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第十三屆MWT徵文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第十三屆MWT徵文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第十三屆徵文獎決選入圍作品詳細評語



貼過各篇心得,加上結果已公布,一如以往,我在這兒送上五篇決選入圍作的詳細評語。官網評審記錄中只包括了部分內容,我提交的書面意見較詳細,在這兒公開就好。我也會在撰寫本文時加上一些補充。以下內容涉及各篇劇情及謎底,未讀作品的請勿點開喔。


16.寂寞球體
無雷心得:【徵文獎心得】16.寂寞球體
  • 這應該是近年徵文獎中將寫實推理與新本格推理揉合得最出色的作品了。我記得玉田誠先生說過類似的話,推理小說追求的應該是驚奇感為先,而本篇的敘述性詭計應該能製造一定程度的意外性。在那個意外性之上,以外遇和家暴作為主題,再讓主角呂欣儀跳出了那個復仇惡念的圈圈,利用敘述性詭計的鏡像設計來投射出兩代人對相同際遇的反應異同,對讀者來說這故事的後味應該很不錯。
  • 仔細分析結構的話,本作其實有兩個謎底(爆點),一是死者的身分,二是時代的落差。我讀到一半已肯定前者(不是作者在描繪上有什麼破綻,只是這種套路只有用這方法才能符合讀者心願但又能令讀者意外),後者也有想到,但沒太在意。這也是令我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時代落差其實是另一個大爆點,但兩個時空的連結太少(只有呂弟弟和呂媽媽住院),令我有種浪費了一個好設計的感覺。時間性的敘詭要盡量加強雙方連結,描寫愈多,意外性便愈強。比如說,呂欣儀準備殺人時臨時改變地點,可以加入對劉警官的敘述(例如在另一主線說出劉警官曾破過某殺人案,風光一時,這邊廂呂欣儀也聽過事件,擔心改變在故鄉殺人會逃不過劉警官的法眼之類),當最後劉警官跟呂欣儀見面一刻出現時代落差,那意外性便會更強烈。
  • 不過話說回來,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敘詭的苛刻要求,在短篇推理中,目前的寫法其實已足夠。搞不好我自己也沒能寫到這地步哩。
  • 之前提過,一些描寫上的細節可以加強。劉警官跟阿砲見面後再到現場調查的那段描寫,相當古怪。先是將那個河堤邊叫作「命案現場」(那只是屍體發現地點,沒證據指死者是在那兒被殺),然後說「從命案現場回推兇手行凶的脈絡」(從浮屍發現地點回推「行凶」未免太跳躍了,頂多只能回推「棄屍」吧),再寫道「兇手選擇在這兒棄屍」(河流不是會動的嗎?「這兒」其實是指河堤一帶方圓數公里?),都讓我覺得怪怪的。如果作者在描寫浮屍的細節上清晰一點,例如指出因為某些證據(例如水閘)確認棄屍地點一定在屍體發現地點及上游二百公尺以內,讀者會容易一點跟上作者的想法。
  • 最後解謎算是很圓滿,但想深一層,有個地方也很古怪。劉警官明明看穿案情了,卻一直不作聲,讓呂小弟承受著罪咎,七年後卻很爽快地在偶爾碰面的機會下將事情說穿了。假如他真的願意裝作無知(反正死的是個混蛋),那他便應該一直裝下去;假如他想減輕呂小弟的罪咎,那便不該七年後在這場合下說出這麼重要的事,而是很可能退休後便偷偷跟呂小弟說(「我現在已不是警官了,所以我沒有義務拘捕你啦」)。在這種環境下解謎不是不行,只是,這鋪排讓我覺得劉警官是個自我中心的傢伙,削弱了這角色的「好人」感覺。假如解謎是出於某種契機(像殺人罪追訴時限已過、劉警官準備離開台灣再不說便沒機會說),感覺會較圓滿。
  • 話雖如此,以上都只是挑小毛病。作品本身很不俗,發想很優秀,我滿喜歡的。
補充:
啊,原來本篇是上屆入圍者張乃玓的作品,我還以為是新人,真是不好意思。我覺得〈寂寞球體〉比〈意外計畫〉進步不少,除了詭計的強度增加不少外,結構上更為圓滿,更重要的是,敘述性詭計發揮了良好的功用,提高了意外性。當然,敘詭是兩面刃,或許有讀者很早猜到謎底,對我說的「提高意外性」持反對意見,不過這不是作者能控制的。在撰寫敘詭作品時,作者只能盡力令故事圓滿有趣,要有「就算讀者看穿了謎底,至少也會覺得故事好看」的目標,我覺得本作正是走對方向了。



21.重返竊案現場
無雷心得:【徵文獎心得】21.重返竊案現場
  • 故事很有趣,那種筆調跟市面流行的日本幽默推理水平有過之而無不及,爽快閱讀是本作的一大賣點。
  • 推理方面可說是四平八穩,可惜的是主軸是很傳統的倒敘推理,我本來期望有更破天荒的新本格玩法(以小偷掉手機作為開場,這種喜劇式的起首若配上新本格大概會更精采)。詭計中的女主角(偵探老婆)是亮點,她的設定為格式平庸的倒敘推理注入了檯面下的趣味。
  • 然而,有兩點我覺得要提出。首先的是,本作受制於格局,無法令故事顯出更深入的主題。假如一部推理作品的複雜度奇高、謎團重重疊疊,我也不會留意作品本身有什麼意義,但謎團不那麼複雜的話,讀者很自然會問「在有趣之外還有什麼」。這便是我說的「類型上的吃虧」,這篇跟〈寂寞球體〉一比,感覺上便有點乏力,那邊玩敘詭還可以在主軸加入人生議題,這邊卻只是幽默跟傳統本格謎團配上旁敲側擊的社會吐槽,發想的格局層次難免有高低之分──雖然本作在同類型作品之中已做得夠好。
  • 而另一個問題在於主角的定位。主角太有趣,讀者很可能一開始便認同了這角色(縱使他是小偷),可是故事卻是傳統的倒敘推理,即是讓主角留下一堆破綻,讓偵探和讀者一起推敲,最後拘捕主角。這令讀者的情緒有點反覆,因為讀者一開始對主角產生好感,最後卻是他遭殃,或多或少會削弱爽快感。用例子說明的話,不妨看看老祖宗盧布朗如何泡製亞森羅蘋的故事,讀者對角色的愛恨,通常跟故事內容呼應,落差不會太大。
  • 不過說到底,本作的推理線其實極之堅固,角色的判斷、行為最後都一一合理地解釋,就連一些細節都有顧及,這種水準,跟坊間的譯作不遑多讓,以徵文獎的水平而言,已足夠奪魁了啊。(就是要看對手)
補充:
話說徵文獎用的是「匿名評審制」,即是我們在審核作品時,是不會知道作者的名字的。當我讀畢這篇時,我的反應是「啊,真是不錯的故事,如果我沒讀過呂仁的〈真假店員〉,這篇就肯定更得我心了」。我當時想,作者可能讀過呂仁的《桐花祭》,學習了呂仁那種風格--可是,當我想到這一點時,腦海裡冒出了另一個想法:「這篇會不會就是呂仁自己的作品啊?」當然我無法證實,我亦不能主動問呂仁,但我再仔細讀一遍故事,便幾乎肯定這篇是出自他的手,本作的偵探夫妻根本就是換了名字的韋達霖和易月理。

