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Mac版OpenOffice介面字體修正及使用Automator模擬全螢幕


OpenOffice介面字體修正

話說半年前我一直打算換筆電,可是老是物色不到合意的,經過數月的評估和Scouting後,決定捨棄萬惡的微軟視窗,投向Mac的懷抱。我上一次用Mac,已是大學時用大學電腦室的機器,那大概是Macintosh Classic或Color Classic,所以我認為自己跟Mac新手沒有分別。從萬年Win用家變成Mac友,一開始不習慣是早料到的,但因為自己目前的工作都只依賴瀏覽器(Google Chrome)和文書工具(OpenOffice.org),所以猜想影響不會太大。結果反而叫我意外,Mac OS X相當易上手,縱使有些在Win系統是理所當然必備的東西而Mac竟然沒有,整體上Mac感覺還是比Win好用。

然而,當我安裝了Mac版的OpenOffice.org 3.4.1後,一打開,不禁皺一下眉。天啊,為什麼介面的中文字型毫不統一?這是模仿綁架信風格嗎?


因為沒影響功能,所以我便沒理會,可以一兩個星期後,總是覺得礙眼。我上網找解決方法,可是沒有明確說明情況的網頁,正打算放棄時,偶然從一些描述其他問題的網頁找到端倪。仔細研究一下,再試了幾個方法,找到最簡單修理的途徑。我在這兒說說,留個記錄,希望能幫到跟我一樣有相同問題的人。

首先,打開OpenOffice的「喜好設定」,在左側「OpenOffice.org」的欄目中,選「字型」。


點選「使用取代清單」,再在正下方的「字型」選單中,鍵入「方正明體」。別嘗試在選單裡找,要直接用鍵盤輸入這四個字,因為如果你能在選單中找到「方正明體」,介面便不會如此一塌糊塗了。之後在「取代成」的選單中選出你想要的介面字型(我建議使用Apple LiGothic/蘋果儷中黑),然後按右面的剔號,再選取選單中的「自動」。之後按確定。


介面便修好了。


如果我沒理解錯誤的話,OOo內部設定了中文介面字型為「方正明體」,但由於我的Mac(和你的Mac)沒有這字型,所以程式便亂選一氣,變成如此古怪的情況。上述的做法,其實是指示程式一旦遇到要求「方正明體」的字型,便自動以你選的另一種字型(例如儷中黑)代替。嚴格來說,直接修改OOo的內部設定檔比較好,但上述的方法較簡單。(你喜歡的話,用娃娃體當介面字型也可以)(爆)



模擬全螢幕

再來是全螢幕的問題。我的Mac是Air 11吋,Mountain Lion,使用Mission Control製造多個桌面、將一些軟體打開成全螢幕十分方便。我習慣了「Dashboard、桌面1、全螢幕Chrome、桌面2、全螢幕行事曆」的配置,OpenOffice便在桌面2打開。然而,我沒想到,OpenOffice居然沒有加入Mac全螢幕功能。OpenOffice有「內置全螢幕」,但一使用,菜單和工具列都會消失。我只會在讀稿時使用那個內置功能,平時打字一定用普通的環境。問題是,非全螢幕的Mac軟體,全部都要讓路給下方的Dock。


要拿走那個Dock,讓OOo的編輯空間增大,有兩個選擇,一是將Dock搬到左方或右方變成直立式,一是使用Dock的「隱藏功能」,在滑鼠指標移到畫面下方時Dock才冒出來。我覺得後者較好,可是,一般Mac的全螢幕軟體都很聰明,我移到全螢幕的程式,Dock會自動隱藏,而我跳到旁邊的桌面,Dock又會自動升回原位。為什麼OOo沒有啊……

我希望OOo有這樣的功能:
1.打開時會替我自動隱藏Dock,並放到最大
2.切換至其他程式時,Dock會自動冒出
3.再切換回OOo時,Dock會再次自動隱藏
4.關掉OOo後,Dock會自動關掉隱藏功能

