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到台灣時,初見面的呂仁兄送了我一本書--台灣中正大學推理研究社的刊物《血色的邏輯》。這本書十分有意思,內容有專題討論、作家專訪、外國推理作品短評、還有數篇推研成員的短篇推理作品。坦白說,這本書我只是跳來讀(因為有些介紹或討論的外國作品我沒看過),至今還未讀完,可是它是我從台灣回香港時最早拿起的書--我唯一放進Hand Carry的袋子中的書本,就是這本。在飛機上,我一邊讚歎中正推研對推理的熱情,一邊慨歎香港的大學沒有推理研究會。這本刊物裡,收錄了曾參加第一屆人狼城推理文學獎(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文學獎的前身)的短篇作品《正命》,作者正是呂仁兄,亦因此我才有緣一睹這篇跟《霧影莊殺人事件》(島田莊司獎決選入圍者林斯諺的作品,收錄於明日出版社出版的《羽球場的亡靈》裡)一起拿下「佳作」頭銜的作品。
《正命》一開首描述了一對同居男女的生活點滴,表面上只是平凡不過的生活,妻子卻在一些細節中發覺丈夫隱藏著一些秘密,而這些秘密的背後,卻是一個懷抱恨意的殺機……故事的條理分明,伏線和詭計的演進交代清晰,氣氛醞釀得恰到好處,讀者很容易被吸引著。最令我欣賞的,是那個詭異巧合卻又合情理的結局(雖然有一點我不太欣賞,以下詳談),沒有「一發逆轉」,沒有「雙重爆點」,但一樣叫我擊節讚賞。至於缺點方面,我覺得人物的描寫方面略嫌不足,尤其是後半段揭盅後,前半篇的第一人稱的主人翁和後段描寫的性格不太吻合,有點落差。另外某角色自述布局殺人的手法有點一廂情願,局是布好了,但沒有直接顯出殺人的可能,所以結果出來時讀者很可能會覺得意料之內。不過整體而言,《正命》絕對是一篇不俗的作品,獲評為佳作當之無愧。
以下有內容討論,未讀勿入。
正如上面所言,結局的部分我十分欣賞。丈夫布局令妻子殺害小叔、小叔卻在搭上嫂子後意圖殺人滅口、結果丈夫更早錯手殺死妻子後又意外服毒,令小叔蒙上「不白之冤」。單單這個大綱已值九十分了,充滿意外性、趣味性和諷刺性。滲入巧合的故事很容易讓讀者不滿,可是呂仁在處理這些巧合卻說服力十足,把巧合變成「戲劇性」。整個大綱裡,唯一表現較弱的一環是丈夫布局令妻子誤信自己是養子後,便一廂情願的相信妻子會替自己殺害弟弟,如果這部分能加強一點,例如丈夫誤會妻子有足夠能力(或前科)去殺人,整個橋段會變得更完美。
至於上述「結局有一點我不太欣賞」的,說來有點尷尬,便是主題中的「正命」。作為小說,借相士之口道出天命不可違、心存善念自能逢凶化吉,最終因為角色的惡念而導致悲劇收場,這種手法絕對沒問題,亦是一種可取的做法。可是,這樣的橋段卻對推崇理性和邏輯的推理小說有所損傷。「冥冥中有天意」不是不能存活於推理小說中,像寵物先生的《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結局的巧合便帶有強烈的「天網恢恢」的味道,但直接訴諸鬼神或玄學便影響了理性氛圍。舉另一個例子,電影《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港譯死亡魔法)中,描寫兩位魔術師因誤會變得水火不容,為了勝過對方而走火入魔,電影中不斷有揭破種種魔術的情節,就像推理小說中揭露犯人的手法一樣。可是,這個故事最後最關鍵的環節,卻拿了個科學不能解釋、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點子作為道具。《死亡筆記(Death Note)》即使加入了再多不可思議的設定,它仍算是推理,因為故事一始便公平地交代了設定和規則,角色都以此為限來鬥智,可是《頂》的科幻梗卻是最後才冒出來,和之前一直築構的「理性格局」格格不入。《正命》並沒有上述的情況那麼嚴重,問題是這個小手法被用作篇名。如果我把它當成故事的主題,便好像得出「因為角色們心存歹念,所以他們注定被殺/被捕」的非理性結論,如果無視這點,又好像忽視了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正如之前所說,作為小說這手法滿不錯的,但在推理小說裡,我對它卻有點取捨兩難就是了。
