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商業作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商業作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

不止是一般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1:捨身羅漢篇》

薛西斯(作).鸚鵡洲(繪)《不可知論偵探1:捨身羅漢篇》
博客來
Readmoo
Bookwalker
CCC連載官網

話說數年前我受獨步文化編輯小K和顧問(?)路那邀請,參與一個台日港三地聯合的創作企劃,去年成品終於面世,這作品名為《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參與者有三津田信三、薛西斯、瀟湘神、夜透紫和我(以上敬稱略)。其中薛西斯的故事〈珊瑚之骨〉以一位年輕的道士海鱗子擔任調查角色,這獨特的人物更成為了薛西斯另一部獨立作品的主角──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嗯,這回談的不是小說,而是漫畫。

故事以玉水湖公園發現屍體開始,因為屍體身上貼著符咒、腳踏草鞋,員警小吳向海鱗子請教意見,然而海鱗子看了證物一眼,便發現那是稱為「捨身羅漢」的道術活人祭獻儀式。正當二人忙於調查,第二具屍體悄然在同一地點被發現……

在歐美,有些漫畫會被賦予「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標籤,方便讀者識別──「圖像小說」在表現手法上其實和「一般漫畫」差異不大,反倒跟內容有關,前者強調文學性,標誌著該作品在娛樂以外有其藝術特質;而事實上近二、三十年圖像小說已被文學評論界重視,2005年《時代雜誌》選出自1923年起的百大英文小說當中,就有一部圖像小說入選,Alan Moore(編劇)、Dave Gibbons(漫畫家)和John Higgins(上色畫家)於1986年共同創作的《守護者(Watchmen)》跟《大亨小傳》、《一九八四》等經典名著並列。先談這個,是因為我認為《不可知論偵探》放在西方市場的話,毫無疑問會被歸類為圖像小說。

單從推理而論,《不可知論偵探》已是上乘之作,構成案件的佈局、轉折、伏筆的運用、誤導與意外性等等,都具備極高水準,但更重要的是這作品在推理以外的元素亦十分豐富,觸及的議題超越了一般推理漫畫或小說。首先要指出的是,故事中的「捨身羅漢」並非虛構,乃是現代社會工業化後,從原始社會殘留下來的迷信習俗,在台灣這個儀式有典籍記載,甚至在今天的高雄能找到相關的地標遺址。而故事從這個民俗傳說再延伸至台灣的遊民現況、長照家庭的困境、高齡人口引發的社會失衡等等,這些題材令這作品有別於一般的少年漫畫。

不過,《不》並非那種抱持「寓教於樂」的宣導式作品,作者沒有意圖灌輸某種意識形態予讀者,反而用的是文學小說最常用的手法,利用情節丟出種種問題,讓讀者自行反思。與此同時,作者仍然聚焦於本格推理的敘事特質,主角海鱗子蒐集證據,建架推理迷喜聞樂見的漂亮邏輯,在結末爽快地回收所有伏線,平衡了娛樂性與文學深度。

這兒更要提一下,主角塑造得十分出色,比起《筷》的〈珊瑚之骨〉中的海鱗子,這邊的海鱗子顯出更強的名偵探魅力,加上神秘的身世、成為道門中人的奇異經歷,我相信沒有讀者對他往後插手的事情不感興趣。

以下有更深入的內容討論,因為有劇透,未讀勿入。


首先要談的,是本作濃厚的民俗學背景。亞洲(尤其是東亞及東南亞)多地一直有活人奠基的習俗,要留意的是這和原始宗教的活人獻祭有一點不同,一般的活祭是將人奉獻給神靈以求神明庇佑,活人奠基卻是以犧牲者化身守護神鎮壓冤魂,確保當地人平安或工程順利。在日本有所謂「人柱」,廣東一帶有「打生樁」,緬甸有「苗賽」,儀式有異但本質相同。台灣的版本便是「捨身羅漢」,據不同的資料顯示,百年前不論南北都有這類犧牲乞丐、建立寺廟祠堂供奉成土地神明的習俗。《不》的推理主軸便以此作為出發點,兇手利用古老習俗掩飾真正的殺人動機,如何令這詭計留下破綻讓偵探解決,作者便得仔細考證真實史料,將之轉化成故事可用的素材。

