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再談《虛擬街頭漂流記》



先感謝曲辰送我第二屆金鑰獎的活動手冊。這本場刊製作得十分精緻,內容充實,除了活動資料、MLR成員匯報外,更有評論文章及短篇小說,短短三十六頁卻有幾倍的份量,有幸獲贈一本,深感榮幸。手冊當中有一篇備受爭議的「島田莊司獎覆面座談會」,由MLR成員主持,內容不乏對三部決選作品的辛辣評語。也許有讀者嫌部分評語過度尖酸,但我仍覺得這是可喜的現象,對創作者來說最糟的不是批評,而是沒人理會。而且,在批評下可以自我檢討,如果不認同的話亦可以發表文章反駁某些觀點。書評家向來都是尖銳的,小說文化就是在書評家和作家之間切磋下才能成長。

我在早前兩篇《冰鏡莊殺人事件》和《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感想中,已包括了就這個座談會的一些內容作出意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細心比較。然而《虛擬街頭漂流記》的感想文早在收到這本手冊前完成,所以現在補回一些個人看法。別誤會我是要駁倒或強迫他人認同我的意見,我尊重他人的想法,只是有些地方不大認同,期望說出來讓大家參考一下,從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推理寫作技巧。

以下開始有雷,未讀請迴避喔。


座談會裡指出作者在P.256開始的解說累贅,我算是同意的。在之前的感想中我亦提過,我覺得強調相同倒不如強調不同會較好。不過,追本溯源的話,我卻不知道寵物先生這種寫法是他的問題還是被建議下而改變的手法。在《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中,那種爽快的解謎竟然有讀者說沒留意,亦有評審提出這處理手法缺乏大眾性(詳見台灣推理夢工廠的《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後記,未讀慎入),如果說因為這事件影響了寵物先生往後的創作手法我覺得一點也不出奇。事實上,我一向覺得「聰明的讀者vs要把話說清楚的讀者」是個兩難式,寫得太高深一般讀者會看不明,寫得太淺白聰明的讀者便會埋怨作者把他們當白癡。拿捏這個平衡點超級困難,尤其是敘述性詭計大都以欺瞞讀者為前提。如果說寵物先生這種寫法是「信心不足」,我覺得歌野晶午某本名作的書後「資料提供」更是信心不足了(爆)。我想起漫畫界的一個故事,《TOUCH》和《H2》等名作的作者安達充早期在小學館當新人時,編輯老跟他說「不要把讀者想得太聰明,你那些雙關語的幽默沒有幾個人看得懂」,最後心灰的他乾脆跑去畫少女漫畫(《美雪》),後來才向編輯證明了他那些要推敲一番的情節能受到一般讀者的歡迎。或許你會說這個例子不就證明了「別低估讀者的理解力」嘛,可是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編輯是在市場打混多年、眼看讀者喜好的職業,他們有這項疑慮亦證明了「讀者的理解力」不是一句「他們應該都能看懂嘛」便能帶過的。對一個聰明的讀者而言,一部作品只是一部作品,對出版社和作者而言卻是一個商品。Play Safe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

至於敘述性詭計的用途和目的,寵物先生亦解釋過是為了增加趣味,既然作者已開口我便跳過。事實上,我上次亦提出過,我覺得這部作品在艾莉的部分使用敘述性詭計是一種後設式的手法,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解讀。然而,座談會中提出「敘述性詭計是讓人意識到自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我覺得這是敘述性詭計的最高目的,正如社會派推理是讓讀者意識到社會裡有某些需要注意的現象,至於一部社會派推理作品能否達至這個目標則是另一個問題了。概括而言,我同意這方向的確是最理想的,不過知易行難。

座談會裡批評書中的「AI親情」虛假或不實,我卻不同意了。事實上,座談會裡一句說話便顯出批評者和持相反意見者的一個根源性差異--在座談會中,無名指出「你為了取代女兒而創造一個女兒,但後面這個女兒是一個不能有自己主張的女兒,那你到底如何說服自己這個親情是感人的?」。為什麼「不能有自己主張」?如果以單純的電腦程式來看待一個人工智能,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問題是,「人工智能不能有自己的主張」嗎?再來的問題便是「什麼是自己的主張?」。人工智能並不是單純的指令機,而是通過「學習」去培養的。以我當年所學過的老舊AI知識,AI的培養是以類似邏輯門(Logic Gate)的元件模擬神經元(Neuron),組成一個龐大的神經元網路(Neural Network),通過「學習」更動各個神經元的輸出值,而成立出「人工智能」。據說這和人類大腦的學習機能接近,詳情我當然不清楚了。在現實世界裡,我也不敢輕言這種理想的人工智能沒有自我,更何況在一部虛構作品裡,作者可以擅自決定賜予他筆下的人工智能跟常人一樣的「自己主張」呢。事實上,作者努力探討的便是「對不知道有沒有自我主張的機器發生感情,是一廂情願還是合理的?」,若然一開始便否定了,的確整部作品也不用看下去,就像認定「偷竊當然是犯罪、犯罪是不道德的」後,沒可能在亞森羅蘋小說裡找到樂趣。(笑)

另外,關於小露搶了大山的美少女夢工場結局來玩(爆),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先別提艾莉不是美少女夢工場式的狀態機(見上段),艾莉為何會接受小露的母親提議呢?我覺得這個疑問是這本小說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之一。結局中,小露沒說出那五個字便終止了,到底艾莉有沒有應承?如果艾莉根本沒有答應,座談會提出的小露跟艾莉之間的關係根本不用談,如果答應了的話,當時的情景又如何呢?是否小露說了一句「我是你媽媽」後,艾莉便回答一句「Yes my lord」呢?(搞不好是「Bad Command or file name」 XD)然而更先決的問題是,一開始序章裡的「我」到底是小露還是艾莉?從字體來判斷應該是艾莉,但讀者亦能自行詮釋,認定這是小露。如果這一段是艾莉的自白,她也解釋了她認小露當母親的理據了,我們要再深入挑剔作者設計這角色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嗎?反過來,若然讀者認定序章是小露跟未央相識的一段,那結局便是Open Ending。有時我會想,對讀者來說到底一部作品的生命是作品自己的,還是作者給予的?讀者要解讀的是「作品」,還是「作者心目中的作品」?(嗯,我承認我未讀《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我會找來讀讀了)