在學習Mac的操作時,我發現了Automator這個偉大的工具。原來Mac內置了「自動化機器」的軟體,容許用家編寫指令,為任何程式添加功能。我審視了好一陣子,瀏覽過好些網頁,發覺Automator配合Applescript(蘋果的Script語言)或者可以做到我上述的要求。求人不如求己,我便寫了一個App,讓OOo模擬全畫面運作。我以下會說明做法,不過先聲明一點,我只用了一個月Mac,對Applescript理解不深,以下做法我不保證在所有機器上都能正常運作,如果在你的Mac上沒成功,別問我解決方法。(我也不知道升級至Maverick後是否繼續正常運作,但至少在我的山獅上,這方法OK)

首先要確認一下「允許使用輔助設備」的選項有沒有打開。這選項在左上角蘋果圖示裡,「系統偏好設定」、「輔助使用」,再在左下角找到。其實我不肯定是否一定要打開,但如果要用Automator自動按一些介面按鈕,這選項一定要選。(我以下的Script改過幾次,最新版本好像不用也可以,不過還是打開這選項較好吧,我懶得測試這細節了)

先打開Launchpad,在「其他」的程式組合裡找出「Automator」,打開。你會看到以下畫面:


在中間的七個文件類型中,選「應用程式」,按選擇。在左面的欄目中,選「工具程式」,再將第二欄中的「執行AppleScript」拖到右面那一大片空間上。


將「on run……end run」的文字全刪去,把以下的Script貼上:


按Command-S儲存。app的名字你可以隨意改,例如「我的OOo.app」,位置也可以隨便放(放桌面也可,不過我建議放在其他資料夾,再為這個app建一個替身放桌面)。結束Automator,它功成身退了。以後,你便可以打開這個新建的App代替OpenOffice,它會替你隱藏Dock、打開OOo、放到最大,並且在切換至其他程式時,自動升降Dock。這App支援拖放文件到圖示來打開,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把圖示換成OOo,將替身放桌面。以下是運作時的樣子:



其實這段Script不單能應用到OOo,也可以改成LibreOffice或其他軟體,只要改掉Script中部分關鍵字便可以(我已將可以改的變數集中放在開頭)。各位有興趣可以隨意複製修改發佈使用,但如果你想改但不懂編程,請先找些入門網站看看再試。這個小工具本來只是我為了自用而編寫的,所以我懶得逐行說明,而且流程滿簡單的,我想懂一點AppleScript的朋友也能看懂。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犯罪與遊戲的共通點-《逆向誘拐》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並列)
文善《逆向誘拐》


跟文善認識已有數年,論寫作資歷她比我長,當我還是一名普通的推理讀者時,她已跟寵物先生角逐同一屆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當時仍稱為人狼城推理文學獎)。雖然她身處加拿大,我在香港,但我們有用email通信,討論推理創作,無論是聊自己的作品、對方的作品、或是他人的作品,我們都會分享看法。有時我們也會聊一下自己的寫作計畫,談一下業界之類。某次通信,文善告訴我她要寫一個「綁架文件」的故事--那便是第三屆島田獎首獎之一的《逆向誘拐》。雖然我們會討論寫作的方法論,但沒有推理作家會直接說出謎團設計的,所以當我讀到這部作品的謎底時,可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逆向誘拐》的故事發生在北美T市,跨國投資銀行A&B正為一間巨型企業進行融資計畫,負責的高級副總裁收到離奇的勒索信,犯人宣稱「綁架」了計畫的重要資料。IT部門的植嶝仁意外捲入事件,被迫與負責的小組共同進退,為了擺脫嫌疑,他決定暗中調查,找出犯人--然而,犯人的指令愈來愈離奇,一切就像是場遊戲……

我在之前的《見鬼的愛情》心得文中說過,《見》的開頭很精采,可惜末段走味,令作品的觀感大打折扣;《逆向誘拐》則恰好相反,前半看似很普通,所謂「綁架文件」也像是巧立名目的普通勒贖,犯人的要求恍如小孩子的遊戲,雖然節奏明快,但沒有什麼強烈的高低起伏。或者就是因為這些鋪陳夠低調,所以結局真相一爆出,那種落差顯出相當大的趣味,而且更令人發覺,前段其實伏筆處處,每一個看似平庸的細節都有其用途,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故事牽涉到不少金融元素,有部分純粹杜撰(例如「科研證券」),但跟一般天馬行空的創作不同,這些想法其實都有其藍本,目前該財金產品或者不存在,不代表將來不存在,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在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由於作者本身對金融財務有相當深的認識,所以她運用這些元素時顯得游刃有餘,說明深入淺出,更能掌握這一般人對相關題材的盲點,揉合推理詭計,寫成有趣的作品。本作得獎,其實給我們創作者一個啟示,書寫熟悉的事物往往能提高作品的水準,達事半功倍之效。