隨著兩位主角調查,另一重要元素逐漸披露:遊民問題。捨身羅漢特殊之處,是官方徵求受害者提供性命,在古早的生死觀下,受害者會相信死後化身守護神的概念,自願成為「祭品」,換言之是一次合意殺人/自殺。然而,我們知道這其實建基於社會不平等上,是一種階級剝削,我們只會看到草根階層被誘騙擔當犧牲者,從沒有上流社會的人物成為捨身羅漢。當故事中第三具屍體被發現,證實死者是一名遊民後,作者便將舞台移至街友的聚集點,一面描寫犯人繼續向遊民們下手,一面側寫這些無家可歸者的面相。

露宿者在都市無法迴避的問題,城市社會複雜化,自然有人因各種理由無家可歸,可是我們必須正視,街友也是人,一樣有生命價值,一樣是組成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一般人會對遊民在社會的需求視而不見,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正如故事中街友們湊錢修廟,目的只為供奉拜祭數年前被不良青年虐殺的同伴老洪,可是因為他們是「社會上不存在的人物」,破廟才會變成都市傳說,成為妨礙調查的麻煩。單這一段情節,便帶出了街友們的生活困境、族群特質、被忽視而自救的想法等等。《不》並非社會派推理故事,但我們確實可以在這些情節中了解很多台灣目前的遊民實況。

社會高齡化、媳婦負上照顧婆婆的責任等等社會問題,亦構成這故事(謎團)的重要元素,當中兩個犯下謀殺/誤殺罪的家庭(林火義和妻子,以及孫宜芳),導火線都來自長照問題。作者未必有控訴意圖,但讀者應該能從這些描寫,去反思台灣目前傳統家庭觀念引發的社會壓力,以至於有何措施可以改變現狀。

談回作品中的關於民俗性的部分。本作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偵探解決表面上是一椿、實際上是三起案件的謎團後,帶出本作還有文本以外的詭計,街友阿泰的身分置換,以及《不》的奇幻特質。或許有推理迷不喜歡滲入奇幻元素的推理故事,畢竟海鱗子能跟幽靈溝通,而鬼魂又跳脫於現實邏輯之外,很容易招來作者自圓其說的嫌疑;但我認為在本作這設計頗有畫龍點睛之貌,除了因為鬼魂在主角的推理上並沒有提供隱瞞讀者的「犯規」線索,更重要的是它回歸到作品主題的「捨身羅漢」身上,再透過老洪的對白折射出人文情感。

民俗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問,並不是因為當中那些妖魔鬼怪真有其物,而是因為這些傳說和儀式能反映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以及對天地萬物的觀點,是人類學的一門分支。「捨身羅漢」正好反映了社會面貌,縱使時代更迭,現代社會不再有活人祭獻,但「將都市繁榮建立在低下階層的痛苦之上」卻如出一轍,在人類社會恆久不變。諷刺的是,故事最後老洪寧願面對永恆的未知,代替穩定的超渡前路,為的是放不下街友同伴,真正地「捨身」。這兩者作為比對,反映出社會的矛盾以及人心的高貴,作品探討的和人類學一樣,也是人的本質。

有些評論將本作跟京極夏彥的作品相比,我覺得可以理解,因為海鱗子和京極堂有相類似的氛圍;不過我認為假如要用日本作家/作品來作比較,我認為本作更像大塚英志的風格。京極以妖怪作為素材,開展推理故事,但大塚卻是正統民俗學者(他是「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直系徒孫!),所以他擔當原作的漫畫作品,民俗學元素用得非常廣泛及深入,而我認為《不》有著類似的特質──或者這樣說吧,我覺得《不》在民俗學上有大塚作品的水平,而在推理趣味上又有著京極作品的精緻刁鑽,可說是集兩者的長處於一身。

談過本作的種種優點,我也得平衡一下,說說一些我覺得尚可改進的地方。

薛西斯的劇本我覺得無可挑剔了,鸚鵡洲的畫功亦是不輸日本一流漫畫家的水準,然而假如說劇本和畫功都屬於A級的話,分鏡我卻只能評個B+。故事在畫面上毫無疑問是清晰易讀的(這要歸功於漫畫家),但大概因為作者本職是小說家,而這次合作是二人頭一遭,將文字轉化成漫畫的方法未免過於保守。比如說,故事一開始以一對男女夜遊公園,在對白中交代破廟怪聲的傳聞,再丟出一具屍體作為引子,在小說的話可說是教科書等級的好例子;問題是,漫畫是以圖像讓讀者去接收訊息,以懸疑漫畫而言,破廟傳聞等等可以容後再補上,以鸚鵡洲出色的畫技,不用加任何對白光用畫面已能製造大量懸念,讓讀者沉浸於故事的氛圍。

