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

失去的,不只語言——《失語》

劉綺華《失語》
HKTVmall
商務印書館

前陣子受香港國際文學節邀請,擔任講者談《網內人》(因為英文版剛出版),主辦單位建議找香港新銳作家劉綺華對談,因為她的小說《失語》關於一個老師自殺,正好跟拙作的女學生自殺有異曲同工之妙,談的是校園內的「小社會」階級剝削與欺凌,只是一本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一本放在老師之間。既然要對談,我自然得準備,好好拜讀《失語》這作品,結果不讀猶可,一讀不得了,它帶給我的震撼程度不下於任何一本我讀過的傑作。

雖然這部落格主要談的是推理,而本作該歸類於純文學,但它以主角之一的死亡作為核心,令全書帶著濃厚的黑色小說(Noir)的味道,我姑且也在這兒寫寫心得,向諸君介紹推薦一下(但這真的不是推理小說,不要有錯誤期望)。《失語》主要角色有二:伶和慧,二人皆是一家中學的中文老師,慧新入職,卻在一年後自殺了。教員室裡無人願意觸及慧的死亡,本來深得校長歡心、擅於巴結同事的伶,發現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生活逐漸失控……

《失語》並非懸疑小說,但有多少心理懸疑的特質,在描寫兩位主角的關係上,顯出伶居於「傀儡師」的位置,以小聰明游走在同僚和上司之間,利用慧去占便宜。故事分兩章,第一章以慧的死亡作結,由於讀者一開始便知道慧會自殺,所以我們會在本作前半尋問「她為什麼要死?」。我當然不會在這兒透露原因,倒是,我會說第一章的結尾令我十分意外,情節的走向叫我啞然。

第二章描寫的是慧死後留下來的「詛咒」。這不是什麼靈異小說的手法,但我想讀過本作的每一個讀者都會認同,故事的下半部就像恐怖小說,描寫主角有序的生活一步一步失控崩壞。有趣的是,雖然我說這部分不是靈異小說,結末中「求神問卜」卻成了重要的關鍵,明明是寫實小說,發展出這樣的結局,讓我覺得作者最後的留白十分高明,反映出主角的沉淪與無奈。

我在前文提過,《失語》該歸類於純文學,但這絕對不是「難啃」的那種純文學小說,無論在敘事節奏、情節內容以至遣辭用句都傾向大眾小說,單看故事的話,甚至可以當成流行小說。我之所以大力推薦本作,正正因為它易入口之餘還有著深刻的社會意識,結構上更有強烈文學小說的特質,絕對是雅俗共賞,文學宅可以拿來研究內容技法,一般讀者亦可以當成發生在我們社會上的小故事來閱讀,能做到「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殊不簡單。

故事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著實不少,從校園辦公室政治到老師的責任與困難,從制度下教育局對中文老師的語言要求(苛求?)到經營學校收生謀利的矛盾,從香港人受兩文三語的逼迫到失去語言與身分危機等等,都有切實的描寫和討論。另外談及職業(尤其是女性)與香港傳統保守價值的關係如何弔詭,追求奢華與地位成為香港人的人生目標如何荒謬,通通一針見血。而作者劉綺華最厲害的是,故事裡沒有什麼華麗的修辭,沒有故意玩弄文字,卻在情節上處處看到比喻或其他文學手法,例如兩個主角(以至兩章)的鏡像對照,例如伶母愛看的生物紀錄片與她的經歷,例如伶在旺角街頭聽著三種語言的歌曲的情景,每一點都值得評論人大書特書,拿放大鏡一一研究。

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話說回來,假如有讀者有興趣找本作來一讀,我建議跳過兩篇代序,直接讀故事——我不是說兩篇序文寫得差,恰恰相反,兩篇都寫得極好,只是那兩篇都有解構小說的功用,適合讀完故事後回頭再讀,看看名家如何分析內容。畢竟祭出尼采、沙特、德里達或後現代小說這些名字名詞,恐怕一般「看熱鬧」的讀者會被嚇跑,以為自己「不是內行」不懂欣賞本作了。

1 則留言:

  1. 本來以為第一部的結尾就會歸納整個故事,沒想到會有第二部的出現,而且比第一部要好看很多。

    這是一部有noir成份的犯罪小說,也有無間地獄的意味,不只寫得精彩,也精準描寫當下的某種狀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