我認為本作還有一點很值得提出。本作是一部中文小說,但它的定位,卻是「國際化」的--故事背景在北美,角色有亞洲人也有歐美人士,牽涉到三大洲的商業社會,甚至全球經濟。案件雖然只是發生在一個城市,卻匯聚了全球各地的元素,而更重要的,是故事真的表現出這種國際化的味道。過往我在擔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評審時,讀過不少描寫外國背景、以外國人當主角,或是將華人主角放在外國的故事,但感覺不突兀的只占少數。說華人主角在外國生活,並不是一句「那個人去了某國」那麼簡單,作者其實要考慮當地的文化、社會、那個角色身在異鄉的理由、生活細節等等。當然,本作作者的特殊身分(生於香港、居於加拿大)令她能夠將這些細節寫得具說服力,但同時亦要歸功於作者平日的觀察。

再來是較深入的內容討論,未讀勿入。


文善的作品,我過去一直有看,她的新作總會令我覺得「啊,她又進化了」。在本屆頒獎禮上,我記得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平雲先生致辭時說過,好的推理小說本身也該是好的小說,我想,文善的作品就有這特質。期待本屆三位入圍者和得獎者的新作,令更多讀者發覺華文推理也有不輸翻譯作品的水準。

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日常的脫軌-《我是漫畫大王》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並列)
胡杰《我是漫畫大王》


話說當我在七月知道第三屆島田獎初選入圍名單時,擺了個大烏龍。名單中,除了認識的友人名字以及一些見慣的作家名字外,更發現一個眼熟的作品名--《我是漫畫大王》。這篇名之所以眼熟,是因為同名的短篇作品曾投到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在最後一輪評選中只差一點未能入圍,我甚至在本部落格寫過心得文,提出個人意見。因為這作品名很特別,翻查一下,連作者名字都相同,我就想應該是同一位作者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版本吧。台推獎的截稿日期在十二月最後一天,二月初公布入圍名單,而島田獎在二月下旬截止收稿,那時我便想,搞不好作者寫好了長篇,因故刪減成短篇試投台推,未能入圍於是把心一橫將長篇投到島田獎;或者作者早有兩手準備,同時寫好短篇版和長篇版,短篇未能入圍,才再用長篇參加比賽。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叫我相當不好意思,一想到自己在部落格中大言不慚,分析該短篇內容,其實人家根本有另一個版本,更過關斬將,直殺入高手雲集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最後階段,真令我汗顏。我心想一定要為自己的冒昧好好跟作者胡杰道個歉,兼且反省一下自己對這篇作品的想法有否不足,太過想當然耳。

所以,當胡杰在得獎致辭中提到小弟,各位可以想像到我有多大訝異。聽到他向我致謝,我簡直有種比讀推理小說讀到謎底一瞬間更錯愕的感覺--這時候我才驚覺自己一直記錯了一點,台推截稿沒錯是十二月,島田獎是二月,但《我是漫畫大王》投的是第十屆徵文獎,截稿日是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在部落格貼心得文是二○一二年七月十四日,第三屆島田獎截稿日是二○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本作的短篇版和長篇版投稿日不是相差兩個月,而是一年零兩個月!想不到我在腦裡上演了一道敘述性詭計啊。(爆)