其實無論這篇作品的作者是不是呂仁,我也要以客觀的角度去評核,正所謂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更何況我只是猜作者是呂仁而已。我也不妨有話直說,評審工作結束後,我知道作者真的是呂仁時,著實有點擔心,因為我覺得本篇寫得雖然有趣,但缺少了我以前從他的作品中感到的驚喜和獨特性。但我後來讀到他的落選作〈續.ETC殺人事件〉,這個擔心便消失了,因為〈續〉的設計和想法就很有不按牌理出牌的趣味,顯出作者的心思。我能理解準決選評審們選〈重〉而不選〈續〉的理由,在工整度之上,〈重〉比〈續〉優勝許多,但假如不放在比賽中作比較,而是問「哪篇更顯出作者與眾不同」,〈續〉便較突出。



25.夏燕芙蓉
無雷心得:【徵文獎心得】25.夏燕芙蓉
  • 武俠部分一流,可是配上推理,卻似乎進退失據。優秀的推理小說,真相往往是唯一解或近乎唯一解,可是在武俠(尤其是有輕功、內功這些元素)裡,卻容易流於「作者說了算」。
  • 作者在處理推理部分其實很用心,像真凶的到場時間、說出自己不應該知道的證言、為所有角色建立動機充當紅鯡魚、設定謎團背後的凶手動機,即使將故事背景改頭換面(例如變成現代,大盜劫運款車再黑吃黑),也可以適用。作者亦有加入武俠小說獨有的元素作為謎團的一部分(「隱泉」這種武功),故事中有徹底說明埋下伏筆,這也算具備公平性。
  • 可是,當作者特意說明某些「事實」,讀者便很容易猜想這項「邏輯條件」的設立是為了解謎用,於是做成意外性的大幅削弱。我讀到結局的一刻,看到飛燕驚覺眼前人便是天下第一高手夏歷言,我的反應不是跟女主角一同驚訝,而是覺得女主角怎麼笨到此刻才發現。這對追求意外性的讀者來說是個很掃興的佈置。
  • 另外我必須指出,本作的角色太多。如果本作是一部中篇作品,我想感覺會更好,一來作者可以慢慢建立更完整的世界邏輯,讓讀者一一了解,二來可以讓嫌犯們更立體,書寫更多角色背後的動機和立場。我覺得,如果推理小說中作者無法令讀者「認識」一群角色,去思考各人的關係,從而享受「猜凶手」的樂趣,那不如減少角色,將焦點放在「手法」和「原因」之上。
  • 我自己便奉行這原則來寫短篇,愈短的短篇角色便愈少。當我想玩跨類型、建立一套特定世界邏輯的推理故事,我便會寫得很長。(比如說拙作《大魔法搜查線》,足有十二萬字,而我也不認為拙作能視作跟一般「推理」小說相提並論的作品,我只將它定位為給青少年看的「輕推理」奇幻小說而已)
  • 不過說到底,我仍會說我喜歡本作。只是不是以推理的角度來喜歡罷了。
補充:
我想我可以就特殊類型的推理短篇多說幾句。在參加短篇比賽中,類型什麼、格局什麼都可以各自詮釋,但字數卻是鐵板一塊,三萬字便是三萬字,是可以量化的客觀標準。所有故事都得在三萬字之內完成,換個說法,這三萬字便是你的房子大小,各種元素便是各種你要放進這房子的傢俱,嘗試令這房子功能齊備,又讓屋主住得舒適便是目標。有什麼東西需要特別多空間(字數)呢?首先有「角色數目」,人物愈多愈佔空間。其次有「世界觀」(世界法則),假如故事有不依現實進行的規則,便要花特別多空間說明。然後便是「謎團」,亦即是推理小說的核心,讀者們追求的推理作品應有之物,謎團愈複雜,便愈需要空間去鋪陳和解釋。

「角色數目」、「世界觀」、「謎團」三者是互相搶空間的,假如是沒有限字數的創作,這三個元素可以隨意膨脹,但假如是三萬字的話,你用「科幻」或「武俠」的「世界觀」,便要花空間說明,亦同時壓縮了「角色」和「謎團」的可用空間。我們回頭看看過去徵文獎的得獎作,「角色數目」往往不大,作者們都著眼於「謎團」,而像〈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這種拿「科幻」作世界觀的作品,角色數目就大幅壓縮,故事圍繞著兩位主角和三位配角發展而已。所以,〈夏燕芙蓉〉從發想開始便吃大虧了,作者放了一大群角色,又要讓角色說明輕功能否渡湖之類,即使「謎團」塞得進房子裡,我們也會覺得房子放的傢俱太多,跟「住得舒適」這目標有太遠的距離了。



29.聽海的聲音
無雷心得:【徵文獎心得】29.聽海的聲音
  • 乍看是老套的故事,我卻愈讀愈入迷。文筆精湛,不少句子寫得很有文藝感,但又沒過火,拿捏得很好。
  • 詭計的設計其實很簡單,就是A下殺手沒殺成卻以為自己成功了,受害者卻倒霉地被B殺死。但本作的賣點不在謎團設計,而是在於留下一大票伏筆讓讀者推理出真相。從阿範進入現場開始,所有描寫和對白都指向謎底,不多不少,公平性可說是一流。而一開始的遊民事件更是關鍵,雖然跟真相沒直接關係,但這描寫令讀者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象,當真正的謎底揭開時,這小事件便成為一種「有力的暗示」。不少優秀的推理小說都有用這種手法,而如何不突兀地埋下暗示便考真功夫,我認為本作成功了。
  • 我真的不想挑毛病,要挑的大概就是感覺太八點檔。但卻是很好看的八點檔。
  • 其實我想說,我覺得本作有點東野味,而且是比東野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東野味。不管我喜不喜歡東野,能寫到這地步,就是極之難得啊。
補充:
我是臨近作品集出版之日才知道作者的名字。本來在想「咦,到底從哪兒蹦出一位如此成熟的作者」,看罷作者介紹才發現,原來這位作者是老手,多年前曾自資出版小說,我沒弄錯的話,他數年前也曾投過台推徵文獎。因為我讀了這屆所有參賽作品,所以連他另外投的兩篇也讀過了(作者在頒獎禮上也說出來了,我這可不算是爆料吧),我的意見是,都是相當不錯的作品。我好奇地挖了一下友人們對他之前自資出版的小說的感想,發現評語都是「太簡單了」,但我看他本屆的三篇作品,謎團的分量都拿捏得很好,不會扭得太複雜,但依然有豐富的趣味性和意外性。我猜,他在這幾年間累積了很多想法和寫作經驗,於是能力開花了。他獲獎是個很好的示範,說明寫作之路,除了憑天才橫空出世(像上上屆得主四維宗和上屆得主餅乾怪獸)外,也可以憑努力取得成果的,各位醉心創作的朋友,不妨以此激勵自己啊。