這部分更要一提,我認為第一回第三頁的分鏡,沒有依循一般懸疑漫畫的做法十分可惜。漫畫的表現手段中,有將「翻頁」當成「製造意外性」的技巧,翻頁後的第一格是用來放爆點的,所以大部分在序章祭出屍體的推理漫畫,通常會在翻頁前一頁(左頁最後一格)製造懸念,翻頁後(右頁)來個全版或跨頁的屍體。《不》第一回第三頁讓男女先看到屍體、表現驚惶,讀者再在下方看到屍體全貌,這便像打了預防針,衝擊度會削弱很多。

談及分鏡及分頁,我覺得《不》其中一個有待改善的重點,在於文字資訊量。推理作品文字多自然無可避免,但如何利用沒有對白的空鏡將節奏放緩也十分重要。上面提過大塚英志,我覺得不妨拿他當原作、山崎峰水繪畫的《黑鷺屍體宅配便》第一回作比較:開頁富士山遠景、二三頁跨頁樹海吊屍、第四頁近鏡死者臉部、第五頁屍體自行活動,最後一格卻跳至主角的耳機,後面是標題頁和主角身處的環境,第九頁才開始有對白。小說(文字)和漫畫的表達手法有很大的差異,正如好的編劇不一定是個好導演(反之亦然),將文字轉化成圖像並不容易。

(這兒有《黑鷺屍體宅配便》第一回試讀,在「過期刊物」欄目下:Comic-Walker官網)(因有屍體和血腥內容,未成年讀者慎入)

不過,以上說的都只是一個漫畫迷的個人觀點,看法見仁見智,反倒《不》的第一回有一處我覺得是明顯失誤──連載版和單行本的分頁居然是不同的(因為我買的是電子書,不曉得跟實體是否不同,但看分頁應該和印刷版的一樣)。連載版一開始第一頁是放右頁,但單行本卻是左頁,往後左右頁兩者是不同的(單行本第二、三頁同版,連載版卻是第三、四頁同版),直至第32頁才在單行本加上一張繪有證物的黑頁,後面兩者才統一。我明白在電子平台連載的今天,頁面左右已不及昔日重要,可是這其實涉及到整體分鏡的設計──尤其單行本始終有出版的一天──左右頁是不應該隨便換位的。關於這點,可能是編輯和漫畫家之間溝通失誤,或是編輯在這方面的經驗略微不足,但至少我認為他們能從中學習,將來不會再犯這種錯誤。

內容方面,有一個瑕疵我覺得不提不可。阿泰/老洪的身分在本作極其重要,是案情以外最大的爆點,更是主題捨身羅漢的象徵,但這角色在設計上卻和另一配角阿彥太相似了。


(左一是阿泰,左三是阿彥……我應該沒弄錯吧?)
(出處:https://www.creative-comic.tw

如何增加角色辨識度是一門學問,小說用的是文字,所以角色命名要小心,我通常不會讓兩個沒關係的角色使用相同姓氏,以免讀者混淆;漫畫比小說優勝一點,可以利用髮型髮色、五官身材、衣著飾物等等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像本作主角海鱗子,黑色高領T恤、黑手套加淺色長風衣,辨識度很高,但除非仔細留意,阿泰和阿彥兩者連衣著也難以分辨。我不曉得這是否故意讓讀者搞混二人,但在推理上伏線已鋪得妥當,我看不到故意混淆有何益處。或者這是因為漫畫家和編輯不熟推理創作的竅門,沒留意這個瑕疵可能破壞敘詭的完美性?(我不知道有沒有讀者讀到最後才發現之前搞混了這兩個角色)

雖然我有以上意見,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作者們(和編輯)的進步。第五回的分鏡節奏比第一回拿捏得更好,番外篇〈北十字星〉在平衡畫面和對白上更是出色,擺脫上述的所有質疑了。我們讀這作品可能只花一個鐘頭,但作者和編輯們卻花上一整年去磨合,愈做愈好自然合理。