最後有一點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座談會裡有人提出以科幻來描述親情倫理問題之類在外國作品已達到很高的層次,相比之下這部作品太簡陋。這說法有其道理,但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作品並沒有這缺點--不以科幻的角度來看的話。的確這種倫理題材在科幻電影或小說見怪不怪,然而這作品裡我卻處處看到作者把科幻性拉到最低。從作者在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尤其是Saturn的遊戲Roommate),我覺得這作品的評論點不應著眼於科幻,反而應該放在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二次元情結。科幻作品往往集中於「人造出來的東西能否有感情」,而本作卻一股腦兒集中在人類的想法方面,艾莉有沒有客觀的「自我感情」幾乎隻字不提(或者簡單來說,「神說艾莉有自我,便有自我了」 XD)。與其拿Asimov的理論來研究此作,不如拿本田透(日本那位二次元腦內戀愛教祖,不是少女漫畫《魔法水果籃》的主角喔)的主張來比較更貼切。說起來,我曾考慮過《虛擬街頭漂流記》在日本出版時會不會引來御宅族的擁戴或批判……(笑)

嗯,想說的大概就是這些,說著說著又打了一大篇(哎~)。如果想回應的話請小心爆雷,留言區沒法設Spoiler alert,我怕未讀的人看到掃興。 :)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爽快的輕社會派推理--《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不藍燈《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


在島田莊司獎決選公布前,我沒聽過不藍燈這位推理創作者的名字,在資料及訪談公開後,我才知道這部《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是他的初次創作,難怪我們都不認識他。可喜的是,這作品證明了台灣以至中文推理創作圈子裡,還有熱愛推理兼具優秀寫作實力的新力軍存在,能為中文推理創作添一分力量。

《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故事很簡單,以「情歌快遞」為職業的主角阿駒收到委託,到一家旅館為委託人的女朋友慶生,怎料他發現房間浴室裡有一具血淋淋的屍體。為了洗脫嫌疑,他找來朋友Andy跟他一起調查,而調查的過程漸漸占據了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心思、他的感覺……

坦白說,我對這作品幾乎可以說是無法挑剔。從文風以至情節的安排、人物的設計以至詭計的完整度,我都會打九十分以上。以一部小說而言,它的「完成度」之高媲美任何一本優秀的外國推理小說。如果用體操評分來形容,我認為《快遞》比《冰鏡莊》甚至《虛擬街頭》的「失誤分」扣得更少,只不過,在「難度分」裡,後兩者比《快遞》高很多,一個完美的曲體後空翻當然無法勝過有小瑕疵的直體三周加轉體一周前空翻。當然,就算分數不同,我仍會說這個曲體後空翻十分漂亮,喜歡的觀眾依舊喝采。

簡單而言,我認為這作品的唯一缺點是謎團太輕。事實上,「缺點」一詞並不正確,因為簡單和輕鬆的謎團也有其好處,在某些作品裡放一個太大的謎團只會破壞作品本來的趣味--《快遞》便是一例,它的謎團雖輕,但卻恰到好處,和作者那股輕鬆自嘲的文風放在一起很搭調。在網路上看到作者不藍燈的座談會對談,知道他喜歡走貼近現實的推理路線,在這作品裡他亦貫徹了他的理念,甚至讓主角說出「如果凶手是那麼聰明,他一定能想出殺人以外的解決辦法吧」。

看到有些網路評語認為此作有冷硬的味道,或是評審之一的詹宏志先生以「網路小說風格」來形容此作,其實我才疏學淺,不太理解(笑)。冷硬派作品和網路小說我看得很少很少,不敢認同或否定以上的說法,但我覺得與其用「冷硬派」作為作品的焦點,不如說成「社會派」。我的印象裡,冷硬派的特色是主角作為故事的中心,強調主角的角色份量去解決事件(那些主角要耍酷、偶然加插的動作場面等特色便不贅了),可是我覺得雖然阿駒貫通了整個故事,《快遞》的焦點實際落在事件上,以及這些事件背後的社會現象。例如現代社會裡的男女感情、援交的眾生相、網路匿名性、以及幸福到底是什麼。或許有人質疑這些東西作者沒有認真探討,不能稱為社會派作品,但我覺得「借社會事件來建立的寫實推理作品」叫作社會派也沒有不妥之處吧。香港去年便有一起中學女生援交被殺碎屍案,我讀《快遞》時便不時想起。(咳,其實香港那一宗案子的殘酷詭異程度比小說更甚,凶手把屍塊混進市場的肉檔企圖魚目混珠……)

至於「網路小說風格」,我更是搞不懂的。因為網路上人人也可以當作者,所以網路小說給我的感覺是良莠不齊,牙痛文學和私小說充斥。《快遞》跟近年出版的中文推理所不同的是文風很輕快、揉合了很多流行元素,給人輕鬆易讀的感覺。這不是網路小說特有的風格吧?其實這些優點應該算是「輕小說」的特色?(I know,「輕小說」是另一個定義不清的名詞,比網路小說更難搞吧)無論如何,作者的寫作風格平易近人,有點像石田衣良在《池袋西口公園》的寫法,後者不計外傳已經出版了九大本,如果作者能保持這風格的話,說不定能寫出台灣版的《IWGP》系列。

恆例,以下有內容,未讀勿入。


咳咳,事實上這回我沒有太多內容想討論,倒想談談個人感想。關於推理部分,有人認為詭計有點牽強,像Andy為何大費周章去陷害主角;有意見指公平性不足;有人覺得末段解謎的轉得太快。我也覺得阿駒醉酒至Andy解謎一段之間的「轉」有點急,彷彿主角突然從華生變身福爾摩斯,不過我覺得這不是大問題,作者想安排角色靈光一閃是作者的取捨,現在的版本我也覺得OK。至於詭計方面,其實我蠻欣賞,即使謎底簡單,凶手刻意安排的每一步、牽扯進事件的角色都合乎心理。有一個地方我覺得最出色,就是故事裡的紅鯡魚不是作者安排,而是凶手安排的。我相信有不少讀者在閱讀期間會考慮阿崑、張俊宇和阿智是凶手的可能,而這些紅鯡魚的轉變指向了凶手的真正身分。作者安排的紅鯡魚可以很隨意,因為作者可以隨時更動某些情境、人物,凶手安排紅鯡魚便麻煩得多,不單要考慮角色的心態,更要思考其中的可能性。

