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犯罪與遊戲的共通點-《逆向誘拐》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並列)
文善《逆向誘拐》


跟文善認識已有數年,論寫作資歷她比我長,當我還是一名普通的推理讀者時,她已跟寵物先生角逐同一屆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當時仍稱為人狼城推理文學獎)。雖然她身處加拿大,我在香港,但我們有用email通信,討論推理創作,無論是聊自己的作品、對方的作品、或是他人的作品,我們都會分享看法。有時我們也會聊一下自己的寫作計畫,談一下業界之類。某次通信,文善告訴我她要寫一個「綁架文件」的故事--那便是第三屆島田獎首獎之一的《逆向誘拐》。雖然我們會討論寫作的方法論,但沒有推理作家會直接說出謎團設計的,所以當我讀到這部作品的謎底時,可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逆向誘拐》的故事發生在北美T市,跨國投資銀行A&B正為一間巨型企業進行融資計畫,負責的高級副總裁收到離奇的勒索信,犯人宣稱「綁架」了計畫的重要資料。IT部門的植嶝仁意外捲入事件,被迫與負責的小組共同進退,為了擺脫嫌疑,他決定暗中調查,找出犯人--然而,犯人的指令愈來愈離奇,一切就像是場遊戲……

我在之前的《見鬼的愛情》心得文中說過,《見》的開頭很精采,可惜末段走味,令作品的觀感大打折扣;《逆向誘拐》則恰好相反,前半看似很普通,所謂「綁架文件」也像是巧立名目的普通勒贖,犯人的要求恍如小孩子的遊戲,雖然節奏明快,但沒有什麼強烈的高低起伏。或者就是因為這些鋪陳夠低調,所以結局真相一爆出,那種落差顯出相當大的趣味,而且更令人發覺,前段其實伏筆處處,每一個看似平庸的細節都有其用途,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故事牽涉到不少金融元素,有部分純粹杜撰(例如「科研證券」),但跟一般天馬行空的創作不同,這些想法其實都有其藍本,目前該財金產品或者不存在,不代表將來不存在,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在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由於作者本身對金融財務有相當深的認識,所以她運用這些元素時顯得游刃有餘,說明深入淺出,更能掌握這一般人對相關題材的盲點,揉合推理詭計,寫成有趣的作品。本作得獎,其實給我們創作者一個啟示,書寫熟悉的事物往往能提高作品的水準,達事半功倍之效。

我認為本作還有一點很值得提出。本作是一部中文小說,但它的定位,卻是「國際化」的--故事背景在北美,角色有亞洲人也有歐美人士,牽涉到三大洲的商業社會,甚至全球經濟。案件雖然只是發生在一個城市,卻匯聚了全球各地的元素,而更重要的,是故事真的表現出這種國際化的味道。過往我在擔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評審時,讀過不少描寫外國背景、以外國人當主角,或是將華人主角放在外國的故事,但感覺不突兀的只占少數。說華人主角在外國生活,並不是一句「那個人去了某國」那麼簡單,作者其實要考慮當地的文化、社會、那個角色身在異鄉的理由、生活細節等等。當然,本作作者的特殊身分(生於香港、居於加拿大)令她能夠將這些細節寫得具說服力,但同時亦要歸功於作者平日的觀察。

再來是較深入的內容討論,未讀勿入。


我不諱言,本屆三部入圍作品中,我最喜歡《逆向誘拐》。這不是因為我跟作者相識,而是本作在好幾處令我驚喜,而且相當合我的閱讀口味。

本作最大的詭計在於「背後進行中的綁架」,犯人以一樁犯罪去掩飾另一樁犯罪,讀者表面看到的案件,其實是另一宗案件的波紋,甚至是構成過程。推理小說之中,有「倒敘推理」這一種模式,一般推理是以事件已經發生,角色們從犯人留下的線索去找出真相,倒敘推理則相反,一開始便以犯人為主角,描寫他犯罪的過程,在故事最後才揭發出他犯罪的漏洞,導致犯罪失敗,或是以敘述性詭計為主軸,讓讀者發現犯罪中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本作的特色,便是本質是倒敘推理,卻讓讀者誤讀成「正向」發展的推理故事。讀者會猜誰是「綁架文件」的犯人,以及他用什麼手段拿取贖款,但事實上,讀者閱讀的是另一宗案子的犯案過程,一切細節(例如犯人如何「擄走」肉票、如何設計收贖款)就在讀者眼底下發生。這種手法帶來強烈的驚奇感,作者雖然沒用上文字上的敘述性詭計,但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大盲點。