在頒獎禮認識胡杰後,晚宴時我碰巧坐在他旁邊,翌日聚餐也是,所以有不少機會閒聊。他謝謝我在部落格撰寫心得,表示幫助他決定修改方向,而其實我自問只是出了很小的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此看看,那不過是一篇很短的心得)。我的意見只像是一位讀者的想法,不過碰巧這位讀者同時是一位創作者而已,所以或者這能激起作者的某些想法。我想,這種交流正是我過去貼心得文的期望,因為不同創作者各有盲點,想法互相碰撞才會產生新想法。事實上,我每寫一篇心得,都會從中發掘出一些想法,反思自己的創作方向,所以別以為我只是不斷付出,實際上對我來說那是一場場腦力鍛鍊。

談回本作吧。由於我讀過短篇版,在閱讀長篇前已知道謎底,所以這次的心得或許不夠客觀。不過我想這不打緊吧,反正我寫的都是個人心得,不求各位看倌認同,而且,看法不同或者更好,這樣子身為創作者的我們更能獲得「腦力鍛鍊」的機會。

《我是漫畫大王》採用有點特別的章節編排方法,一開始送給讀者的是「第十二章」--方太太從娘家回來,赫然發現丈夫遭刺殺,兒子被鎖在住所房間內,警方介入後,孩子說出唯一訪客的名字。接下來,故事回到第一章,敘述方氏父子的日常,以及「漫畫」跟他們一家的關係……

如果單從詭計著眼,我想本作會是那種得到兩極評價的作品。沒看穿的讀者會大呼驚奇,看穿的讀者會覺得不過爾爾--對讀慣推理、熟知詭計手法的推理迷來說,搞不好後者比前者還要多一些。不過,個人覺得,本作在詭計以外、或是在包裝詭計上有頗多值得談論的要素,如果跟本作前身的短篇作比較,更有相當多可以研究的部分。因為那些都要談到故事內容,所以暫時擱下,先說一下無雷心得。

個人認為,本作的最大趣味在於「日常」和「反常」。故事以一具屍體作引子,是「不尋常的日常」,但作者筆鋒一轉,隨即轉為「日常中的日常」,描寫小孩阿健跟漫畫「邂逅」和「沉迷」的經過,以及初為人父的方志宏工作上如何不順遂、將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屍體的「不尋常」和生活的「日常」已有落差,但在推理小說中這種距離頗常見,讀者未必會在意,然而當故事進入末段,讀者卻會看到一連串「反常」的內容--無論在角色的行為、心理、事件的本質、甚至詭計本身都是完全脫序、我們平日不應該會看到的「反常」。

可能有讀者會接受不了真相中某些角色的做法,認為太失實了,甚至會對角色(和作者?)反感,但我認為,這些正正是本作的特色。故事前段和中段有很多日常描寫,也側寫了不少社會狀況、諷刺了很多現實中的不公義,讀者可能會把本作看成社會派小說或寫實小說,但別忘記,本作參賽的是以本格推理為題的島田獎,作者追求的並非要揭露什麼黑幕(至少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字裡行間導入詭計和謎團。以社會派的角度來看,本作結局無疑跟現實有相當大的距離,但「像社會派」或「像寫實小說」,並不代表本作走的是相同路線,讀者以寫實程度來判斷作品水平,我認為並不合適。

而我對本作詭計優缺點的看法,由於涉及內容,所以按慣例隱藏起來,未讀勿入。


我有點好奇,本作日文版到底會呈現什麼的模樣呢?我指的不是謎團或詭計,而是文中林林總總的漫畫內容。我不知道華文區的推理讀者年齡分佈如何,但總覺得當中的三、四十歲男性動漫迷未必太多。話說故事裡提到「超電磁V」(港譯「超力電磁俠」、台另譯「孔巴德拉V」、原名「超電磁ロボ コン.バトラーV」)和「神鷹旋風號」(港譯「V型電磁俠」、台另譯「波羅五號」、原名「超電磁マシーン ボルテスV」)有何分別的對白,我小時候也說過*1(笑),或許對日本讀者來說,本作有更強的親切感?