作為小說,我覺得這作品蠻對題。撇除有人質疑主角最後把到妹便是幸福的說法(笑),我認為隱含在字裡行間的細節,演繹出作者心裡真正的「幸福」。這個故事中充滿「不幸」--主角、Andy和阿智也跟女友分手、Angel活在破碎的環境裡、Andy為了洩忿殺害Angel陷害主角和阿崑等人……可是,我們還是可以從細節中看到種種微小的幸福面貌,像Monkey對Angel的單純感情、老唐跟阿駒互比中指、Michael和Sandy看到久沒碰面的主角露出笑容等等,就連王伯伯也因為阿駒的出現解開了多年的心結。我甚至覺得作者讓主角最後把到妹亦是出於相同的理由,因為不久前我們還看到主角表白自己只是裝瀟灑,接受仍然深愛著的小堇的分手提議,換言之主角一直覺得自己不幸,所以在小說初段才會說出「我快遞的只是情歌,不是幸福」,而最後主角去把妹,說明了他明白到「幸福是要自己主動追求的」,結尾的一句「別問我這是不是幸福,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的背後意義便大大不同。

《快遞》沒法拿下島田獎首奬倒是很明顯的。如果這是皇冠小說獎,《快遞》的贏面會高得多,畢竟這作品小說的部分比推理的部分更搶眼,而推理的部分亦不如《虛擬街頭》那樣能跟小說主題緊緊契合。如果作者在下一部推理作品加強爆點,在其他方面保持本作的水準,說不定會開創一條新道路,畢竟華文推理裡大部分都是偏重本格式的浪漫性和趣味性的作品,這一部分的市場或許渴求著像不藍燈風格的作品。

三部島田獎的作品感想也寫完了。其實這三本作品顯示著推理的三種面向,有純鬥智的傳統本格、有近社會風的輕鬆推理、有前衛的融合新本格和故事性的作品。多元化的作品才能真正支撐一個健康的市場,我相信島田莊司獎的設立,著實為中文推理打了一支強心針。當然,往後還得依靠各位推理創作者的努力,開拓一條更廣更闊的康莊大道。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本格已死?《冰鏡莊殺人事件》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林斯諺《冰鏡莊殺人事件》


在中文推理小說創作者中,林斯諺應該算是新世代的代表作家之一。這是因為他能持之以恆地推出新作品,亦能貫徹自己的創作風格。《冰鏡莊殺人事件》是他的最新作,主人翁依舊是在他的作品中屢破奇案的哲學教授兼業餘偵探林若平。未讀這作品前,我在網上看到不少批評的意見,認為《冰鏡莊》太老舊、過時,於是有了心理準備。然而閱讀這本本格派推理小說後,卻有點不同的看法。

先介紹一下故事。知名企業家紀思哲收到怪盜Hermes的預告狀,揚言要偷取一份價值連城的古董手稿,於是紀思哲委託偵探林若平到他的別墅「冰鏡莊」作客,打算在一眾奔客面前正面迎擊Hermes。然而林若平預料不到,等待他的並不只有怪盜,更有已經犯下數宗密室殺人案的連環殺人魔「密室傑克Jack The Impossible」。賓客接連被殺,屍體在密室不翼而飛、巨大石雕離奇走動……被困在山莊裡的林若平,如何找出潛藏在眾人之中的凶手?

這個故事大綱,怎看也是個本格派的典型。而事實上,作品的內容也遵從著本格派的遊戲規則,高智慧的殺人魔、奇異的屍體發現地點、不能解釋的反常現象、名偵探的邏輯推論、貫徹始終而合理的解答等等,一應俱全,幾乎可以說是暴風雨山莊式的本格派推理示範作。單以詭計而言,我覺得力度充足,即便有人說是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或是某種詭計的放大版等等,我仍要給予這個詭計肯定的態度。我覺得那些批評有點偏頗,事實上古往今來不少推理作品的核心詭計,也難逃愛倫坡的五篇典型的規範,可是我們仍認為那些作品是傑作。那麼說,《冰鏡莊》的問題出在哪兒?傳統本格派真的不受今天的讀者歡迎嗎?

我覺得《冰鏡莊》的毛病,並非本格或非本格的問題,而是這部作品的「美學觀感」出了差錯。好萊塢的電影我們看過不少,老梗的片子相信大家也看得多。如果說某種形式的作品會被時代淘汰,我們今天不會仍看到大量以相同模式發展的災難片、警匪片、愛情片、恐怖片。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些作品裡不是有很多創新嗎?例如特技效果的進步、加入新元素的愛情故事等等;不過說穿了,占市場七成以上的美國電影,還不過是新瓶舊酒,大家依舊看得高興。香港有一句俗語:「橋唔怕舊,至緊要受。(橋段不怕老舊,最重要的是觀眾受落)」年老的夫婦展現相愛的微笑、經歷生死劫難的情侶終能相見、弱者在絕望中奮起挑戰不可能,這些老梗再老,我們還是會感動。這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即使上千年也不會改變。本格派的形式裡,對於凶手血腥的犯行,讀者仍會感到血脈賁張;對於離奇的謎團,讀者仍會感到訝異;對於偵探的登場,讀者仍會感到期待;對於正義得以昭彰,讀者仍會感到振奮。

問題是,《冰鏡莊》在這方面不夠好。其實用「好」或「不好」有點詞不達意,我的感覺是,這部作品的核心詭計是一道美味的羊排,伴碟的蔬菜、蘸點的醬汁也由上好的材料烹煮而成,可是放在一起卻出了亂子,沒法把菜色的優點顯現,卻強調了當中的缺點。

為了深入討論,以下有內容透露,未讀勿點。


先就兩段經常被拿來挑剔的劇情作一下引子--「林若平為了三百萬接受委託」和「有錢便可以完成的『卑劣』詭計」。

林若平在對方提出三百萬的酬金後而改變立場,引來不少讀者詬病。在Heero的訪談中,作者解譯那其實是主角的社交偽裝而已。坦白說,這個細節其實對故事後續沒什麼關係,可是這小小的火花卻或許燃點起影響讀者對主角的觀感的火種。因為主角的性格添上一點點的負面,導致讀者減少認同感和投入感,真是大大的划不來。看到林斯諺的解釋,我想起Michael Jordan在某年的NBA決賽裡的表演。Jordan運球時突然變速,防守的球員猝不及防,這時Jordan提起左手,作勢雙手抓球,對方跳起,怎料原來Jordan的左手沒碰到球,他還在運球中。可是評判卻吹罰他走步,令他大為錯愕--他不但騙過了敵方球員,還騙過了球證!林斯諺在這段的安排,不但讓主角騙過了紀劭賢,更騙過了讀者!糟糕的是故事創作不像打籃球,可以看賽後重播啊。這個無心之失是否一個大炸彈我不敢斷言,但有沒有新讀者因為這一段而對林若平反感呢,就不得而知了。

