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華文推理發展的冷硬路標:《聽著雨聲告別》


不藍燈《聽著雨聲告別》

第一次跟不藍燈見面,應該是二○一一年我赴台出席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頒獎禮之後的那幾天吧。我倒忘了中間如何聯繫上的(好像是透過友人卡蘿?),總之我跟他雖然沒碰過頭卻讀過彼此的作品,加上同是推理迷兼創作者,聚餐時便聊個不亦樂乎,去年再見面也談得很投契。臭屁的說句,大概是「識英雄重英雄」吧(或者只是單純臭味相投而已,呵)。

當年我讀完不藍燈入圍第一屆島田獎的《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便察覺這可能是華文推理創作「向前走」的證明。一如日本戰後,處於萌芽階段的華文推理集中在本格派作品,無論讀者或作者,都傾向閱讀和撰寫解謎為主的推理故事。然而當這種類型文學繼續發展,便會出現其他子類型,諸如強調寫實的刑警推理小說,或借社會事件塑造硬漢偵探的冷硬派推理等等。成熟的推理文學界,應該能容納不同範疇的推理,而《快》正好是一部異於本格推理的優秀推理作品的示範。《快》的謎團不算複雜,但故事結構很完整,作者對角色的心理描寫、行為動機等等都深具洞察力,顯示出作者在寫實類推理創作的長處。

當時,有人說《快》是冷硬派,但我卻不大認同,因為我對冷硬派的特性有多少偏見,認為若然缺乏某些特質,一部作品充其量只能稱為「社會派」而不是「冷硬派」。然而,當我讀畢《快》的續篇《聽著雨聲告別》後,我便不能不同意,這是一部冷硬派系列,而且隨著故事發展,冷硬味道愈見成熟,彷彿叫讀者們看著一位冷硬派偵探誕生、成長的經過。

《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描寫從事「情歌快遞」工作的主角阿駒,在某次工作中發現女屍,為了自證清白,不得不親自調查。這作品的定位有點模糊,介乎本格與社會派推理之間,也許作者本來想寫得比較寫實,卻因為參加以本格為規定的島田獎而作出調整,強調了事件和謎團。續篇《聽著雨聲告別》同樣以阿駒為主角,而這次他要為摯友洗脫嫌疑--某天深夜,阿駒大學時代的好友Brandon突然到訪,翌日阿駒起床卻發現對方已離開,而之後更得悉Brandon女友在同一夜被殺,下落不明的Brandon是頭號嫌犯。因為堅信好友不是凶手,阿駒再次進行他毫不擅長的調查,但他不知道這回他面對的危險,比上次更嚴重……

一如前作,作者對角色描寫得相當細膩,沉鬱的味道從字裡行間滲透出來。我上面說過,前作《快》我認為不是冷硬,但本作我卻毫無疑問會當成冷硬派來讀。詳情我後面再說,但我想說的是,我認為冷硬派推理的重點是「主角」,而《聽》的故事完全圍繞著阿駒這位「業餘偵探」發展,描述主角想法、個性的篇幅相當多,彷彿作者真正目的是寫主角,案件不過是用作帶出人物的引子。

雖然是冷硬派作品,從推理佈局而言,本作也毫不馬虎。沒錯詭計的「濃度」不算很重,敏銳的讀者可能會看穿謎底,但本作的優點,或者該說是作者的強項,在於對人物的透徹掌握。作者在所有線索都處理得極之細緻,乍看是用來推展劇情的段落,最後謎底揭盅的一刻,讀者才會發現那些都是伏筆。讀者可能對謎底覺得不意外,但很可能驚嘆於作者在包裝案件每一步的完整性,角色的每句話、書信中的每一個詞語、每通電話的時間長短,背後都有充足並且符合現實的理由。作者不單考慮了要寫出來的事件細節,連沒有寫出來的部分也有考慮,所以角色都顯得相當真實,為這個冷硬派故事增添了更濃厚的都市色彩。

以下有劇透,未讀勿入。


冷硬派不是人人也喜愛的類型,所以我不敢說各位讀完一定會讚賞;不過若然你是位有一定年紀的大叔讀者(笑),或是喜歡讀寫實風格的都會探案,認為有背負的偵探主角比臭屁的天才神探吸引的話,我會大力推薦本作。說不定這是將來華文推理的冷硬系列代表作喔。

2014年7月20日星期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傷過的女孩-《親愛的你》


李柏青《親愛的你》

跟李柏青相識,是因為我跟他同屬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好幾年前已有通信,我到台灣時有跟他碰面,他來香港我也有帶他去吃茶餐廳。我的書架上老早有他的兩本著作,其中一本更是我多年閱讀經驗中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有趣的是這兩本都不是推理小說,一本是重新塑造三國末年面貌的歷史小說《滅蜀記》,另一本是分析角度獨到精采的史普作品《橫走波瀾:劉備傳》。記得去年年末我跟他在翠華品嚐瑞士雞翼,聽他敘述飛機延誤是因為某大陸團領隊大鬧機艙驚動機場警察後,他告訴我好消息:「我來年年中有書出了。」如果不計短篇,這是我第一次讀柏青的長篇推理作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親愛的你》是他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