*1題外話,包括這兩部機器人動畫的「長濱忠夫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的其實是第三部《太空基地》(闘将ダイモス),小時候超想要這一台的超合金玩具。不過當年我已有《太空保衛團》(未来ロボ ダルタニアス)的超合金,得一可不能想二吧。(嗯,「我是動畫大王」?)(爆)


(當年香港版OP)

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見鬼的愛情》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雷鈞《見鬼的愛情》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在上個月已經圓滿結束,我亦趁這機會到台北出席頒獎禮,跟一眾新知舊雨暢談推理,以及練習國語聽講能力(笑)。當結果公布後、典禮進入茶會時段時,我立即抓住機會,跟一眾入圍者和得獎者聊天。得獎者之一的文善是舊識,而且是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我們當然講廣東話;然而,當我跟入圍決選、來自中國大陸的作者雷鈞以普通話打招呼時,他用字正腔圓的粵語跟我說:「你可以說廣東話,我是廣東人。」啊,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呢。

我從台北回港後,便開始閱讀本屆三本出版作品。最先讀的是首獎之一、台灣作者胡杰的《我是漫畫大王》,之後讀的是雷鈞的《見鬼的愛情》,最後是另一首獎作、文善的《逆向誘拐》。讀畢三本作品後,我的確比較鍾愛得獎的兩部,但請別誤會我是要批評《見鬼的愛情》差勁,事實上恰好相反,個人認為本作有好些地方是另外兩部首獎作不及的;只是,以整體而言,我覺得本作有一兩處顯得不足,而偏偏這些不足落在關鍵點,差之毫釐,繆以千里,這些缺憾大大影響了我的觀感,可說是非常可惜。

先介紹一下故事。法醫楊恪平受噩夢困擾,屢屢夢到相同的怪異場景,與此同時,城中出現凶殘的連環殺人案,遇害女性一個接一個,屍體都被凶手弄成詭異的模樣。楊恪平在工作和生活受盡壓力之際,他遇上一個神秘女子……

單以故事前段鋪陳、角色塑造、文筆氣氛等等而言,本作毫無疑問是三本入圍作最吸引人的。故事一開始主角置身異樣世界,製造出抓住讀者的懸念,而往後回歸現實,描寫法醫主角的日常時,卻猛然丟出一具被慘殺的屍體。小說展開的手法不算很特別,但作者以優秀的文筆,送給讀者一個又一個深具意味的畫面,引人遐思--主角為什麼不斷掉進相同的噩夢?夢境什麼含意?連環殺人案又是怎麼一回事?犯人為什麼要用種種詭異的手法擺弄屍體?警方又有何對策?就在屍體愈來愈多、主角身上的謎團亦逐漸發酵時,神秘美女詩琴登場,而且她更擺出一副掌握謎底的姿態,令讀者忍不住一頁一頁的追看下去。

如果說小說前三份一的章節是以詭異氣氛來抓住讀者,那麼中段便是利用回歸推理小說的理性來滿足讀者的口胃。當然這是可以預期的,畢竟這是推理小說獎的入圍作,而作者在這部分的節奏也掌握得很好,以幽默理性的角度來為前段佈下的一些伏筆解套,小說的趣味溢於紙上。故事亦穿插著主角周旋於一眾女性之間的情節,加添了不少都會小說的味道(當然,對推理讀者來說,這些部分都會被視為線索)。

從上述的兩段,可以看出我對本作是相當欣賞的,雖然在整體故事流向感到有一點難以捉摸,但仍無阻我追看真相的衝動。然而,當故事邁向結局,那個本來「有點難以捉摸」的流向,漸漸變成整體的失衡。從揭露謎底的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伏線和謎團設計上相當用心,當中亦有很不俗的趣味性,可是在「構成」上無法顯出這些優點。更可惜的是,推理小說的結局往往比前段鋪陳更重要,一本好看的推理小說往往是「結尾優秀」的小說,讀者著眼的是最後意外性強不強、說服力夠不夠、餘味是否充足等等,而本作有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自然會令觀感進一步削弱。

以下涉及小說內容,未讀勿入。


總的來說,雖然我認為本作在本格推理的方向上有點不足,但仍是一部構想別緻、氣氛一流的懸疑作品。不知道作者雷鈞其他作品走什麼路線呢?我期待著他往後的發展。

順道在此私信一下,假如雷鈞兄見字不妨留個言,或給我傳個email,我發覺我原來沒有您的聯絡方法……(汗)其實我沒有要事找雷鈞兄(真的要找的話,自然可以透過出版社聯絡),只是想起我在台北說過,將來香港有推理迷活動一定通知,看看您有沒有興趣參與,我卻忘了問您拿email地址……(苦笑)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第十一屆徵文獎決選入圍作品詳細評語