有讀者責難說「密室傑克不過是用錢來完成詭計」,我反而覺得以這一點來批評作者未免太冤枉。第一,故事中完成大樓的是紀思哲,密室傑克只是借助他的能力來完成詭計。第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犯人不可以用錢來完成大型的詭計?只要是合邏輯的,用錢與否不應該是評定本格推理小說的條件。有人提出犯人否定密道卻認同旋轉大樓有違犯人本身的概念,但我仍覺得還好。我的意見是,當某些事情誇張至一定程度時,它的本質縱使相同,給予人的觀感卻改變了。舉個例子,魔術師組合Penn & Teller曾表演一個魔術,讓二十多三十個潛水員在海底圍著一艘潛艇坐下,潛艇和「觀眾」之間放了一些冒氣泡的喉管,當氣泡變得濃密、再變回稀疏時,潛水員們都驚覺潛艇消失了。他們努力找尋也找不到潛艇的蹤影。這時Penn的旁白說道:「現在我要揭開這魔術的謎底!不想看的請轉台吧!還有三秒!兩秒!一秒!」接下來的畫面,是兩台大型運輸直昇機吊著潛艇在夕陽中飛行的情景(笑)。如果把這魔術縮小的話(就像徒手把水缸裡的物件用魚線吊走之類)是絕不能跟前者相提並論的,儘管本質一模一樣。

談回之前提及的「美學觀感」的問題。我認為《冰鏡莊》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依循傳統本格,而是只依循傳統本格的邏輯形式,忽略了傳統本格的讀者心情。傳統本格的趣味,除了使用不可能的謎團震懾讀者外,更要讓主角偵探以一個超脫的身分來解謎,令讀者感到痛快。讀者都會期待名偵探威風八面地把犯人的正體揭破,而在場的倖存者的驚訝更是最佳的調味料。然而,《冰鏡莊》卻無法突顯這方面,原因除了「那個可能有一點影響的三百萬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林若平是個內斂的角色,可說是比法月綸太郎更煩惱的煩惱偵探,讀者的投入感應該大減。

另外,雖然我認同主菜(核心詭計),但配菜(副線)的配搭上卻出了差錯。當中令我最失望的是石雕移動之謎。在缺乏大型機器的山莊裡,如何移動沉重的石雕呢?以下兩個都是好答案:

‧石雕沒有移動!移動的是角色們!
‧山莊裡沒有機器,因為山莊本身(旋轉大樓)便是機器!

兩者都是一般讀者沒察覺的盲點,都是「Wow factor」。問題是,這兩者是互斥的,兩者會破壞對方的完美性--偏偏《冰鏡莊》卻把兩者都用上。我覺得末段那個拉動石像的滑輪裝置破壞了前者的美學,雖然可能有人提出「最後的人馬移動和其他雕像移動的幅度大大不同嘛」,但前者(石雕沒有移動,移動的是角色們)的驚奇性是建基於「石雕無法移動」,讀者一旦在觀感上覺得兩者互相衝突,便會對詭計的設計產生疑問。本格推理中的詭計其實在現實上大都不可能發生,只是在我們的認知下覺得合理,讀者一旦產生疑問、懷疑作者的說服力便很麻煩。滑輪詭計本身是沒問題的,旋轉大樓也是,奈何兩者合起來卻構成這種backfire了。

另一個「美學問題」在於犯人的正體方面。我覺得這是另一個「邏輯合理,但違背讀者願望」的毛病。一開始犯人的獨白指出自己在賓客之中,可是在第二起案件發生時,除了被犯人抓住的劉益民外,每個人也有不在場證明。讀者夠敏銳的話會察覺主人紀思哲一定是犯人之一,問題是餘下的賓客中沒有符合凶手的條件,最後凶手真的是賓客以外的角色。如果紀思哲便是密室傑克,或者密室傑克是紀思哲的孿生兄弟(或易容)、二人在不同場景交換身分、扮斷腿跪坐在輪椅上跟角色見面之類,驚奇感也會增加。因為犯人不在山莊登場的角色之中,大大削弱了本格推理的美感。事實上,如果說犯人躲在電梯槽裡,有一半的殺人詭計不用旋轉大樓這種巨大裝置也能完成。

金鑰獎的活動手冊裡,有提到林若平這角色「知好色」而沒有「慕少艾」,見一個愛一個,我覺得太委屈林若平(和作者)了。與其說林若平好色,不如說他是個懷春少年吧!(笑)更糟的是他愛上的角色都不愛他(唔,其實我至今只讀過三篇林若平的故事,這點可能有誤)。老實說,《冰鏡莊》裡每次林若平遇上女主角,作者的筆觸都會突然改變,我覺得看得好累,心想刪減了最好--可是,讀下來我反而希望作者乾脆放更多筆墨在他們身上,來個閃光式偵查便好了。雖然我不特別喜歡那些爽歪歪的小說(爆),我倒期望將來出現林若平開後宮,遇上一堆女角鍾情於他的案子,畢竟他的煩惱形象開始感染我了(笑)。不過話說回來,以林若平的年紀,他未免真的過分純情了點喔?

最後一章帶出來的結局,反而令我有點驚喜,也感到可惜。怪盜和殺人魔是一人分飾、莉蒂亞是紀思哲的「長子」(如果莉蒂亞真的是男生,想起二人在展覽館二樓的一幕我便很想說一句:「口桀口桀,林若平,現在你感覺如何?感覺如何了?」 XD)、紀思哲殺害五人的動機等等,為故事加添了大量趣味,可惜的是這些點子沒有鋪陳,只硬擠到最後短短的一章。若然這些點子能放在故事中多作提示及推理,也許能刺激起作品本來的趣味和人物的親和力。

總括而言,《冰鏡莊》雖有瑕疵,但仍有可取之處,也許作者是基於「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原因特意把作品以最貼近本格的形式來呈現,我希望將來能看到林若平以不同的面貌登場,期望作者挑戰不同類型的推理作品。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轉載】2009金鑰獎系列活動 - 大極宮+MLR跨國愛心義拍

