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3.你殺了誰

網路上的推理同好會的會員們首次聚會,眾人來到一間廢校見面。廢校流傳著「打不開的教室」的傳聞,更指因為出了人命學校才遭棄置。而這場聚會,實際上是一起謀殺事件的掩飾……

本作是一篇有強烈本格氛圍的推理作品。密室物理詭計、偵探(推理愛好者)聚會、下藥詭計等等,有著濃厚的本格趣味。然而,作者似乎不甘於以這些元素湊成一部一般的本格作品,於是在這個謎團之外加上厚厚的一重,在結尾時交待出弦外之音,配合第二人稱的章節,以及沒有明寫謎底、要讀者自行推敲真相的結局,令故事顯出特殊的味道。問題是,這味道到底是好是壞?

我必須老實說,我看完作品後,無法確定我理解的真相,是否作者想表達的真相。這是推理小說中開放式結局不容易寫的原因,因為推理的讀者是想追求答案,而一般文學作品中,開放式結局往往是想讓讀者自行詮釋,這就跟推理小說的本質相違背。「令所有讀者有相同的答案,但又不明言」是推理小說中開放式結局的做法,所以作者必須小心,確保有足夠資訊讓讀者在讀過作品後能歸納出單一結果。而本篇,我認為這部分未能做到。

故事的核心謎團很易理解,也相當合理,然而一配合間幕用的第二人稱段落,以及那個多覆蓋一層的「真正的真相」,就出現混亂,因為讀者無法判斷真凶的身分,以及文中出現疑似敘述性詭計的部分。我就是無法理解兩種視點所描寫的關係,乍看是用上那個詭計,但結末一段如果當成那個詭計,就跟前段不統一,出現結構矛盾。更甚者是某些線索在時點上出現異常,無法令人猜測主謀的用意,加上開放式結局,我就難以確認真相。

也許因為上述的複雜性,作者在描寫角色時避重就輕,以防露餡或犯駁,但這卻更進一步地削弱故事的可讀性,令讀者難以了解角色,謎底出來時意外性頓減。基本上,我認為作者的構想是不錯的,複雜的謎團有其吸引力,但愈複雜的謎團,就愈倚賴清晰的敘事,複雜的謎加上不易讀的文字,只會令人霧煞煞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