先向各位賠個不是,在下久沒更新網站,這兒的塵已積了數吋之厚,看來快要變作古蹟。往年我都會花時間讀徵文獎參賽作品,寫下每一篇的心得,可是,今年我實在抽不出空。這一年多我一直在忙自己的稿件,幾乎沒有暫停,每天就是寫稿、找資料,娛樂是上youtube或大陸網站看看綜藝節目,或者讀讀小說之類,一言以蔽之,「宅到爆」。如果你問我,寫這麼久,作品很龐大嗎?我不敢說很龐大,但我只能說,我挑了一個自討苦吃的題材和一個自找麻煩的結構。目前仍在衝稿,希望早日完成,付梓出版。

雖說我沒空閱讀本屆徵文獎所有作品,但因為被邀作評審,決選入圍的四篇作品我都有讀過,而且撰寫了心得和交付評審會議的報告。一如去年,我在此處公開,各位有任何異議、意見,歡迎留言討論。隱藏起來的都是有劇透的分析,未讀作品請自行斟酌閱讀。

4.惡意火

消防官翁田富在自家的火災中死去,有人在現場向警員自首,表示人是他殺的--表面看來,這是一宗意外火警,到底是謀殺?是意外?翁田富的死亡,跟七年前某場火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文筆秀麗,作者很懂得說故事,沒用上什麼破天荒的技巧,卻令讀者舒服地閱讀。角色相當立體,無論是偵探、助手、凶手、死者還是證人,都描寫得有血有肉,反映社會弊端的主題亦擲地有聲。在推理線上,伏筆、動機、行凶過程工整無瑕,加上對消防工作的細緻描寫,本作是一部相當具質素的輕社會派推理小說。

以「小說」而言本作可說是出色之作,以「推理小說」而言也甚有水準,唯獨是以「短篇小說」而論,則可以挑一些缺點。短篇小說跟長篇、中篇或短篇連作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該以「事件」為主軸,我不是說「人物」不能拿來當中心,但必須分配好兩者的比重,留意讀者的焦點。本作中段劇情有一條副線,描寫兩名角色年輕時的關係,該段故事無疑讓角色們加添血肉(和對讀者的親和力),亦令故事的調子不至於太沉重,問題是,這在短篇作品反而成為贅筆。當主線(翁田富之死)的重點放在「復仇」、「公義」、「反官僚」、「黑色」等之上,副線卻來一段青澀溫暖但跟主線無關的校園插曲,就令故事有點走味。如果是長篇(或系列短篇)就無問題,為角色--尤其是主角們--花上篇幅可以讓讀者更投入,但在以事件為主軸的短篇中就有可能帶來反效果,甚至有種不協調的拼湊感。

話雖如此,本作仍然是一篇突出的佳作。如果作者打算將本作寫成系列,那上述的「雞蛋中的骨頭」就更有可能變成優點了。


33.三分之一的殺人

研究生懷仁的論文被卑劣的教授王霸剽竊,懷仁決定謀殺對方,可是他的計畫沒能成功--王霸在另一場合被殺。同一研究室中,兩位學長學姊都有殺害教授的動機,到底替天行道的人是誰?

文筆略嫌青澀,似乎作者寫小說的經驗尚淺,但敘事頗有條理,給人一種簡明易讀的感覺。基本上,推理小說要求文筆「清晰」多於「華美」,如果無法兩者兼具,取前者捨後者較好,本作就是一例。作者把故事焦點集中放在教授被殺一事上,以不長的篇幅(一萬七千字)描寫事件的離奇性質,以一氣呵成的節奏推演故事,這一點在短篇推理上做得很不錯。

著眼於謎團和推理線上,本作也有不俗的趣味。一開始讀者會以為是倒敘推理(主角決意殺死仇人),在描寫了主角安排計畫、甚至加以執行後,中段一個轉折,讓推理線轉了一百八十度,主角從凶手變成偵探。這種設計雖不算十分新穎,但編排起來有其難度,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謎團合理化兼變得有趣,在這環節上本作的作者都掌握到。