推理文學研究會 - 大極宮+MLR跨國愛心義拍

台灣的推理文學研究會(MLR Club)在第二屆金鑰獎結果公布前,跟日本的大極宮合作舉辦一個慈善拍賣,所得款項用作台灣南部水災賑災之用。拍賣物品包括大澤在昌、京極夏彥和宮部美幸的簽名書及簽名的色紙等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MLR Club的官網查看。

大極宮+MLR跨國愛心義拍:
http://mlrclub.blogspot.com/2009/09/2009-mlr.html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冥冥中自有主宰?《正命》



半年前到台灣時,初見面的呂仁兄送了我一本書--台灣中正大學推理研究社的刊物《血色的邏輯》。這本書十分有意思,內容有專題討論、作家專訪、外國推理作品短評、還有數篇推研成員的短篇推理作品。坦白說,這本書我只是跳來讀(因為有些介紹或討論的外國作品我沒看過),至今還未讀完,可是它是我從台灣回香港時最早拿起的書--我唯一放進Hand Carry的袋子中的書本,就是這本。在飛機上,我一邊讚歎中正推研對推理的熱情,一邊慨歎香港的大學沒有推理研究會。這本刊物裡,收錄了曾參加第一屆人狼城推理文學獎(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文學獎的前身)的短篇作品《正命》,作者正是呂仁兄,亦因此我才有緣一睹這篇跟《霧影莊殺人事件》(島田莊司獎決選入圍者林斯諺的作品,收錄於明日出版社出版的《羽球場的亡靈》裡)一起拿下「佳作」頭銜的作品。

《正命》一開首描述了一對同居男女的生活點滴,表面上只是平凡不過的生活,妻子卻在一些細節中發覺丈夫隱藏著一些秘密,而這些秘密的背後,卻是一個懷抱恨意的殺機……故事的條理分明,伏線和詭計的演進交代清晰,氣氛醞釀得恰到好處,讀者很容易被吸引著。最令我欣賞的,是那個詭異巧合卻又合情理的結局(雖然有一點我不太欣賞,以下詳談),沒有「一發逆轉」,沒有「雙重爆點」,但一樣叫我擊節讚賞。至於缺點方面,我覺得人物的描寫方面略嫌不足,尤其是後半段揭盅後,前半篇的第一人稱的主人翁和後段描寫的性格不太吻合,有點落差。另外某角色自述布局殺人的手法有點一廂情願,局是布好了,但沒有直接顯出殺人的可能,所以結果出來時讀者很可能會覺得意料之內。不過整體而言,《正命》絕對是一篇不俗的作品,獲評為佳作當之無愧。

以下有內容討論,未讀勿入。


正如上面所言,結局的部分我十分欣賞。丈夫布局令妻子殺害小叔、小叔卻在搭上嫂子後意圖殺人滅口、結果丈夫更早錯手殺死妻子後又意外服毒,令小叔蒙上「不白之冤」。單單這個大綱已值九十分了,充滿意外性、趣味性和諷刺性。滲入巧合的故事很容易讓讀者不滿,可是呂仁在處理這些巧合卻說服力十足,把巧合變成「戲劇性」。整個大綱裡,唯一表現較弱的一環是丈夫布局令妻子誤信自己是養子後,便一廂情願的相信妻子會替自己殺害弟弟,如果這部分能加強一點,例如丈夫誤會妻子有足夠能力(或前科)去殺人,整個橋段會變得更完美。

至於上述「結局有一點我不太欣賞」的,說來有點尷尬,便是主題中的「正命」。作為小說,借相士之口道出天命不可違、心存善念自能逢凶化吉,最終因為角色的惡念而導致悲劇收場,這種手法絕對沒問題,亦是一種可取的做法。可是,這樣的橋段卻對推崇理性和邏輯的推理小說有所損傷。「冥冥中有天意」不是不能存活於推理小說中,像寵物先生的《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結局的巧合便帶有強烈的「天網恢恢」的味道,但直接訴諸鬼神或玄學便影響了理性氛圍。舉另一個例子,電影《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港譯死亡魔法)中,描寫兩位魔術師因誤會變得水火不容,為了勝過對方而走火入魔,電影中不斷有揭破種種魔術的情節,就像推理小說中揭露犯人的手法一樣。可是,這個故事最後最關鍵的環節,卻拿了個科學不能解釋、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點子作為道具。《死亡筆記(Death Note)》即使加入了再多不可思議的設定,它仍算是推理,因為故事一始便公平地交代了設定和規則,角色都以此為限來鬥智,可是《頂》的科幻梗卻是最後才冒出來,和之前一直築構的「理性格局」格格不入。《正命》並沒有上述的情況那麼嚴重,問題是這個小手法被用作篇名。如果我把它當成故事的主題,便好像得出「因為角色們心存歹念,所以他們注定被殺/被捕」的非理性結論,如果無視這點,又好像忽視了整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正如之前所說,作為小說這手法滿不錯的,但在推理小說裡,我對它卻有點取捨兩難就是了。

上面提過角色描寫略嫌不足,是在女主角以第一人稱時的篇章,和丈夫描述的篇章有點不合,感覺上不像是同一個人。丈夫敘述的,是一個企圖心很強、有點支配慾的好勝妻子,可是妻子的自述中卻較為溫和,在第三章最後才稍稍自述「我希望過富裕的生活」,之前給讀者的印象是「愛情至上」。也許這是作者特意製造的分別,讓人感到男女大不同(笑),兩個人的觀點各有所異,妻子的自述其實也只是一個假面具。可是我覺得如果能早一點強調妻子是覬覦丈夫的家財才願意下嫁,後段的力度會來得更強。

自從讀完這作品後,因為結尾太有趣了,我便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的手法來敘述這個故事。例如從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把結局放到最初,描述小叔被控告殺害兄長和嫂子,再倒敘(或由探員/偵探查明),揭露複雜的真相,相信也是一個很吸引的版本。不過這種接近本格的手法,卻沒法做出現在的「平凡生活→特異點→殺機→戲劇性的結局」步步進逼的氣氛,我想本格推理和犯罪推理兩種形式各有所長,並無哪一個優於哪一個。

台灣的推理圈子中,好像有不少人期待呂仁推出新作品。我也加入敲碗的行列,畢竟單憑這一篇七年前的作品,已透露了作者的才華,如果呂仁放棄推理創作,實在是台灣推理界的一個損失啊!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轉載】台灣推理夢工廠心得徵文活動


台灣推理夢工廠網站一直以來致力推動中文推理小說的發展,這次舉辦活動,特此轉載幫忙宣傳一下。)



原文:台灣推理夢工廠心得徵文活動

一年一度的華文推理盛事,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已於昨天(9/4)宣佈,恭喜寵物先生得到這個獎,曾刊載過文章的夢工廠也與有榮焉。這次有幸邀請三位入圍作家為夢工廠的活動共襄盛舉,各別捐出此次的簽名入圍作做為徵文活動獎品,請大家多多支持!