先說一下劇情。時代是一九九九年,某天晚上大學生主角梁道恩錯過了一通來電,而他不久後發現,致電的主人周孟瑾墮樓身亡,在家中留下遺書。梁道恩曾經單戀周孟瑾,及後跟周孟瑾的同居姊妹小樂成為戀人,周孟瑾的死令他苦惱,決心找出她自殺的理由。他唯一的線索,是死者在遺書上留下的那個沒透露名字、只以「親愛的你」作稱謂的男性……

讀畢本作,有點令我意外的是,《親愛的你》居然不像推理小說。別誤會我是批評本作的推理性不足,事實恰恰相反,這作品的邏輯推理部分相當嚴謹,埋伏線和收伏線極具條理,甚至有些情節我覺得作者太為讀者設想了,比本格推理還要重視公平性。我說的「不像推理小說」,是因為故事跑的是心理懸疑路線,令我想起不少歐美劇情片。華文推理作家的首部推理長篇,通常都會偏重詭計,強調鬥智的部分,可是《親》卻是以寫實來包裝犯罪,強調的不是狡猾的犯人、破天荒的詭計,而是角色的想法、彼此的關係,以及隱藏在人性中的險惡。

故事前半的節奏有點慢,也比較瑣碎,感覺上就是一般的劇情小說,描寫主角調查女死者生前點滴,以及她的死亡所帶來的漣漪。這部分雖然偶有刺激的橋段,但因為充滿倒敘、插敘與主角思考案情的獨白,所以坦白說未必很吸引。然而,當故事來到中段時突然來一記猛擊,劇情急轉直下,我便手不釋卷地一口氣衝到結尾,幾乎回不過氣。這時我才發覺,原來本作就像雲霄飛車,前半是用來爬升的軌道,當到達中間的高度頂點時,之前鋪排看似零碎的片斷一次過融合,化成車子的動能,叫讀者體驗高速的情節起伏,欲罷不能。

雖然故事有Whodunit的謎題,但這不是一部以Whodunit為中心的推理作品,作者想讀者關注的,是Whydunit。為什麼周孟瑾會死?她為什麼要在死前致電主角?她的結局,是因為她的人生中被鋪下了什麼伏筆?其他人在她的生命裡演著什麼角色?以華文黑色心理懸疑小說來說,我認為《親》甚具代表性,也值得不少推理創作者借鏡,研究「物理性機關殺人」、「智慧犯與名偵探交鋒」、「不可能犯罪」等等之外的寫作方向。

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本作毫無疑問我是極之推崇的,可是,若以個人閱讀口味來說,我便有點保留,好看是好看,卻很難說出「喜歡」這作品。說明原因前,我要先談一個早前從朋友口中學到的日語詞彙:イヤミス。

イヤミス是「嫌な気分になるミステリー」的簡稱,即是讀完後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後味不佳的推理小說。過去推理小說都傾向於揭破犯人陰謀、解開謎底,讓讀者撥開雲霧見青天而感到暢快,後來有些作者會在故事中注入惡意,讀者知道結末的真相後,反而會更覺鬱卒,這便是被稱為「嫌惡系」的イヤミス。

我提起這個詞語,大概會令人認為我是因為討厭這種「嫌惡系」故事,所以說對《親》有所保留吧。不,我對イヤミス完全無感的,甚至有時覺得愈イヤ愈好玩。事實上,《親》未必稱得上イヤミス,至少我沒看到作者為了虐待讀者加入滿滿的惡意。

但是,或許就是這一點,所以令我無法喜歡和認同故事的角色們。作者沒有刻意加入惡意,掩卷之際餘味亦不算不佳,即使充滿無奈的氣氛但絕對是一個合乎故事風格的結局,但就是這種有點像イヤミス卻又不夠イヤ,令我感到莫名的焦躁。如果是徹底的イヤミス,我可以抱著惡毒的心情來閱讀,享受一下Guilty Pleasure,但本作不是那回事。一切都很真實,真實到令人難以接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本作可說是極其成功的作品吧,因為它的感染力之高,令我無法忘懷,彷彿梁道恩、周孟瑾等等都是有血有肉的角色,恍如作者透過故事敘述自身經歷。(作者已在多個途徑強調,故事純屬虛構,劇中人物的行為經歷與他無關)(笑)

以下我打算詳細聊一下內容,未讀勿入。


呼,久久不寫心得文,一寫便寫了三千多字。總而言之,或許你無法喜歡這部作品,但《親愛的你》確是一部相當精采的推理小說,如果你對心理懸疑小說情有獨鍾的話,就更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