43.獅山大兄與749
無雷心得:【徵文獎心得】43.獅山大兄與749
  • 這篇應該是要把焦點集中在推理之上吧。就算我是港人也覺得文字有點難讀,不過考慮到隱藏角色身分這個要素,作者在以蛋撻視點描寫的部分不得不迴避細節,也許是非戰之罪。
  • 以謎團的部分而言,我覺得滿有趣的。A佈局殺B卻意外被C殺死,然後C在A的佈局上追加自己的佈局,這種設計未必新穎,但要設計得合情合理卻不容易,而我認為本作作者做得很不錯。
  • 更重要的是,本作的謎團運用了Web2.0的特性,將不在場證明的部分放在網路上,這設計絕對值得嘉許。利用科技作為謎團,不少作者會考慮科技層面,例如本作中的「實況」詭計,從科技點切入,還可以使用遙控的技術(以甲電腦串流操控讓乙電腦進行實況),但作者沒有使用這種「硬」點子,反而從人性切入,利用「人看到對方作出回應自己提出的語的行動便當成實時回應」的盲點,配合電玩本身其實是「有限狀態機(Finite State Machine,即是用家的行動其實侷限在一定規範的既定可能的模型)」的特質,可說是將「新」與「舊」結合得當。
  • 敘詭方面,不算突出,但也為故事增加了好些調味料。一般讀者大概會以為蛋撻是郭督察,推理迷便會猜到底誰是誰(這種寫法,肯定有貓膩啦)。這部分嚴格來說是有點犯規的,因為最後蛋撻是一個沒出現過的角色,這種設計很容易惹來負評,不過還好作者在桂問香的一句話裡埋下伏筆,令郭督察的身分曝光時保留了論理邏輯,也算是OK啦。
  • 我讀的時候一直想起〈鄉民偵探團〉,或者這可說是香港版的「網民偵探團」吧。(笑)
補充:
嚴格來說,單純聚焦在推理設計上,我會說本作是五篇中最出色的。雖然我不敢說自己理解島田莊司老師追求的「21世紀本格推理」,但我覺得本作就有這種味道。遊戲實況是近年才普及的玩意,十年前我們還停留在「遊戲是要自己玩」的階段,如果要看他人打電動,只能到遊戲機中心,或相約友人們一起玩。網路技術提升、視訊串流技術成熟改變了電玩世界的面貌,連同社交媒體興起,遊戲實況變成新世代的熱門社交模式,而新世代主機更紛紛加入即時串流實況的功能(例如到Twitch或UStream)。在我的理解之中,「21世紀本格」有以下前提:一、題材是新穎的,詭計是跟這個以前不存在的新事物緊扣的,詭計無法在缺乏這件事物下完成;二、這題材對大眾是較陌生的,只有小部分人了解、熟悉,而作品能讓讀者接觸這新事物、開眼界。本作正好滿足了這兩個要求,而最重要的是,故事中提及的技術是完全符合現實的。

不過,雖然它有上述的優點,我卻沒有給本篇打最高分,是因為我認為本作有它的弱點,其中一項是無法確保所有讀者覺得本作好看。對有接觸過實況的較年輕讀者來說,本作十分過癮,但假如讀者不知道什麼是遊戲實況的話,便很難投入故事,甚至會以為這是什麼作者虛構出來的科幻設定--「線上看人家打電動?還要收視率高過電視台?鬼扯吧?」要克服這障礙,作者便得想方法深入淺出地說明,說服所有讀者接受這些「事實」。


結語:
本屆五篇作品各有千秋,雖然我認為〈夏燕芙蓉〉跟另外四篇有點距離,但我沒有半點懷疑該篇作者霞月的能力(畢竟去年我最欣賞的作品是他的〈推理遊戲〉)。比賽始終有運氣因素,像演技精湛的演員彼得奧圖八次提名奧斯卡也空手而回。無論是本屆沒得獎的入圍者,還是落選的參賽者,只要肯試,機會便繼續存在。或者我們別看彼得奧圖,改看亨利方達,本來以為這輩子跟奧斯卡無緣,怎料能以七十六歲的高齡拿下最佳男主角啊。大家加油~

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43.獅山大兄與749

香港電玩實況主獅山大兄被殺,棄屍維多利亞公園,嫌犯是另一實況主749,可是749有固若金湯的不在場證明──他在旺角家中打電動進行實況,跟網友有完整互動。調查陷入膠著之際,某個只有十數成員的SKYPE閒聊群組裡,似乎有人掌握到案情的關鍵?

※決選入圍作品

這應該是道地香港作者的作品吧,不但語句帶著粵語風格,杜撰的專有名稱都有其影射之本,看到「黃金討論區」,大概沒有香港人不知道指的是什麼。行文不算流暢,但敘事尚算工整,事件細節交代得條理分明,作為推理小說,是合格有餘。而我認為本作能入圍,在於作者在推理線上下了工夫,因為單看推理元素,便看到推理迷追求的趣味。

本作的謎團也不是有什麼破天荒驚人之舉,但作者結合了兩個詭計,一個是很有趣、帶點不可能犯罪的本格謎團(犯人如何分身殺人?不在場怎可能弄假?為什麼出現一堆有點古怪的細節?),另一個是敘事視點改變的詭計。前者的設計相當有水準,利用了科技與人性的盲點,加上一些傳統的犯罪詭計,製造出相當不俗的新鮮感。至於後者,我想資深推理迷看到這種模式,也猜到「必然有詐」,問題是,「詐」到底在哪裡?本作在後者的設計上不算優異,但也製造了另一層的意外性,兩道詭計並列,令本作成為一篇很別緻的新類型推理故事。

如果說本作的弱點,我想就是作者需要在描寫上累積經驗吧。作為功能性的部分,以及地方趣味的部分都夠好,但整體讀下來就是有點「乾」。不過反過來,本作的主題之一便是網路的匿名性,人與人的接觸只餘下片面印象,而這篇的故事亦帶有相同的氛圍,也許正正體現了這種「Web2.0」的冷漠風情吧。

【徵文獎心得】42.病毒X之殺人事件

醫生關全和妻子沈怡芳在家中被慘殺,兒子失蹤。沈怡芳是病毒學權威,成功利用神秘病毒X研製成極致的抗衰老藥物,到底病毒X跟這案件有什麼關係?孩子又為何失蹤了?

如果當成驚悚小說來看,本作尚算有點趣味,可是當成推理小說來看,就真的不能算合格了。無論在文字、結構與謎團設計上,都有很多可以修改的空間。

首先文字上雖算簡潔易讀,但句字的組合卻有不少問題。作者似乎沒有好好考慮每一節寫什麼,純粹是隨興而寫,於是段落之間的關係不但不強,甚至可以說是無厘頭。比如說「嫌疑犯」的一節,第一段說明了角色方珍跟死者有什麼關係,可是接下來第二段描寫的是法醫和鑑識人員的對話,方珍完全沒有再在這一節出場,令我搞不懂第一段為什麼要提起這個新角色。事實上,本作的文字描述不像小說,反倒像是很詳細的大綱,五百字的內容,大概可以發展成四千字的章節。

再來是推理設計上。由於作者導入了虛構的「病毒X」,讀者便不能以單純的現實推理角度來理解故事,要考慮到當中的科幻特質。這部分還算清楚,作者很早便提出病毒X對人體有什麼影響,算是為世界觀設下了界線;可是,反而是謀殺案中的一般線索沒有好好鋪陳,有不少指向真相的線索是在最後由偵探說出來的,如此一來,本作也是無理可推。

在描寫生物科技的內容上,作者似乎做了好些資料搜集,可惜的是這些優點無法彌補上述的嚴重缺失。或者作者需要在下筆前好好想清楚每一個細節,訂定好每一條線索在何處埋下,這樣子才不會浪費掉那些取材的工夫。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41.看見夕陽的歲月

居住在海邊的少女麻雀遇上從奇怪大球中出來的美女Cidney,Cidney之後便跟麻雀和奶奶一起生活。Cidney不時談及她來自的世界的種種,可是為什麼她要離開那個超越生死、完美的世界,來到麻雀身處的地方?