如果說謎團設計上的瑕疵,我認為有兩點值得一談。其一是真相涉及好些巧合,削弱了推理小說強調的論理性,不過,本作一大趣味就是「巧合」,所以我會說這只是「瑕疵」而不是「缺點」。另一個瑕疵,就是謎底的意外性不強,作者甚至一開始就強調了真相,敏銳的讀者很容易猜到謎底。由於本作的賣點是有趣的謎團,作者沒有用華麗的文筆、豐富的戲劇性或深刻的人文主題來包裝,所以欺瞞讀者、跟讀者鬥智便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意外性不足所衍生的空洞感就較明顯了。


35.末日的笑靨

國三的主角跟相戀半年的女友感情轉淡,女友丟來猶如末日的炸彈--她懷孕了。為了籌集墮胎的資金,主角只好跟女友合作偷取班費,只是主角沒想到事情一再出乎他的意料……

傑作。故事性、推理性、趣味、主題、文筆都一流的作品。首先作者的文筆非常厲害,文藝優雅的敘事描寫帶點幽默自嘲,有一種「成人的青春小說」氛圍,對我來說極之討好,而故事的進展異常流暢,本來我以為這種精於描繪角色內心的作品,會在劇情推演上流於做作(或簡單來說,過度自說自話),但本作沒有這些流弊,作者拿捏得很準確。

本作大概可以歸納為「青春推理」或是「成長小說」,以主人翁所遭遇的事件,讓主角(們)在精神上有所成長。短篇小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如果要充分描寫角色,就可能要花上大量篇幅,令故事變得冗長;若太集中事件,無法令讀者對角色產生共鳴,就做不到「成長小說」的效果。作者很高明地以一起事件反映出主角的轉變,甚至故意省略主角的名字,讓無名的主角化成讀者的心理投影。

推理線亦顯出作者精於計算。偷竊案在設計上合乎青春推理小說該有的規模,之後意外的發展符合優秀推理小說的格局,而作者更在當中埋下另一個謎團,叫讀者在品嚐完前面的主菜後,再發現這一道喜出望外的甜點。那個謎團的伏筆和解謎都寫得清脆俐落,不但有「告訴讀者推理設計如何運作」的功能,更跟之前提及的「成長小說」主題互相呼應。

這是一部能令人動容的推理作品,讀罷餘味極佳。無論本作有沒有得獎,作者務必繼續創作,中文推理圈有這種作者,實在叫人感動啊。


40.倒帶謀殺以及連環殺人魔的困擾

余艾寧余艾麗兩姊妹赫然發現一則尋人告示,國中生劉凱人從家裡失蹤,母親非常焦急。她們感到詫異,那個死小孩明明是跟媽媽一起到遊樂場而「失蹤」的,畢竟他就是死在她們手上……

本作的重點完全放在推理小說的設計技巧上。我記得道尾秀介有一篇短篇用過類似的倒敘法,要利用這種片段式的逆向敘事來設計謎團相當講究,而本作亦能利用它的特性,製造出特異的趣味和推理味道。

故事以「終章」開始,以描寫兩姊妹對於尋人啟事感到疑惑,再一步一步推回事件開始時的真貌。這種手法是兩面刃,雖然製造出強大的懸念,但同時增加了閱讀困難。本作在主軸上算是非常清晰的,但在細節交待上,似乎由於這種倒敘技巧,顯得有點紛亂。讀者要很仔細閱讀,留心每一個環節才能整合出謎底的真貌,對推理迷來說,本作大概具有不俗的挑戰性,但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或許削弱了吸引力。

幸而本作的調子夠力抓住一般讀者。黑色幽默、帶著惡意的描寫都增加了這篇異色推理的特色。而最有趣的是,故事完結後,讀者必須細心思考,才能明白作者沒有明言的謎底,而那個謎底更具備黑色而詭異的要素。作者沒有明寫是一個相當冒險的做法,這會容易招來兩極的評語--不過,比起打安全牌,這種風格也許更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