最後想談一下這作品的連載編輯部/企劃擔當單位CCC被裁撤的風波。我不打算深入發表意見,只想提一下,要提供這麼豐富的民俗學素材給編劇和漫畫家,一般商業出版社難以做到,大概只有出身於中研院的CCC編輯們才有這種特殊背景和文化眼界,而將在地民俗學融入流行文化在海外十分熱門,並且有製造巨大經濟效益的潛力(看看《達文西密碼》)。此外,編輯和作家們的經驗更為寶貴,如上所說,磨合過程中可能有諸多問題,但重點是這些問題克服後便化成經驗,「業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有「業內人士」的存在,而後者便是從這些跌跌碰碰的失敗中誕生。我對CCC裁撤沒特別贊成或反對,但我必須指出,CCC的經驗是無可替代的,而保存這些經驗的正是裡面的「業內人士」。將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崗位永遠是對社會有利的做法,廢除部門也好,改弦易轍也好,請重視這些編輯多年來學習所得的知識與磨練出來的能力──不能讓他們繼續從事他們擅長的工作,吃虧的不是他們,而是政府以及整個社會而已。

假如你一向有讀推理漫畫,《不可知論偵探》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傑作,若然身為推理小說迷的你從沒讀過漫畫,這部圖像小說更是十分適合你踏進這領域的入門書。強烈推薦。

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

失去的,不只語言——《失語》

劉綺華《失語》
HKTVmall
商務印書館

前陣子受香港國際文學節邀請,擔任講者談《網內人》(因為英文版剛出版),主辦單位建議找香港新銳作家劉綺華對談,因為她的小說《失語》關於一個老師自殺,正好跟拙作的女學生自殺有異曲同工之妙,談的是校園內的「小社會」階級剝削與欺凌,只是一本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一本放在老師之間。既然要對談,我自然得準備,好好拜讀《失語》這作品,結果不讀猶可,一讀不得了,它帶給我的震撼程度不下於任何一本我讀過的傑作。

雖然這部落格主要談的是推理,而本作該歸類於純文學,但它以主角之一的死亡作為核心,令全書帶著濃厚的黑色小說(Noir)的味道,我姑且也在這兒寫寫心得,向諸君介紹推薦一下(但這真的不是推理小說,不要有錯誤期望)。《失語》主要角色有二:伶和慧,二人皆是一家中學的中文老師,慧新入職,卻在一年後自殺了。教員室裡無人願意觸及慧的死亡,本來深得校長歡心、擅於巴結同事的伶,發現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生活逐漸失控……

《失語》並非懸疑小說,但有多少心理懸疑的特質,在描寫兩位主角的關係上,顯出伶居於「傀儡師」的位置,以小聰明游走在同僚和上司之間,利用慧去占便宜。故事分兩章,第一章以慧的死亡作結,由於讀者一開始便知道慧會自殺,所以我們會在本作前半尋問「她為什麼要死?」。我當然不會在這兒透露原因,倒是,我會說第一章的結尾令我十分意外,情節的走向叫我啞然。

第二章描寫的是慧死後留下來的「詛咒」。這不是什麼靈異小說的手法,但我想讀過本作的每一個讀者都會認同,故事的下半部就像恐怖小說,描寫主角有序的生活一步一步失控崩壞。有趣的是,雖然我說這部分不是靈異小說,結末中「求神問卜」卻成了重要的關鍵,明明是寫實小說,發展出這樣的結局,讓我覺得作者最後的留白十分高明,反映出主角的沉淪與無奈。

我在前文提過,《失語》該歸類於純文學,但這絕對不是「難啃」的那種純文學小說,無論在敘事節奏、情節內容以至遣辭用句都傾向大眾小說,單看故事的話,甚至可以當成流行小說。我之所以大力推薦本作,正正因為它易入口之餘還有著深刻的社會意識,結構上更有強烈文學小說的特質,絕對是雅俗共賞,文學宅可以拿來研究內容技法,一般讀者亦可以當成發生在我們社會上的小故事來閱讀,能做到「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殊不簡單。

故事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著實不少,從校園辦公室政治到老師的責任與困難,從制度下教育局對中文老師的語言要求(苛求?)到經營學校收生謀利的矛盾,從香港人受兩文三語的逼迫到失去語言與身分危機等等,都有切實的描寫和討論。另外談及職業(尤其是女性)與香港傳統保守價值的關係如何弔詭,追求奢華與地位成為香港人的人生目標如何荒謬,通通一針見血。而作者劉綺華最厲害的是,故事裡沒有什麼華麗的修辭,沒有故意玩弄文字,卻在情節上處處看到比喻或其他文學手法,例如兩個主角(以至兩章)的鏡像對照,例如伶母愛看的生物紀錄片與她的經歷,例如伶在旺角街頭聽著三種語言的歌曲的情景,每一點都值得評論人大書特書,拿放大鏡一一研究。