對於本篇,我想我直接說結論較好--假如我是初選評審,我會在初選刷下本作。我不是說本作很差,只是很單純的,我不認為本作能歸類做推理。

如果以純文學角度來閱讀本作,本作大概相當有價值;假如以科幻小說的角度來欣賞,本作也具備相當高的水準。可是本作真的難以冠上「推理」之名。推理小說在乎的是情節的邏輯連結,讀者能夠以某些規則從故事內容歸納真相,而本作的科幻性質遠大於推理性,讀者只能看著作者演繹各段落,而無法預計和思考事件的本質。而更無奈的是,本作的文字趨向文藝風格,我甚至無法了解角色的對話和思緒,伴隨著科幻故事的散發性,我可說是讀到最後還是無法完全理解故事內容。

我猜我明白作者以本作參賽的理由,因為從真相而論,作品的確具備某些推理小說常見的元素,而故事的核心正是一種反邏輯式的邏輯主題,過去有不少科幻名作用過。可惜的是,相比起Philip K. Dick或海萊因那些大師筆下混亂但有序的故事,本作在敘述上加入了好幾重朦朧的面紗,在這個條件下,我想我實在無法把本作當成推理小說來評價了。

【徵文獎心得】40.下課十分鐘

蔡老師被發現昏倒校內,後頭部受傷,陷入昏迷。最早收到通知的許老師發現對方昏迷時手握一角紙片,身旁更有大量碎紙。到底犯人是誰?為什麼現場呈現如此模樣?

推理意思有到,但無論在文字或謎團設計上仍有不少可以改善空間的作品。先談文筆,作者的文字頗難讀,錯別字不時有之,但真正令我覺得讀得辛苦的,是一些「迂迴」的修詞與不直接的描述。我引用幾句用來說明:
放學後,收拾完雜物和成堆的考卷,想到今天開始不必晚自習,晚間的空檔該填補什麼計畫,一時間也沒有想法。
雖然我知道指的是誰,但這串句子根本沒有主語。(本作用的是第三人稱)
怒吼的聲音,許芝芙早自習結束回到教師辦公室,遠處便聽到裡面傳來責備的怒吼,謹慎的探頭偷看。
也許一開始那句「怒吼的聲音」是某種修詞手法(武俠小說式?),但我覺得太累贅了。這些文字令我閱讀時經常分神,難以投入。妨礙讀者理解內容的文字,自然會令作品的評價下降。

而推理方面,我理解作者的設計,可是佈局上和邏輯上也有好些缺陷。條理不夠清晰是其一,讀者要跟隨主角的思維去理解案情變得有點困難,但更重要的是有好些線索(例如衣服上的血跡)是在結尾解謎時由主角說出,這未免破壞了推理小說追求的公平性。除此以外,某個角色的言詞和做法更有矛盾,因為案件展開時,主角以這位角色為「證人」來詢問某個狀態,對方如實相告,最後讀者才發現原來這個角色便是製造這狀態的共犯。假如那狀態是由這個角色製造,目的是掩藏另一件事實,他在主角詢問時便該說謊。當然,這個角色說謊的話,主角的調查很可能走進死胡同,但在整個謎團設計裡這是無可避免的,作者只能以其他手段補救。

雖說本作有上述缺點,單以謎團發想、誤導讀者的枝節上,仍有不少可取之處。作者需要的,大概是繼續創作來磨練文筆和想法吧。

【徵文獎心得】39.遠足

十七歲少女被勒斃,陳屍就讀高中的體育室,下半身赤祼。死者之前曾跟五位男生去旅行,他們之間的關係,隱藏著令她被殺的原因嗎?

很不錯的懸疑作品。本作跟本屆另一篇參賽作品〈人際關係〉有類似的結構,就是以嫌犯的自述作為章節,不同的是〈人際關係〉玩得比較狠,一口氣丟進三十多個角色,而本作只有五人而已。不過本作作者玩得高明得多,以這五個角色的自白為主,配合三段新聞消息,連結成一篇悲哀的心理懸疑作品。

利用自白當成內容來清楚交待案情,需要很高的技巧,因為角色可能撒謊,作者必須讓讀者知道角色的話的真偽,並且組成合理的拼圖。本作的作者在這一點成功了,人物都很立體,故事發展到中段,讀者開始察覺某些人的話並不可靠,而當中的矛盾便指向真相。作者亦很聰明地讓案件產生餘波,再讓角色們自白,吐出之前沒說明的一些事實,讀者便能夠依這些線索去推敲誰是凶手。作者在結尾還留下一道回馬槍,填補拼圖中失落的一片,令構圖完整,論意外性和趣味性,這結局相當不錯。

如果要數不足之處,我想這會將矛頭指向作品本身的類型,也就是它落入較廣義的推理範圍。本作是一篇很出色的心理懸疑故事,但反過來說,就是內容缺乏推理線,或者該說是缺乏「明顯的」推理線。因為故事內容都是角色自白,讀者無法判斷當中有多少假話,自然比較難以推理真相。另外,結局也只由犯人的自白來交待真相,對一些讀者而言,這更是一種缺陷。當然我對這種設計是十分歡迎(不是指自白,而是指沒有偵探解決事件),我自己也寫過這種作品,不過我用這招的話,我會考慮使用敘述性詭計製造更大的驚奇感,來填補讀者因為沒吃到「痛快的解謎篇」而產生的空洞感。撇開這點不談,本作其實已是水準以上,是一篇好看的佳作了。

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38.殘月暗淡時

清藏律師剛找到瑪蘭的失蹤丈夫金俊的下落,沒想到第二天便傳來巨變--金俊被地震震斷的床樑打中頭,死了。為了調查真相,清藏、小販秀仁和瑪蘭隨著田邊警官到事發的旅館,而清藏看過現場後,便曉得案件並不是表面那般簡單……

清藏與秀仁系列又來了,我之前看過同系列的〈相約洗手巾〉和入圍決選的〈山婆假燒金〉。一如以往,作者把日治的台灣社會描寫得很生動,幾乎可以說是他的創作特色,在這部分無可挑剔。那我還是集中談推理線吧。本作的謎團設計其實不錯,就是幾個角色的恩仇,局中局計中計而導致的結果,偵探也使用了很有效的方式套出真相,可說是很簡潔而有趣的謎團。然而當中有一兩個問題,令本作未能成為一流的作品。

首先最大的問題在柏青的心得文中提出了,因為事涉謎底,我就跳過。簡略而言就是醫學知識上的錯誤,而這錯誤卻是謎團的關鍵部分。其次的是故事中兩位涉案角色的其中一項關鍵線索沒有在解謎前提出,大大削弱了本作的公平性。人物關係在本作的案件裡是很重要的一環,可是作者沒有好好加入描寫,鋪陳一下,直接讓清藏破案再說出原因,令人扼腕。光從上述的缺陷來看,本作可說是犯下很嚴重的問題,但本作在帶著這些問題下仍通過了複選,可想而知它在其他部分的優點是有多麼的亮眼。