◎活動辦法
1.請於台灣推理夢工廠中選出駐站作家曾刊載過的作品或是已出版華文推理小說撰寫心得五百字以上
2.在部落格邊欄貼上台灣推理夢工廠貼紙

連結語法:<a href="http://mysteryfactory.pixnet.net/blog"><img src="http://lh5.ggpht.com/_EV1DbuakA4k/SqJkJNbO7bI/AAAAAAAAAB4/Ng6vK7edscY/s800/mysteryfactory.gif"/></a>

3.引用或於台灣推理夢工廠活動文章中留言回應心得位址,並務必留下E-Mail,未留下E-Mail視為棄權

◎獎項
1.虛擬街頭漂流記簽名書 兩本
2.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簽名書 一本
3.冰鏡莊殺人事件簽名書 一本
4.闇黑密使 一本

註:撰寫台灣推理夢工廠刊載作品心得者抽出三名得獎者、撰寫已出版之華文作品心得者抽出二名得獎者。

◎活動日期
即日起至10/31 23:59止,11/8日前抽出得獎者,文章日期需於9/6至10/31日期間撰寫,獎品將於11/13前寄出。

◎注意事項
1.請勿抄襲他人心得
2.請勿使用過去所寫過的心得
3.可寫獎項中四本作品之心得

◎駐站作家名單 / 已出版作品(台灣推理夢工廠站內作品請自行查詢)
1.冷言 / 上帝禁區、鎧甲館事件、請勿挖掘、風吹來的屍體
2.文善 / 魔鬼交易、誘殺
3.哲儀 / 詛咒的哨所、血紅色的情書
4.李柏青 / 滅蜀記(非推理作品,不列入抽獎項目)
5.林斯諺 / 雨夜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芭達雅鬼咒(簡體)、霧影莊殺人事件、淚水狂魔、冰鏡莊殺人事件
6.陳浩基 / 魔鬼交易、神的微笑、闇黑密使
7.陳嘉振 / 布袋戲殺人事件、矮靈祭殺人事件
8.張苡蔚
9.寵物先生 / 魅影殺機、吾乃雜種、誘殺、虛擬街頭漂流記
10.秀霖、iTaiwan / 謊言、誘殺、魅影殺機

在此感謝寵物先生、林斯諺、不藍燈等作者。:)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科幻與推理包裝下的倫理和哲學-《虛擬街頭漂流記》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
寵物先生《虛擬街頭漂流記》


如果數近年台灣最活躍的推理作家,非寵物先生莫屬。在出版社網站寫專欄、為本地及外國推理小說寫導讀和解說(不止翻譯本,還有日文原文的文庫本!)、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出版短篇集等等,搞不好不認識的人會以為「寵物先生」是某個推理創作/評論集團的筆名。雖然他已在推理界打響名堂,有趣的是,他出道後從未發表長篇作品,頂多只有短篇連作。不少人(包括我)也好奇,究竟寵物先生的首部長篇會是什麼樣子呢?結果,在這部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決選入圍作品(按:撰文時並未公布結果),我們得以一窺全豹--推理、科幻、哲學、以及濃厚的人情味。

《虛擬街頭漂流記》的時代背景放在近未來的2020年,故事講述六年前台北發生地震,西門町首當其衝,熱鬧不再,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與科技公司合作,在網路上打造以2008年西門町為藍本的虛擬空間,利用VR技術,讓市民可以在這個虛構的街道上逛街、購物、約會、看電影……在最後的測試階段,計畫負責人大山和下屬小露發現系統顯示出問題,二人進入虛擬世界後發現一位測試者在這個沒有實體的街道中被殺。誰人殺死這個死者?用什麼手法?動機是什麼?

表面上,這是一個科幻推理故事,可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並非只有冰冷的科幻世界以及漠然的詭計。我曾在誠品的專欄裡談過,一本優秀的推理小說會強調Showmanship--即是演繹技巧。把詭計或點子包裝,令讀者更投入故事是Showmanship的基本手法,然而《虛擬街頭漂流記》不獨把詭計「包裝」,更是把故事的中心思想與詭計融合。坦白說,或許在下跟寵物先生的波長有點契合(唔,請容我不知羞地仰攀一下),讀至第六章時已把大部分的謎底釐清(除了死者致命一擊的情景外--那部分令我莞爾),但這故事的優秀之處,在於即使猜到謎底,仍會被角色的關係、遭遇、想法、故事的主旨所吸引。即便預料到某些故事情節的出現,讀至那些段落時仍叫我深深動容,追看下去。寵物先生寫「情」--尤其是滲入了科幻味道的「情」--特別有一套,在短篇集《吾乃雜種》中已表現過,而在《虛擬街頭漂流記》中他的筆調更進一步,寫得相當生動感人。

可別誤會,我不是說這部作品的推理性不及故事性,單以推理而言,《虛擬街頭漂流記》仍是一流的作品。寵物先生在簡單的命案中,設下了多重的詭計,讀者看穿第一重,亦可能墮進第二重的陷阱,當以為掌握了兩個謎底後,卻原來有第三個在等著你。出色的是,這些詭計都互相關連,每一個都指向故事的真相,構成謎底的一部分。

以下會詳談一下故事的內容,為免透露劇情,把文章都隱藏起來。讀過的朋友可以打開一看。未讀的切勿打開!這會大大影響閱讀的樂趣!(也會談及《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的謎底,煩請留意)


在推理結構上,寵物先生運用了他的成名絕技--「密室殺人詭計掩護敘述性詭計」,更誇張的是,這回是二重的敘述性詭計。在閱讀《虛》前,寵物先生的作品之中,單以詭計設計而論我最欣賞《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以詭計來掩護詭計是絕妙的誤導手法。推理讀者都喜歡跟作者鬥智,喜歡挑戰自己,嘗試在作者揭開真相前早一步發掘謎底,寵物先生這種手法便是一記必殺技,因為讀者會弄錯「謎面」,當以為解決了謎團後方知道作者在出題階段已早一步埋下地雷。《虛》的故事中,前後運用了兩個敘述性詭計,分別是「漂流」的母女二人情景重疊,以及「女兒」的角色誤導。「漂流」的情景重疊或許線索不多(「漂流一」寫得比較隱晦,「漂流二」明顯得多),但「女兒」不但公平,更大大加強了最終謎底的合理性。如果一開始由作者說明「大山已經製作出自行學習的人工智能」,真相的威力便遠低於現在的編排。「女兒」的敘述性詭計不單用來誤導讀者,更令最後「AI誤殺人類」合理化--如果讀者質疑「AI殺人不會太扯嗎?」,作者幾乎可以回答「你之前讀『女兒』的章節時,不是一樣把AI當成人類嗎?」。這個部分的後設性質令我十分欣賞。

