怨情仇就可能令作品變調;不過,這正正是我覺得本作嫌犯(紅鯡魚)過多的毛病,戲班裡共二十四人,即使刪去只有名字的跑龍套,重點嫌犯也有十三人,除非小說有四十萬字,否則沒可能夠位去一一描寫。假若一開始把犯人縮小至戲班中的五人,效果應該會更理想。

另外,部分伏線太遲出現也是一個明顯的瑕疵。例如嫌犯們在案發前一晚的經歷、別墅各人房間的分佈圖等等,都應該早一點告訴讀者。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怕這些線索太早放出來會讓謎底變得太明顯,但觀乎那兩次逆轉的設計,我覺得在趣味上作者已做足工夫,我認為即使讀者察覺謎底,也不會影響讀者讀到結局的愉快心情。

如果不以青少年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有一個部分其實問題頗大的,就是真相中某物件(不是凶器)的去向。那個部分雖然說得通,但卻變成是「出於警方的疏忽而成立的詭計」,這是推理小說的大忌之一。警方疏漏不是問題,但要視乎有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當警方曾作出地氈式搜索,盧督察又不是省油的燈,這個盲點的力度就太弱了。如果從這兒切入,再去審視劇中凶手的某些做法,更可能挖出一堆說服力的問題,不過,這種琢磨的手法是以Hardcore推理迷的角度來提出,本作既然定位在青少年小說,那就沒必要鑽下去。

總括而言,本作是一部工整易讀的推理小說,對青少年讀者更有足夠吸引的賣點。對吃慣重口味的推理迷來說或許略嫌清淡,部分材料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泡製,但至少,清淡得來也有幾分鮮甜,整體賣相頗佳,確實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