在這一表一裡的兩起案子中,角色的身分更充滿趣味。主角植嶝仁一開始是「嫌犯」,其後變成「偵探」,這是不少作品會用的手段,主角為了證明清白,所以負起緝凶的責任。然而,故事最後才揭開真相--阿植的身分,其實是「死者」。我說「死者」,當然是以一般涉及殺人犯罪的推理來比喻,在殺人故事中,「凶手/偵探/嫌犯/死者」形成一個牢固的四角關係,在綁架故事裡,便是類同的「犯人/偵探/嫌疑者/肉票」關係。除非故事使用敘述性詭計或跑科奇幻路線,否則推理故事中是沒可能讓死者和偵探由一人分飾(自己找自己被殺的原因?),但在本故事裡便用上這技巧,使用綁架這種犯罪形式,讓「查案的偵探」和「事件的受害人」合二為一。

提到身分,我對本作的犯人身分更有很不俗的評價。我一向不喜歡Whodunit謎團,原因是不同於Whydunit和Howdunit,後兩者是沒有範圍限制的,但前者其實是「從一個『集』(Set)挑出某個元素」(在出場角色中找犯人),即使作者可以用不同手段去玩這個集,例如定義「子集」(刪除不可能是犯人的角色,將嫌疑鎖定在某幾人身上)、「空集」(犯人不存在,事件是自殺或意外)、「冪集」(犯人不只一人,是一組人甚至全部人),真凶也必須是這個「集」的元素之一,若然犯人居於這個基本的「集」之外,便違反了Whodunit的基本條件(即是說,讀者不會接受一個「猜凶手」的故事,結局指出犯人是故事中一直沒提及的新角色)。因為讀者預期犯人是從這個「集」挑出來,有「預期」便變相削弱了「意外性」,亦因此出現「作者說最沒嫌疑的人便是犯人」這種跳出文本邏輯的想法。有作者會使用「雙重虛張聲勢」(Double Bluff),即是指某角色最可疑,讓讀者產生「作者說那人最可疑所以他不會是犯人」的心理,再反向利用。這手法最大的壞處,在於令讀者感到不快,有種「作者根本沒在文本裡堂堂正正挑戰我」的感覺(但事實上,用上「作者說最沒嫌疑的人便是犯人」心理猜凶手的讀者本身也跳出了文本),所以這手段也不常用。我不敢說本作作者有沒有考慮到Double Bluff的問題,但本作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使用了Double Bluff但又沒削弱讀者的滿足感。主角一直懷疑石小儒是犯人,結論她真的是犯人--如果止於此處,讀者可能會不滿,但由於犯人牽涉的「案件」的不同,令這部分產生變化。單以「石小儒是綁架文件的犯人」作Whodunit的答案,讀者未必滿足,然而加上「石小儒是另一宗一直發生在你們(讀者)眼前的綁架案的犯人」,這個盲點便大大加強了Whodunit的趣味性。

交付贖金的點子(龐氏騙局)相當精緻,使用金融手段和故事本身的調子極之契合,而結局主角跟犯人對質的部分,更令我喜出望外。我聽聞有些讀者對犯人動機不大滿意,覺得不合理,單純因為「這樣做看來很有趣」所以進行犯罪,又故作清高拒絕了主角父親的賞識,但實際上已賺到一大筆贖金云云。這部分,反而是我最擊節大讚的。

首先,犯人動機看似很混帳,竟然因為「好玩」而犯罪,還是這種大規模的犯罪,但這個動機其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著眼。故事一直強調二十一世紀網路繁盛的今天,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已經擺脫了舊世代的固有觀念,即是那種典型的付出一分勞力換取一分收穫的想法。我不是說現代人都是混蛋,人人也想「以半分勞力換取十分收穫」,更不是說我們變成聖人,願意不求所得不斷付出。我要說的,是我們現在活在一個不再單純以物質衡量付出的時代,因為物質富庶、資訊流通,現代人不再像上世紀只注重賺取基本生活(衣食住行),而會講究基本生活以外的需求。有人要求心靈的滿足,有人渴求奢侈品,有人希望無償地貢獻社會,有人妄想以小博大不勞而獲。將這多元觀念放進推理故事裡,「因為貪財而綁架」、「因為家人被害所以要復仇」等動機雖然合理,但已非唯一合理的理由。「因為我有能力做,所以我便去做」這種反抗心,在今天已很普遍,本作犯人的動機,其實一直跟故事內容相通(在CHOK中的人就是以相同心態生活),換言之,這個動機一直是作者想強調的要點。