我想作者該差不多替本系列儲足夠篇章,可以結集成書了(作者好像在臉書還有寫系列新作)(當然還有版權問題要處理,畢竟其中一篇曾入圍),假如作者能修一下稿,解決故事中的部分缺點,我相信會成為台灣書市中一本頗矚目的新書,畢竟本作的目標讀者不光是推理迷,更能吸引對台灣過去人民風情有興趣的非推理讀者。我甚至愈想愈遠,妄想本作如果由日台雙方合作拍電影,會由哪位演員演哪個角色。不知道剃光頭的金城武演清藏會不會太帥了?(笑)

【徵文獎心得】37.幸福的微笑

選舉前夕,候選人朱一信的兒子在學校墜樓身亡。驚聞惡耗下,朱一信仍然挺起胸膛繼續參選,而他的助選團及對手卻紛紛考慮如何利用孩子的死增加自己的勝算。然而,檢察官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孩子死去時,臉上掛著愉快的笑容?

不過不失的作品。作者在架構故事時用上很漂亮的技巧,每一節集中描寫一位角色,而該節完結時讓下一節的主角出場,讓這種接力式的連結來推演劇情。本作的人物不少,但因為用上這方法的關係,角色都很清晰,而且甚為立體,無論是喪子的父親、哀傷的母親、老謀深算的對手、不欲乘人之危的對手妻子、出謀獻策的助理、站在偵探角度的檢察官等等,都很容易令讀者記得。在描寫政治角力,在投票前夕眾人功利的盤算也寫得很不俗,文筆帶點稚氣但情節帶勁,緊緊抓住我的視線。可惜的是,故事後半段有點乏力,加上謎團的真相不夠精采,令我對本作的價評打了折扣。

首先我想提出的是,本作在題材和格局上都用上很出眾的社會派推理元素,所以最後檢察官讓眾人集合在案發現場,來一場本格式的解謎集會,令作品走了味。沒錯社會派推理不是不能出現這種場景,問題是對偵探來說有沒有必要性,以及會不會令故事變得突兀。我認為這部分做得不夠好,因為檢察官其實只要直接抓犯人問話便成,犯不著如此造作。另外,故事中有好些情節我覺得滿有瑕疵,例如檢察官的女友便是死者的老師,這會構成利益衝突(尤其檢察官覺得案子有疑點,更不應該繼續處理,因為萬一要上法院,他的身分便會成為辯方攻擊的手段),按道理檢察官該把案子轉交同僚(當然,或許台灣某些檢察機關根本不會在意這點,某程度上也算反映現實?)。另外更嚴重的瑕疵是,我對故事中核心的某情節感到疑惑:A和B雖有私交,但是是兩位政治對手的親信,在A的上司設宴邀請地方權貴,並且A知道席間會談及一些敏感話題時,A居然也請B出席?而A的上司竟然對此毫無異議?事實上別說在「敵人」手下工作的B在場,這種場合任何政客也該知道絕不能有任何「外人」在場吧?

因為故事跑的是社會派路線,所以我對上面的疑問特別在乎。選舉和政治是社會派推理的好點子,作者一開始訂定的題材也很吸引(候選人喪子,無論在謎團上或故事發展上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或者作者累積多一點經驗,便能寫出強而有力的社會派推理作品了。

【徵文獎心得】36.人際關係

某天早上,班上遭孤立的小峰的桌上赫然出現一隻血淋淋的死貓。三十三個同學逐一被導師詢問,而每人也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借口……

創意很好,但手段很糟。或者本篇就是說明了,將創意化成作品並不容易。本作的結構很有趣,每一段都是一位學生的自述,而學生們沒有名字,只有編號,各人都以號碼互相稱呼。作者以號碼「命名」各角色,成功地讓他們失去面貌,凸顯出故事中集體霸凌中有不少「我只是跟隨其他人」的犬儒心態,可是,從讀者角度來看卻陷入另一個大麻煩,便是讀者沒可能記得角色之間的糾葛。

我讀本作時正因為腦袋裝不下1至34號各個角色的資料,讀到三分一時已放棄思考,單純隨波逐流,想知道導師詢問完所有角色後,作者會如何處理故事的後半段。我沒料到的是,在34號作供後,竟然重回1號再次作供(扶額)。這種結構已經不能稱為小說,幾乎變成邏輯推理題了。雖然作者準備了一個非邏輯推理題的真相,但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謎底根本跟之前那六十多段證言毫無瓜葛,完全無理可推。真相沒錯帶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可是這只能令作品成為一部「有寓意的奇情作品」而非「推理作品」。社會意義是有了,也反映了人性,但讀者可以憑伏筆推論出真相嗎?或者作者能以前段鋪排的情節解釋結局嗎?很可惜,不能。

如果要我對本篇作出一些具體的建議,我會有以下想法:一、把人數至少減一半;二、第二次詢問時把紅鯡魚再減一半;三、加入第三者適當的分析,讓故事在進行時讀者已能排除部分嫌犯;四、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要讓真相跟各人的證詞掛勾。至少做到上述四點,本作才會符合短篇推理小說的架構,否則看起來只像邏輯謎題(或偽邏輯謎題),讓想看「小說」的讀者讀不到數頁便放棄了。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35.春風公寓謀殺案

主角到廣東友人家中作客通宵看球賽,不料翌日警察拍門,告知鄰居的獨身女子被毒殺。由於電梯故障,梯間的門也沒有人打開過的痕跡,現場成為密室。基於調查隊長是主角認識的人,主角只好充當業餘偵探,調查事件……

取材背景有點特別的本格推理故事。故事放在廣東的「二奶公寓」,死者便是一位在夜店上班的小姐,整個社區大都是被包養的情婦(除了主角友人)。這個背景並不是噱頭,作者真的設計了相關的角色關係,事情的真相也與此相關,某程度上有多少社會派推理的味道。不過,本作並非社會派推理,作者雖然借用了一些社會現象,中心思想卻不是批判它們,故事焦點反而在核心謎題的密室之中。

在這個謎團設計上,有一個部分我十分欣賞,就是「形成密室的理由」。本作是有強烈寫實味道的短篇,我一向有說,在寫實作品中加入「密室」,很容易出現不合讀者期望的落差;然而,本作作者在這一點上做出相當優秀的解答,令我想起當年讀橫溝正史《本陣殺人事件》時的讚嘆。可是,另一方面,殺人的手法上我就極之有保留,因為套用了本格推理中某種殺人的虛構手段,讀者多少會質疑在現實中的可行性。尤其在解答中出現跟警察調查不同的細節,更大幅削弱了作品的完整性(警察指死者手臂上似乎有注射痕跡,雖然加上了「似乎」,之後卻沒有提出進一步的反證,到真相曝光時可說是毫無公平性可言)。最後犯人的自白書也有點令人五味雜陳,沒錯這是讓讀者了解動機和細節的方法,但自白書一向不是「好」方法,觀乎作者在前段鋪陳的優秀表現,應該可以找到更漂亮的方式來為故事收尾。

