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

不止是一般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1:捨身羅漢篇》

薛西斯(作).鸚鵡洲(繪)《不可知論偵探1:捨身羅漢篇》
博客來
Readmoo
Bookwalker
CCC連載官網

話說數年前我受獨步文化編輯小K和顧問(?)路那邀請,參與一個台日港三地聯合的創作企劃,去年成品終於面世,這作品名為《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參與者有三津田信三、薛西斯、瀟湘神、夜透紫和我(以上敬稱略)。其中薛西斯的故事〈珊瑚之骨〉以一位年輕的道士海鱗子擔任調查角色,這獨特的人物更成為了薛西斯另一部獨立作品的主角──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嗯,這回談的不是小說,而是漫畫。

故事以玉水湖公園發現屍體開始,因為屍體身上貼著符咒、腳踏草鞋,員警小吳向海鱗子請教意見,然而海鱗子看了證物一眼,便發現那是稱為「捨身羅漢」的道術活人祭獻儀式。正當二人忙於調查,第二具屍體悄然在同一地點被發現……

在歐美,有些漫畫會被賦予「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標籤,方便讀者識別──「圖像小說」在表現手法上其實和「一般漫畫」差異不大,反倒跟內容有關,前者強調文學性,標誌著該作品在娛樂以外有其藝術特質;而事實上近二、三十年圖像小說已被文學評論界重視,2005年《時代雜誌》選出自1923年起的百大英文小說當中,就有一部圖像小說入選,Alan Moore(編劇)、Dave Gibbons(漫畫家)和John Higgins(上色畫家)於1986年共同創作的《守護者(Watchmen)》跟《大亨小傳》、《一九八四》等經典名著並列。先談這個,是因為我認為《不可知論偵探》放在西方市場的話,毫無疑問會被歸類為圖像小說。

單從推理而論,《不可知論偵探》已是上乘之作,構成案件的佈局、轉折、伏筆的運用、誤導與意外性等等,都具備極高水準,但更重要的是這作品在推理以外的元素亦十分豐富,觸及的議題超越了一般推理漫畫或小說。首先要指出的是,故事中的「捨身羅漢」並非虛構,乃是現代社會工業化後,從原始社會殘留下來的迷信習俗,在台灣這個儀式有典籍記載,甚至在今天的高雄能找到相關的地標遺址。而故事從這個民俗傳說再延伸至台灣的遊民現況、長照家庭的困境、高齡人口引發的社會失衡等等,這些題材令這作品有別於一般的少年漫畫。

不過,《不》並非那種抱持「寓教於樂」的宣導式作品,作者沒有意圖灌輸某種意識形態予讀者,反而用的是文學小說最常用的手法,利用情節丟出種種問題,讓讀者自行反思。與此同時,作者仍然聚焦於本格推理的敘事特質,主角海鱗子蒐集證據,建架推理迷喜聞樂見的漂亮邏輯,在結末爽快地回收所有伏線,平衡了娛樂性與文學深度。

這兒更要提一下,主角塑造得十分出色,比起《筷》的〈珊瑚之骨〉中的海鱗子,這邊的海鱗子顯出更強的名偵探魅力,加上神秘的身世、成為道門中人的奇異經歷,我相信沒有讀者對他往後插手的事情不感興趣。

以下有更深入的內容討論,因為有劇透,未讀勿入。


假如你一向有讀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傑作,若然身為推理小說迷的你從沒讀過漫畫,這部圖像小說更是十分適合你踏進這領域的入門書。強烈推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