其次值得留意的,是石小儒內心的獨白--她只是用一個騙局從另一個騙局中賺好處。作者透過這句話,打了本作所有角色一記耳光,甚至連讀者也變相被呼巴掌了。作者直指科研證券是一個「騙局」,讀者細心閱讀,便會察覺,作中所說的經濟活動、收購融資,根本全是騙局,只是「合法騙局」。大企業將債權包裝,巧立名目變賣,一間間金融機構便從中取利,每人拿一點不勞而獲的好處,把風險交給下一位不幸接手的人承擔。投資的原意,是讓有才能但缺資金的人得到本金,利用他的才能衍生財富,將得益回報昔日願意相信他的投資者,可是今天的市場,只是一個大型賭局,財富不是「衍生」出來,而是從他人的口袋直接挖走。現代人買賣股票,只在乎能否低買高賣,賣掉後股價有沒有掉,下跌便高呼幸運,繼續升便嘆句自己沒眼光,但實際上,別忘記你賣掉的股票,是有人買下的。你高呼幸運時,其實有相對的人慨嘆不幸。這種歪曲投資原意、已成「常理」的想法植根在我們心裡,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石小儒做的,和阿植父親做的,以及一眾角色、A&B和昆恩特斯做的,到底有何分別?我不會說石小儒是出於正義所以要教訓阿植父親這個「全球騙局背後的犯人」,但我認為讀者單純以為石小儒是個「聰明的壞蛋」,便無法了解這個結局真正的意義。

跳出故事內容,「這樣做看來很有趣」也是一個很別緻的理由。本格推理本身便是追求純粹邏輯的推理類型,作者設計謎團,本身就往往出於「這樣做看來很有趣」的動機。為什麼要設計一個古怪複雜的案發現場?為什麼要製造謎團讓讀者挑戰?為什麼要在文字上誤導讀者?便是因為作者有「我有能力做所以我去做」的意思。本格推理強調「遊戲性」,將本來黑暗、扭曲人性的犯罪事件,化成驚險刺激的故事,這便是本格推理的特色之一。在這一點之上,本作犯人的定位,正正呼應著本作的文類。

如果要論缺點的話,故事前段中段有些角色行為略顯奇怪,像阿植將手機重設的做法,有點難理解,但那些細節都無礙故事結局的趣味,正如我在另一篇的心得文提過,為了製造意外性和趣味,一些伏線牽強一點也無礙,因為推理小說的謎底大於一切。作者的文筆可能有一點沙石,不過我也不介意(我早前無意間打開兩年前的拙作,也看到一堆莫名其妙的詞彙,真糟糕)(笑)。事實上,三屆島田獎九本決選入圍作之中,本作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沒有屍體的作品,推理小說的屍體就像是拉麵湯頭裡的豬骨和魚,是帶來風味的好材料,而本作作者刻意放棄不用,就像使用素湯頭拉麵來跟一眾豬骨濃湯拉麵和用雞肉熬湯的本州醬油拉麵比拼,可說是藝高人膽大啊。

文善的作品,我過去一直有看,她的新作總會令我覺得「啊,她又進化了」。在本屆頒獎禮上,我記得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平雲先生致辭時說過,好的推理小說本身也該是好的小說,我想,文善的作品就有這特質。期待本屆三位入圍者和得獎者的新作,令更多讀者發覺華文推理也有不輸翻譯作品的水準。

4 則留言:

  1. 你好,我剛剛拜讀完你和寵物先生合作的《S.T.E.P》,真的非常好看!我看得津津有味!

    以下是感想文,請笑納:

    http://cogitofoundation.blogspot.hk/2015/03/step.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我有看到文章,但一直沒留意你在這邊留言了……(大汗)

      刪除
    2. 居然www

      我還以為你是因為這裡才留意到我的文章,因果關係瞬間崩潰了(汗)

      刪除
    3. 我是在fb那邊看到你的專頁文章才聯絡你的~ XD
      因為在fb看到所以在fb回覆,如果我在這兒看到,我大概會在這邊先回一句~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