我相信本作作者是中國國內的作者,不知道會不會是已出道的推理創作老手呢?行文成熟流暢,整體而言是一篇好作品。無論是否老手,我也覺得不妨拿本作去投稿雜誌,相信會獲得不少讀者欣賞。

【徵文獎心得】34.薔薇騎士殺人事件

光一和咲雪因為避雨,被洋宅薔薇莊的女主人花曲歌津子收留。在大宅裡他們認識了演奏家白月、花曲家千金彩音、白月的友人明戶等人,然而,正當他們欣賞著白月和彩音的演奏時,大宅另一處傳來巨響,同樣作客的男人石井倒斃房中,音響正播出歌劇《薔薇騎士》的片段……

即使換了名字,這根本是《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仿作吧,角色性格、人物關係都跟漫畫如出一轍。或許這是本作通過不了初選的主因?我不大清楚,不過老實說,本作也算是一篇有板有眼的「金田一式」推理故事,立場上我覺得通過初選亦無不可--只是仔細研讀內容,我想,就算過了初選,要通過複選是有點困難了。

我先針對推理的部分說一下吧。謎團乍看是很完整的,有佈局、有物理性機關、有紅鯡魚、有集合眾人的解謎場景,是相當嚴謹的本格推理結構。可是,在光一和明戶的推理中,我卻看到好些缺陷。以明戶向光一說明犯人就在大宅眾人之中的一段為例,明戶指出的是殺人現場的線索指向凶手是臨時起意殺人,跟警方初步判斷死者是遭仇人謀殺相違背,可是接下來明戶便得出「犯人在我們當中」這結論。這是不合理的,因為犯人不是死者仇家,也可能是外人,比如小偷或路過的殺人魔。另外結局中,光一指出犯人留下了證據,可是那項證據卻只是「在他的假設中是犯罪證據」,犯人死口不認,光一也無法證明。這兩點我覺得是本作謎團的致命傷。

另外,我想知道作者是不是因為發現字數超過字限,所以刪掉了部分段落。明戶在毫無先兆下跟眾人一起搭話,我卻找不到他登場的場景。就算我知道他就是明智警視的化身,以獨立作品而言,還是得好好留意一下啊。不過話說回來,本作的文字算好讀,情節清晰,也有一些推理以外的角色感情主題,可說是工整的作品,假如作者鑽研一下謎團設計和邏輯推理,應該能寫出不俗的YA推理作品。

【徵文獎心得】33.創作園區的頒獎之詭

簡介就跳過了。本作是一篇超越了常理的作品,「亂七八糟」不足以形容故事的文字與情節,我覺得它已昇華至另一個次元的文字邏輯,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閱讀它就像嗑迷幻藥。一開始我以為是來亂的投稿,但仔細看又發現字裡行間似乎有一定的劇情,我想過或許是機器產生或以機器輔助產生的文章(像外國人先用外語寫好故事後丟給翻譯機),但內容和脈絡又好像超出了機器能完成的範疇。

故事大抵描述了「籃球員偵探俠盜子」意外收到某頒獎禮的邀請函,然後在頒獎禮上遇上某案件,案件中有人死亡之類,可是每句句子的結構和標點都十分反常,形容詞動詞主語謂語連接詞胡亂拼湊,所以我看不明白。不知道作者會不會是一位讀寫障礙患者,假如是這樣子的話,他或她嘗試創作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可惜的是我們無法從作品抓到作者的想法,也只能嘆句無可奈何了。

2015年8月18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32.推理套裝人間旅行

布莊老闆張敬中毒身亡,回復意識時看到另一個自己伏屍辦公室,眼前卻有一位神秘的少女。少女指出張敬的真正身分,並且告知他有九天時間去推理自己的死因,於是他只好從回憶中的蛛絲馬跡,思考自己到底因何而死……

以推理小說而言,這是超可惜的作品。我會說可惜,是因為本作有一個很亮眼、很有趣、很容易吸引讀者的設定,以科奇幻作為中心,卻能在三言兩語劃下推理邊界,不會陷入科奇幻作品很易掉進的「作者自圓其說,最後才冒出無理可推的伏筆」的窠臼;然而,作者卻沒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去寫出跳出框框的推理故事,反而寫成一篇比較像科幻小說的溫情小品,令我覺得,這未免太浪費了。

作者的文字很好,令人始料不及的開端完全勾起我的好奇心,令我很想追看下去,了解在這種科幻背景下主角如何找出自己的死亡真相。跟開端相比之下,結尾便太弱了,尤其毒藥更在後段才出現,它本來可以成為故事中的一大伏筆,如今只大大減弱故事的推理味。雖然說真相合理,結尾更是相當討好地溫馨,但以推理小說來說,實在太掃興。

不知道作者是打算繼續寫還是當成一篇完結的小品?故事最後留了小尾巴,說出主角還有其他朋友參與了這個「人間旅行」,假如作者打算續寫,我期望那些案子有更複雜的設計。畢竟故事設定的可塑性如此龐大,就算配上一般了無新意的案件,也會產生新的化學作用。我想,這種跳出框架的設定是不少推理創作者追求的,也是拓展推理小說的良好手段之一。

【徵文獎心得】31.回家的路

十六歲的趙婷婷遭綁票,趙母心焦如焚。警官高富城接手調查,卻發現趙家父母對女兒毫不了解,而趙父更擔心綁匪勒贖會令自己的珠寶生意倒閉欠債。綁匪傳來交贖訊息,指定由趙婷婷的弟弟哲儒交付,高富城能否成功追查到犯人,救回肉票?

我在上一篇心得剛說過該篇適合發展成系列,沒想到這邊廂便讀到續篇了(爆)。本作一樣保持高水準,在結構上比上一篇更好讀、更刺激更有趣。這也難怪,比起「過去式」的謀殺案,「現在進行式」的綁架案自然更緊張,作者亦能好好發揮他或她那種冷調幽默的文筆,讓高警官這位「慵懶偵探」在緊湊的情節中注入自嘲式趣味,使故事十分耐看。

在推理方面,假如聚焦在核心謎團的話,我敢說是一流的設計,在意外性和合理性都相當出眾。作者有深入描寫犯人的動機,配合所有線索,令真相跳出框框之餘,大大降低了讀者質疑的可能。佈局、結構、伏筆的安排,我都覺得毋庸置疑,絕對跟不少一流的翻譯推理小說不相伯仲。可惜的是,在謎團周邊的佈置上,我卻覺得有點不足,或許這便是本作在決選前止步的原因。

因為我之前也寫過綁架案,所以算是有點研究,亦因此在讀到結局時,雖然對設計感到讚嘆,也同時有「如果補了這些漏洞就好了」的感想。首先,綁架案一旦發生,哪間警局都會傾注一切警力,因為跟謀殺案不一樣,謀殺案是「覆水難收」,綁架案卻是「有機會阻止悲劇」的類型,換言之,假如高富城是此案的負責警官,他不可能四處跑調查肉票的背景,而應該坐鎮受害者家中,準備一接到綁匪訊息時,判斷肉票位置,先發制人進行拯救。交付贖款的部分也該有大量警員守候,將大廈圍得密不透風。而最最最關鍵的是,綁匪使用LINE傳訊息,警方一旦知道,肯定會利用IP鎖定手機位置(訊號收發站),並全程截取所有訊息--如此一來,本作最核心的詭計便無法完成了。

上述的問題其實都有輕易解決方法,也因此我會說可惜。假如克服了這些小問題,我認為本作有資格問鼎首獎。不過又是老話一句,本篇這次沒入圍,版權仍在作者手上,他或她大可以修改後投其他比賽,或是跟上一篇連同系列新作投稿出版社,以本作的質素,肯定會獲得評審或編輯青眼啊。

【徵文獎心得】30.永夜

社工吳維青徹夜未歸,妻子前往他照顧的瞎眼長者家中探問,結果發現他死在某房間裡。警官高富城接手調查,到底吳維青為何一夜不歸?他遇上什麼事?更重要的是,誰殺了他?