如果說文學是一種以虛構文本來記錄社會真實狀態的工具,《失語》絕對記錄了二〇一〇年代末期的現實香港。話說回來,假如有讀者有興趣找本作來一讀,我建議跳過兩篇代序,直接讀故事——我不是說兩篇序文寫得差,恰恰相反,兩篇都寫得極好,只是那兩篇都有解構小說的功用,適合讀完故事後回頭再讀,看看名家如何分析內容。畢竟祭出尼采、沙特、德里達或後現代小說這些名字名詞,恐怕一般「看熱鬧」的讀者會被嚇跑,以為自己「不是內行」不懂欣賞本作了。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華文推理發展的冷硬路標:《聽著雨聲告別》


不藍燈《聽著雨聲告別》

第一次跟不藍燈見面,應該是二○一一年我赴台出席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頒獎禮之後的那幾天吧。我倒忘了中間如何聯繫上的(好像是透過友人卡蘿?),總之我跟他雖然沒碰過頭卻讀過彼此的作品,加上同是推理迷兼創作者,聚餐時便聊個不亦樂乎,去年再見面也談得很投契。臭屁的說句,大概是「識英雄重英雄」吧(或者只是單純臭味相投而已,呵)。

當年我讀完不藍燈入圍第一屆島田獎的《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便察覺這可能是華文推理創作「向前走」的證明。一如日本戰後,處於萌芽階段的華文推理集中在本格派作品,無論讀者或作者,都傾向閱讀和撰寫解謎為主的推理故事。然而當這種類型文學繼續發展,便會出現其他子類型,諸如強調寫實的刑警推理小說,或借社會事件塑造硬漢偵探的冷硬派推理等等。成熟的推理文學界,應該能容納不同範疇的推理,而《快》正好是一部異於本格推理的優秀推理作品的示範。《快》的謎團不算複雜,但故事結構很完整,作者對角色的心理描寫、行為動機等等都深具洞察力,顯示出作者在寫實類推理創作的長處。

當時,有人說《快》是冷硬派,但我卻不大認同,因為我對冷硬派的特性有多少偏見,認為若然缺乏某些特質,一部作品充其量只能稱為「社會派」而不是「冷硬派」。然而,當我讀畢《快》的續篇《聽著雨聲告別》後,我便不能不同意,這是一部冷硬派系列,而且隨著故事發展,冷硬味道愈見成熟,彷彿叫讀者們看著一位冷硬派偵探誕生、成長的經過。

《快遞幸福不是我的工作》描寫從事「情歌快遞」工作的主角阿駒,在某次工作中發現女屍,為了自證清白,不得不親自調查。這作品的定位有點模糊,介乎本格與社會派推理之間,也許作者本來想寫得比較寫實,卻因為參加以本格為規定的島田獎而作出調整,強調了事件和謎團。續篇《聽著雨聲告別》同樣以阿駒為主角,而這次他要為摯友洗脫嫌疑--某天深夜,阿駒大學時代的好友Brandon突然到訪,翌日阿駒起床卻發現對方已離開,而之後更得悉Brandon女友在同一夜被殺,下落不明的Brandon是頭號嫌犯。因為堅信好友不是凶手,阿駒再次進行他毫不擅長的調查,但他不知道這回他面對的危險,比上次更嚴重……

一如前作,作者對角色描寫得相當細膩,沉鬱的味道從字裡行間滲透出來。我上面說過,前作《快》我認為不是冷硬,但本作我卻毫無疑問會當成冷硬派來讀。詳情我後面再說,但我想說的是,我認為冷硬派推理的重點是「主角」,而《聽》的故事完全圍繞著阿駒這位「業餘偵探」發展,描述主角想法、個性的篇幅相當多,彷彿作者真正目的是寫主角,案件不過是用作帶出人物的引子。