另一個叫我佩服的是主題。《虛》的真正主題,我認為是「愛」。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討論更深入的、更單純的愛。未央和親生女兒之間沒有半點親情,卻與小露發展出母女的情誼;大山失去女兒後,利用知識創造了人工的智慧,為了這個「女兒」,他偉大得為她創造整個「世界」,甚至願意背負一切的罪;一直堅持「對死物不該抱有感情」的小露在故事的最後,對艾莉產生了感情。以「我思故我在」為主題、探討機械有沒有「自我」的故事成千上萬,但寵物先生沒有重彈舊調,反過來把焦點集中在人類一方,集中在人類感情的一方。是愛還是習慣?抑或兩者根本沒有分別?沒有血緣、甚至不是人類也可以有親情的存在?我想這是作者交給讀者思考的問題。

我很喜歡艾莉這個「角色」,所以中段看穿凶手時,不禁擔心如何收尾,亦擔心她因為什麼原因而傷害死者影子阿練,破壞這個角色的單純。阿練向艾莉認錯一段是神來之筆,為這故事唯一的「奸角」翻案--對,年輕人總會胡胡混混的,可是過了十二年,人會長大,會成熟。讀者一直覺得阿練死有餘辜,可是寵物先生卻簡單地把這角色漂白了,亦告訴我們,人的內心可能很軟弱,但不一定是醜惡的。

如果要挑骨頭,我覺得有部分小地方可以改進一下。「漂流」的二人重疊是刻意安排,在解謎時特意強調兩者的巧合便有點累贅。我覺得與其強調兩者的相同,不如強調兩者的不同。或者,這是作者擔心手法過於犯規(畢竟把兩段往事放在小露兩次進入和離開VR之間),為了讓發展合理所以強調小露和未央以極為相近的方式查探,但我想可以乾脆製造不同形成落差,反正故事裡小露透露在VR偵查的內容不多,讀者要胡思亂想便由得他們吧(笑)。像第十一章,作者特意引用「他的話語,仍夾雜濃厚的喘息聲」來說明小露看到大山在虛擬世界時喘氣的情況,不過這句根本出自「漂流一」,是形容未央在2008年所看到的,這「一句兩用」似乎有點不必要。

另外一根小骨頭,在於2020年的科技描寫方面。除了視像電話和VR裝置外,並沒有充分的科技描寫。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2008年回望十二年前,當時的電腦還未有USB,還是用COM PORT或PCMCIA的。反過來問一句,2020年時會不會用比USB更先進的介面?又例如未央打電玩,看到小露回家便按按鈕暫停,但今年年中微軟已公布了「不用控制器的遊戲機」(即是用身體代替控制器的Wii),近年亦有「腦波控制介面」的原型器材推出。我想,2020年時,聲控電器(人聲辨識)或無鍵盤手提電腦之類應該已普及,小皮的錄音筆應該整合到他的手提電話之上等等。大山叫小露留意的那顆紅燈也是,至少我數年前做這類測試時,也會編寫簡單的LOG System,出問題時電腦會自動響起來,那我便可以一邊看雜誌一邊測試(爆),用一顆燈實在太古老了。然而,我自問上述兩項意見雖然「合理」,對故事卻不一定有幫助,反過來更可能有壞處。寵物先生可能刻意避開一些未來感太強烈的描寫,減低科幻感,把故事的重點放在推理上,以免讀者失焦;那顆紅燈是最簡單讓讀者明白「出問題了」的手法,如果要解釋一個半自動化的檢查系統,只會為自己添麻煩。

玉田誠先生在導讀中說《虛擬街頭漂流記》是「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的指標作品」,我不敢輕言同意與否(我這種小咖不敢說這種豪情壯語),但毫無疑問,這作品是一部一流的示範作,可能讓未來不少創作者從中參考主題、故事性和推理元素的處理手法。作為首部長篇作品,《虛擬街頭漂流記》的成績是十分驚人的,這亦令人十分期待作者以後的創作。(補充一句:寵物先生,我可不是在給你壓力喔~)(笑)


延伸閱讀:
孰真孰假,情為何物:《虛擬街頭漂流記》 by 眼睛
記憶銘刻,《虛擬街頭漂流記》 by 栞
《冰鏡莊殺人事件》、《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虛擬街頭漂流記》 by 顏九笙
◎中文推理《虛擬街頭漂流記》: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by 陳嘉振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毫無疑問,這是推理!《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四屆温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評審獎作品
孫雪僮《斜風細雨不須歸》


早前收到台灣明日工作室一位編輯的電郵,說他們有一本武俠小說剛出版,想寄一本給在下,看看有什麼感想。一時間,我尤如丈八金剛,在下連金庸的十五部作品也讀不過一半,古龍或梁羽生更從未拜讀,既不曉半點武功,亦甚無俠義精神(對,我最欣賞的金庸角色是韋小寶),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編輯跟我說這本是「推理武俠」,我才恍然大悟,雖則「武俠」跟我沾不上邊,「推理」總算是在下所習的功夫,當時我便想,即使武俠方面不一定是我杯茶,這本《斜風細雨不須歸》也有50%對眼吧?收到書後,花兩天讀畢,合上書皮的第一個感想,便是--這根本就是正宗的推理小說嘛!