很精緻的短篇推理。無論文字和節奏都拿捏得很好,人物雖少但足夠支撐大局,既具備whodunit、howdunit和whydunit的趣味,完整度極高。假如本篇入圍決選我也不感意外,以我的標準,本作可說是有足夠資格入圍有餘。

不過,如果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本作或許有多少瑕疵。以「誰是犯人」而言,的確有趣,把「不在場證明」解構出另一層意義,動機也合理,行凶手法也頗出人意表。然而,在這個真相中,我感覺有太多事情漏掉沒提:比如說,作為手法的最重要證物,為什會出現在現場?犯人犯案後,如何確認現場沒留下某些明顯的線索?或許原因是「這是短篇」,我其實滿同意短篇可以集中在某點,忽略某些細節,只是上述的一些細節頗為關鍵,令我不由得一直猜想當中的可能,而這種猜想往往會降低對作品的欣賞程度。

撇開這些可能引起讀者疑問的部分,純粹聚焦於謎團設計上,我覺得這謎團很優秀,假如作者再增加一下誤導性,威力便會更大。主角的設定也很不錯,有點淡淡然的黑色幽默,部分讀者可能會覺得這角色不討喜,但我覺得這種懶散(但精明)的主角可塑性很高,有點另類冷硬派的味道。發展成系列的話,應該能吸引某些讀者(例如在下)。

2015年8月17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29.聽海的聲音

陳晴晴因為母親被殺,跟當上刑警的初戀男友阿範重逢。往事在晴晴心底一一浮現,二人的關係、上一代的糾葛、分手的剎那,晴晴再次面對。可是,到底母親被誰所殺?母親藏著過去多少的秘密?晴晴今後的人生,又該何去何從?

※決選入圍作品

先說一下我的評審標準。我一向喜歡創意,尤其是「規格外的創意」,所以如果使用敘述性詭計、異色的背景(例如科幻、奇幻、武俠、歷史)、反常的謎團設計,甚至冷門的題材(例如第三屆島田獎得主文善的財金推理),我都會特別加分。所以換句話說,假如一部作品沒有以上的特色,特別是傾向寫實類、沒花巧詭計的推理作品,我的要求會格外嚴謹。本作我認為是後者,故事的背景跟不少八點檔相似,祭出男女感情、上一代恩怨等戲碼,再加一點點血腥,基本上就是很平實的推理故事。

但我讀畢本作時,心裡不由得一陣激盪。寫得太好了。我對上一次在徵文獎作品中讀到同樣是平實題材,但讀完心頭一震的故事,便是第八屆首獎作品〈少女的祈禱〉。

本篇的文筆十分通透,作者的敘事手法極之成熟,明明有不少篇幅是以第三人敘事者的角度,緩緩道出角色的往事,這種寫法很容易令故事「冷掉」,但本作沒有這毛病,更製造出一種「低音」敘事的效果,恍如電影一樣將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又適時換成角色對話抓住焦點(並埋下伏筆),再加上精緻的描寫,令讀者能體會角色的真實感情。當這一層的功夫耍得好,故事便具備吸引讀者的特質,接下來便要看推理(謎團、佈局)的部分能不能借這些優點發揮。

而我認為本作做到了。

謎團本身並不複雜,沒有什麼物理性詭計,也沒有欺瞞讀者的文字Trick,但是,作者處理的每一個細節都堪稱完美。從序章的描寫,到案發現場的資料、角色的心理活動,每一件部件都鑲嵌得天衣無縫。雖說謎團不複雜,但這設計十分十分漂亮,作者不單埋下「表面的伏筆」(案件的真實線索),還向讀者交出「裡面的伏筆」(跟案件無直接關係,抽象化的「提示」),讀到結局,讀者無論在表裡都會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徵文獎心得】28.虛偽的表象

製作人王瑋濤被殺,伏屍飯店後山。警方調查下,嫌犯有三名:跟製作人面和心不和的男演員、一直被製作人覬覦的女新人和跟製作人有宿怨的經紀人。少年偵探慕曉風在姊姊要求下插手調查,案件看來可以輕易解決,只是,事情真的如表象般單純嗎?

我沒記錯的話,我在第八屆讀過這篇的同系列作品,於是翻了一下舊檔,確認角色相同。那篇舊作我覺得很不錯,而本篇亦保持了同樣的高水準。

作者文字流暢,線索交待清晰,我沒有什麼好挑剔了。如果說本作有什麼明顯的弱點,大概便是那個輕小說般的設定--主角只是個十三歲少年,卻是「國際偵探機構」成員,擁有在成員國插手調查案件的權力,而他的助手,則是一位同齡的少女,二人在拌嘴的同時偵破一起又一起的案件。這設定其實沒有什麼大問題,套用這類架構的推理輕小說比比皆是,問題是,本作的真相卻相當沉重,令我想起東野圭吾的某部名作。假如本作的主角不是少年少女,大概感覺會更統一,而事實上換成年長的偵探,在結局道出那種人性黑暗面大概會更有味道,現在出自一個會跟助手互相說屁話的少年之口,未免有點小鬼裝大人的不安定感。不過,因為本作是系列作,主角自然要繼承設定,所以我認為,作者其實一開始便選錯了:輕小說的設定,應該配合一些更破天荒、更瘋狂不羈更反常的謎團,當謎團趨於寫實、集中描寫人性時,便該用寫實風格的設定。

撇開這點不談,本作的謎團其實十分出色。乍看是平凡的本格推理,背後卻包含了犯人的惡意,那種轉折在故事後段形成一個很亮眼的爆點。不過由於是短篇,作者無法利用更多篇幅去埋更多的心理伏線,所以或許有讀者覺得解謎部分太急,無法在犯人自白後,緩衝一下才發現偵探(作者)留了另一手。附帶一提,其實我對某字條線索的解說看得不太懂,犯人為什麼要費周章用那個方法傳送檔案?