上面提過角色描寫略嫌不足,是在女主角以第一人稱時的篇章,和丈夫描述的篇章有點不合,感覺上不像是同一個人。丈夫敘述的,是一個企圖心很強、有點支配慾的好勝妻子,可是妻子的自述中卻較為溫和,在第三章最後才稍稍自述「我希望過富裕的生活」,之前給讀者的印象是「愛情至上」。也許這是作者特意製造的分別,讓人感到男女大不同(笑),兩個人的觀點各有所異,妻子的自述其實也只是一個假面具。可是我覺得如果能早一點強調妻子是覬覦丈夫的家財才願意下嫁,後段的力度會來得更強。
自從讀完這作品後,因為結尾太有趣了,我便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的手法來敘述這個故事。例如從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把結局放到最初,描述小叔被控告殺害兄長和嫂子,再倒敘(或由探員/偵探查明),揭露複雜的真相,相信也是一個很吸引的版本。不過這種接近本格的手法,卻沒法做出現在的「平凡生活→特異點→殺機→戲劇性的結局」步步進逼的氣氛,我想本格推理和犯罪推理兩種形式各有所長,並無哪一個優於哪一個。
至於上述「結局有一點我不太欣賞」的,說來有點尷尬,便是主題中的「正命」。作為小說,借相士之口道出天命不可違、心存善念自能逢凶化吉,最終因為角色的惡念而導致悲劇收場,這種手法絕對沒問題,亦是一種可取的做法。可是,這樣的橋段卻對推崇理性和邏輯的推理小說有所損傷。「冥冥中有天意」不是不能存活於推理小說中,像寵物先生的《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結局的巧合便帶有強烈的「天網恢恢」的味道,但直接訴諸鬼神或玄學便影響了理性氛圍。舉另一個例子,電影《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港譯死亡魔法)中,描寫兩位魔術師因誤會變得水火不容,為了勝過對方而走火入魔,電影中不斷有揭破種種魔術的情節,就像推理小說中揭露犯人的手法一樣。可是,這個故事最後最關鍵的環節,卻拿了個科學不能解釋、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點子作為道具。《死亡筆記(Death Note)》即使加入了再多不可思議的設定,它仍算是推理,因為故事一始便公平地交代了設定和規則,角色都以此為限來鬥智,可是《頂》的科幻梗卻是最後才冒出來,和之前一直築構的「理性格局」格格不入。《正命》並沒有上述的情況那麼嚴重,問題是這個小手法被用作篇名。如果我把它當成故事的主題,便好像得出「因為角色們心存歹念,所以他們注定被殺/被捕」的非理性結論,如果無視這點,又好像忽視了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正如之前所說,作為小說這手法滿不錯的,但在推理小說裡,我對它卻有點取捨兩難就是了。
上面提過角色描寫略嫌不足,是在女主角以第一人稱時的篇章,和丈夫描述的篇章有點不合,感覺上不像是同一個人。丈夫敘述的,是一個企圖心很強、有點支配慾的好勝妻子,可是妻子的自述中卻較為溫和,在第三章最後才稍稍自述「我希望過富裕的生活」,之前給讀者的印象是「愛情至上」。也許這是作者特意製造的分別,讓人感到男女大不同(笑),兩個人的觀點各有所異,妻子的自述其實也只是一個假面具。可是我覺得如果能早一點強調妻子是覬覦丈夫的家財才願意下嫁,後段的力度會來得更強。
自從讀完這作品後,因為結尾太有趣了,我便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的手法來敘述這個故事。例如從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把結局放到最初,描述小叔被控告殺害兄長和嫂子,再倒敘(或由探員/偵探查明),揭露複雜的真相,相信也是一個很吸引的版本。不過這種接近本格的手法,卻沒法做出現在的「平凡生活→特異點→殺機→戲劇性的結局」步步進逼的氣氛,我想本格推理和犯罪推理兩種形式各有所長,並無哪一個優於哪一個。
台灣的推理圈子中,好像有不少人期待呂仁推出新作品。我也加入敲碗的行列,畢竟單憑這一篇七年前的作品,已透露了作者的才華,如果呂仁放棄推理創作,實在是台灣推理界的一個損失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