人稱推理武俠大宗的古龍作品,我從未讀過(頂多看過電視上的楚留香和陸小鳳),所以無法比較《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格局上跟古大俠的作品有多少類同;不過單以這部由三篇短篇合成的連作集而言,我認為它擁有極之正統的推理元素與脈絡。武俠推理一向是不少中文推理創作者嘗試過或談論過的創作模式,然而對不少推理創作者而言,武俠推理很難寫得好。原因要從推理的本質談起。推理創作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命案、有沒有偵探、有沒有兇手,而是在於謎團的築構、邏輯的推論及謎底的解拆。比方說,如果有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位警察發現了一具屍體,沒有查證下凶手突然蹦出來,再牽扯到這屍體是恐怖襲擊下的犧牲者,這不是推理小說,因為無「理」可「推」。相反,如果有一個故事,描述一個男人的未婚妻逃婚,男人憑著線索拼湊出逃婚的前因後果,只要故事的重點放在查找真相之上,這便是一部推理作品。武俠推理之所以難寫,在於武俠世界裡一切邏輯均與我們熟知的有所分別,很多推理謎團慣用的演繹,在武俠世界裡是完全行不通的。最簡單的例子是「密室殺人」,橫溝正史的《本陣殺人事件》中,死者在雪地中央的小屋遭砍殺,雪地上毫無足跡,所以這是「密室殺人」。然而,在武俠世界裡,這點子沒法用上,因為武林高手都懂輕功,犯人可能一躍便飛越雪地,殺人於無形。弄清楚武俠世界的邏輯來撰寫推理,是十分具有難度的。在這個條件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作者孫雪僮拿捏準確,利用武俠邏輯配合謎團的解拆,編寫出三篇十分不俗的武俠推理小說。

事實上,《斜風細雨不須歸》不單是「推理武俠」,更是「偵探武俠」,因為角色明確分配,不是單單解決「謎團」,而是讓主角們面對「案件」。《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主角是蘇州知府柳斜風,他橫看豎看也是昏官一名,貪財好色嗜酒愛睡,師爺曾細雨雖然俊秀不凡,卻跟柳大人狼狽為奸,加上對柳大人唯命是從的捕頭李鐵和愛錢如命的歌妓楚兒,四人就像是無賴耍官威的邪惡組合。可是,柳斜風醉眼之下卻一再揭破案件真相,貪財之間卻顯出深厚武功,令人想起《怪盜亞森羅蘋》中亞森羅蘋也曾化身警察局局長解決事件一樣(唔,某程度上這種角色組合似乎更像日本經典漫畫《魯邦三世》)。角色設定上是十分成功的,在編排「謎團」方面,作者亦充扮掌握武俠世界的特例,來包裝案件。在第一篇〈幽冥一線〉中,有幾句對白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柳斜風也笑起來:「這王大少真不簡單,一刀就把老婆的脖子砍斷了三分之一,他老婆輕功那樣好,為什麼不跑?」

  曾細雨怪問:「你怎麼知道他老婆輕功好?」

  柳斜風半抬起身來「嘿嘿」笑:「她身上沾得都是黑泥,可那雙小小繡花鞋子的鞋底卻乾淨得很,一星半點兒灰塵也沒有,別說黑泥了,所以她一定輕功極好,人家踏雪無痕,她踏黑泥無痕。」

作者借柳斜風之口,來辯證武俠世界獨有的可能--死者伏屍泥濘小巷,但鞋底乾淨,究竟是犯人移動過屍體,還是死者輕功好呢?如果死者輕功好,她為什麼躲不過致命的一刀?柳斜風雖在說反話來戲弄曾師爺,但讀者也會考慮鞋底乾淨這線索的真義--把線索公平地放在讀者眼前,這便是作者細心考慮過武俠世界的邏輯的證據。

《斜風細雨不須歸》由三個短篇組成,首兩篇可說是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推理小說:〈幽冥一線〉中,蘇州首富「鬼刀王」王家的媳婦唐麗珍伏屍妓院後巷,四川唐門分支的唐家老爺指王家公子謀害妻子,看來必有惡鬥。武俠的刀劍拳腳比拼情節遠不及柳知府一邊敲詐王家一邊查案的情節詳細,故事依循一般推理小說的發展,偵探發現線索、套取口供、討論疑點等等一一清楚交代。第二篇〈佳人如畫〉裡,柳大人一行四人楓橋夜泊遇上鬼哭,在寒山寺竟遇上「和尚連續殺人事件」,方丈明心大師的八位徒弟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暴風雨山莊」的變奏。第三篇〈卿須憐我〉,講述柳斜風乘船上京,遇上海賊虎鯊幫弄至沉船,幸好被傳說中的蘭舟美女救回,在舟上看到虎鯊幫當家師兄弟因為女色大打出手……三篇作品之中,以〈卿須憐我〉最像正統的武俠小說,沒有「偵探」查案、沒有把凶手揪出來的「證人聚會」,不過讀完這一篇後,我卻認為這篇的推理成分比前兩篇不遑多讓,有過之而無不及。坦白說,我最喜歡第三篇,因為在這一篇中,作者所鋪的伏線比前兩篇更慎密,角色的動機更完整,柳斜風在讀者發覺謎團前已先行數著,向眾人解釋前因後果時更有名偵探的氣勢。我對〈卿須憐我〉稍嫌不足的,只有韓夢卿與鍾情的關係冒出得有點突然,以及鍾情的某種「身分」有點畫蛇添足之感。

如果要挑毛病,這作品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改善,像有時角色的行動有點無厘頭(比如〈幽冥一線〉的唐百成突然拿出「僻毒珠」跟柳斜風談起劇毒「三日醉」又拂袖而去,以及〈佳人如畫〉中,我搞不懂主角們聽到鬼哭後為何跑到寒山寺去等等),然而這些小問題也不太影響故事的格局,我期望將來能再看到柳斜風和曾細雨這兩個活寶,一邊耍無賴一邊吐槽,在江湖上解決大大小小的案子。

P.S.閱讀前最好跳過林保淳先生的推薦序,讀畢全書才看,因為透露了故事的部分謎底。對武俠迷來說可能沒大礙,但對推理迷而言,這可是大地雷喔。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推理成癮:推理及創作專門網誌

突然弄這個部落格出來,可不是在下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實上,去年已有這個打算,可是一直拖著拖著,今天才成事。

設這個BLOG純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小地方,撰寫一下一些中文推理的讀後感,以及討論一下小說創作的心得而已。本來的部落格混七雜八,一時談科技、一時聊時事、偶而寫寫廢話,實在有夠混亂,故此把上述的兩項拉出來,另闢新地,方便彙整。我當然不會把話說死,保證一個月寫多少篇文章(我可不像嘉振兄那麼有毅力 XD),遇上想寫的題材時便會寫,不過近年中文推理的數量有增無減,我想,把這兒獨立出來是個正確的決定。

除了中文推理,我會不會把外國推理小說的心得放這兒呢?唔……我還未決定。一切隨緣吧,反正我一向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