無論如何,看到讀過的角色出現在新故事,我是很高興的。而且我之後更發現,原來本篇的作者另外有作品入圍,這就更讓我有所期待,說不定作者已有足夠篇數,可以讓這系列出版成書了。

【徵文獎心得】27.永無島

高一的方偉因為面對選組的抉擇而煩惱時,沒想到遇上離奇的事件--早上回校,發現同學毓庭的書本被丟到走廊的水槽裡,本來鎖好的教室門沒鎖,各人的抽屜都有搜索過的痕跡。因為警衛晚了打開大樓的大門,方偉和定瞻成為第一發現者,更察覺這是一起密室案件……

滿有趣的作品。剛開始讀時我覺得有點難進入狀態,故事節奏好像有點卡卡的,但中段開始變得明快,而進入解謎部分更令我有點驚喜。

這次先談推理。以謎團設計而言,事件雖小但相當完整,作者鋪的伏線十分仔細,從犯人做案的過程以至偵探如何發現真相都寫得很清楚,令人滿意。故事開始時我一度懷疑這種小事件能不能「撐得起」這作品,畢竟這種小謎團很容易令人覺得無聊,但讀到後段便發覺,作者設計謎團的功力很出色,有能力把這種小謎團寫得吸引。我尤其欣賞作者將「書」跟「人」作比對,指出「被害書」跟「被害者」的異同,身為推理迷看到作者透過角色之口表現這種思路很是過癮。

本作在推理之外,也顯出作者在小說創作的其他才能。作者使用彼得潘的童話故事,裡裡外外跟本篇作呼應,不論是主人翁的心態、或是遭丟到水槽的「被害書」,都跟彼得潘有關。這種手法令只追求邏輯趣味的推理小說增加了文學味道,令讀者在享受推理樂趣時,體會了少年主角的另一番心態。說來有趣,故事中用了石田衣良的小說作為元素,而本作本身更有石田小說的風格,也許作者也是石田的書迷?

不過,有一點我必須說一下。以日常系青春推理小說而言,我覺得本作已夠好,但在主題選材上有點失衡。作者使用彼得潘和永無島(Neverland)作為故事核心沒錯很有心思,但以此作為主角面對選組的比喻,我覺得有點引喻失當。縱使作者為了顯出「選組」對主角來說是如何巨大的一個抉擇,花了很多篇幅,但對經歷過這些「人生必經階段」的讀者而言,似乎未免過度誇大(然後得出一個「主角很中二」的結論)。我想,如果作者不以「選組」而以「畢業」作為背景,那個比喻的說服力大概會強得多,不過假如主角不是高一而是高三的話,那就徹徹底底中二到爆了,大概會相當不討喜。也許這便是作者構思角色年紀時遇上的難題吧。

2015年8月16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26.阿宅偵探--魔術師的密室

宅男大學生受舊同學邀請,跟大伙兒到民宿宿營,萬料不到的是,翌日便發現其中一位成員倒斃反鎖的房間內。警方調查後認為是自殺,但阿宅察覺案情並不單純,為了好友,他決定在警方給予的時限內找出真相。

很典型的本格推理,從角色登場、發生案件、偵探調查至暴露真相,作者都完整地交出本格推理必備的元素。文字上雖有一些砂石,但整體十分易讀,角色的描寫也夠立體,不會令個別人物變成可有可無的紅鯡魚。而且作者更聰明地採倒敘法,一開始便丟出偵探準備解謎的場景,讓讀者一開始有所期待,假如作者沒使用這手法,案件要在中段才冒出,前面的鋪陳便會太冗長,但因為讀者知道即將發生密室殺人(卻不知道死者是誰),換言之前段亦製造了另一種「猜死者」的推理趣味。

然而,本作雖然工整好讀,推理完備,卻有幾個明顯的弱點。說是「弱點」而不是「缺點」,是因為這些問題算是「先天性」,當作者決定題材時,這些弱點便難以迴避。

首先,一如以往我說過的,便是本作在規模上根本不適合寫成短篇。經驗不足的作者往往以為傳統的本格推理都適合寫作短篇,但那不是事實。以本作為例子,主角群有八人,外加民宿老闆娘、她的女兒和兩位以上警察,光是安排每人出場一下,篇幅便大大膨脹了,不過,以本作的謎團設計,這些角色各有用途,可說是恰當。另外,因為讀者對角色都感到陌生,作者得多花篇幅來描寫各人的過去和關係,如此一來,寫完這部分已耗掉一萬五千字,那麼如何使用餘下的一萬五千來寫一個份量相符的案件?

結果,本作的另一弱點出來了:謎團太單薄了。整個故事就是一起密室殺人,機關只有一個,而動機埋在人物關係之中。我相信作者是有能力寫出更細緻更複雜的謎團的,尤其他或她對本作的細節處理得相當不錯,線索鋪得很足夠,但在「短篇」的框框下,考慮到字數只能做到這地步。

假如本作是系列作的第一篇,上述的問題都可以無視,因為讀者會期待下一篇故事阿宅和朋友們遇上什麼新案子,到時作者也不用再花篇幅描寫主角的過去和他跟他人的關係。只是單純以徵文獎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太不利,和其他「短小精悍」的作品一比,便很容易被擠掉了。

【徵文獎心得】25.夏燕芙蓉

江湖名宿上官鐵鷲於芙蓉莊宴請各方好友,獨行大盜紀無患卻隱身其中,更意外的是離奇被殺,伏屍莊中一隱蔽涼亭。發現屍體的上官飛燕決意找出凶手,與新相識的清泉道長盤問眾多賓客,卻不知莊裡衝突一觸即發,事件背後牽涉更大陰謀……

※決選入圍作品

我好像很久沒看武俠推理了,這回有武俠推理入圍決選,著實叫我很高興,因為我一向支持華文推理多元化,類型愈多自然能吸引愈多讀者,推理才能從小眾的圈圈走出去。所以先別管我的評語如何,光看作者這種選材,我便不得不說一個「讚」。

單純以武俠小說來看,我覺得這作品非常優秀。武俠小說講求的文筆、氛圍、角色設計、武功招式、俠義精神,無一不備,在短短三萬字的篇幅中,能讓眾多角色在讀者腦海中留下鮮明的印象,並不容易。尤其在末段的一場對決,充分表現出武俠小說中動作場面特有的緊張感,拳腳交鋒、暗器殺著,令一直以文戲醞釀著的氣氛來個大爆發,高潮起伏相當得當。

不過,這是推理小說比賽,所以我們還得將焦點放在推理設計上。平心而論,本作的推理線其實不俗,離奇死亡的壞蛋、無法進出的湖中莊園、各具殺人動機的賓客,完全是古典本格推理的王道設定,而作者亦充分埋下伏筆,結局來個賓客集合,偵探指出凶手,以言語擊倒對方,應該能夠滿足推理迷讀者。可是,我始終覺得本作還未達到我渴求的「武俠推理」的高度(我想是因為我的要求特別高)。推理是建架在一套「已知世界的邏輯」之上,所以我們才有「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明」這些推理元素,而武俠小說的邏輯跟我們認知的不一樣,所以將武俠加上推理,作者必須不厭其煩地對讀者一一說明「故事中的世界的邏輯架構」,在短篇小說中這更是難上加難。本作算是做到一大部分,例如關鍵的「逆向掌印」、某角色的矛盾證詞等等,讀者也能以本身的經驗理解,可是一談到輕功,那個孤立的湖中莊園卻又不再孤立,得由角色說出某某的輕功能否一躍過湖或是懂得水上飄之類,自不然削弱了推理的邏輯性(因為我們無法知道說這話的角色是否說謊)。

毫無疑問本作是一部很出色的大眾小說,以推理角度來看亦毫不失禮,可是放在「推理小說比賽」中,大概滿不利的。無論如何,作者想繼續發展這類型我一定支持,跨類型的推理小說,往往比一般的推理作品更能吸引讀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