雖然是冷硬派作品,從推理佈局而言,本作也毫不馬虎。沒錯詭計的「濃度」不算很重,敏銳的讀者可能會看穿謎底,但本作的優點,或者該說是作者的強項,在於對人物的透徹掌握。作者在所有線索都處理得極之細緻,乍看是用來推展劇情的段落,最後謎底揭盅的一刻,讀者才會發現那些都是伏筆。讀者可能對謎底覺得不意外,但很可能驚嘆於作者在包裝案件每一步的完整性,角色的每句話、書信中的每一個詞語、每通電話的時間長短,背後都有充足並且符合現實的理由。作者不單考慮了要寫出來的事件細節,連沒有寫出來的部分也有考慮,所以角色都顯得相當真實,為這個冷硬派故事增添了更濃厚的都市色彩。

以下有劇透,未讀勿入。


我對冷硬的要求,其實是有偏見的(笑)。我一直覺得,冷硬派小說該有以下的特色:
.主角作為主軸
.主角非常固執,調查遇上阻力只會令他更義無反顧地投入
.主角愛喝酒
.主角要有多少不修邊幅、潦倒或抑鬱的味道
.主角要跟黑道或犯罪組織槓上
.主角涉入事件後,會受傷甚至遇上生命危險
.通常有命運悲哀慘死的死者

我想這時不少人會吐槽,這樣的要求未免太「模板化」吧。我就說是偏見啊。不過有趣的是,《聽》居然一一符合,我讀文案時完全沒想到故事竟然跟黑道相關,阿駒更有被黑道擄走、跟黑道大哥攤牌等「冷硬王道」情節。小說以「理想與現實」的分歧作為包裝,我初時還以為是跑類似成長小說的路線,但讀完整部作品,卻發覺充滿台灣社會的寫實感,揚溢著一股孤寂落寞的都會味道。

「理想與現實」沒錯是故事的主軸,但與其說這是作者想探討的命題,倒不如說作者想利用這種矛盾來突顯阿駒和Brandon兩個角色的個性對立。尤其故事結局中,傷心的Brandon捨棄一切,以另一身分在彼岸過另一種隨波逐流的人生,角色的處世態度更見分歧,令這個悲劇的無奈感更強。這部作品顯出人類的渺小,在大都會中,每一個人都不重要,可能隨時因為一些惡意、一些錯誤、一些人性的弱點而改變一個人的下半生,而更糟糕的是真相也一樣不重要,現代人只接受對他們有利的「真相」。相比起告別理想什麼的,這些命題更激起我這個讀者內心的漣漪--而這些正是冷硬推理最能打動讀者的主題啊。

讀過不藍燈兩部作品,我對他處理細節的功力感到極之讚嘆。他就像深入每個角色的內心,代入對方思考他們的動機和行動,所以角色都活靈活現。對解謎推理而言,本作有不少篇幅其實對劇情推展用途不大,但作為寫實的冷硬派,那些關係不大的描寫卻令角色更見立體,不同於暴風雨山莊中嫌犯一是真凶一是紅鯡魚的「技術性」用途。《快》和《聽》合起來,有種冷硬私探初出茅廬的感覺,有些片段彷彿是為未來鋪路:Monkey會成為阿駒的好助手,老唐會成為協助阿駒釐清案情兼吐心聲的知心友,費警官會成為阿駒在警方的內線,文哥和阿虎或許會在將來阿駒遇上危難時成為他不按牌理出牌的王牌。阿駒大概會一如以往般不見得很聰明,遇上黑道一樣任人魚肉,但他對尋找真相的固執大概也會不變。這令我極之期待這系列往後的故事,希望讀到阿駒再次執迷地調查事件。

冷硬派不是人人也喜愛的類型,所以我不敢說各位讀完一定會讚賞;不過若然你是位有一定年紀的大叔讀者(笑),或是喜歡讀寫實風格的都會探案,認為有背負的偵探主角比臭屁的天才神探吸引的話,我會大力推薦本作。說不定這是將來華文推理的冷硬系列代表作喔。

2014年7月20日星期日

那些年,我們一起傷過的女孩-《親愛的你》


李柏青《親愛的你》

跟李柏青相識,是因為我跟他同屬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好幾年前已有通信,我到台灣時有跟他碰面,他來香港我也有帶他去吃茶餐廳。我的書架上老早有他的兩本著作,其中一本更是我多年閱讀經驗中最喜歡的作品之一,有趣的是這兩本都不是推理小說,一本是重新塑造三國末年面貌的歷史小說《滅蜀記》,另一本是分析角度獨到精采的史普作品《橫走波瀾:劉備傳》。記得去年年末我跟他在翠華品嚐瑞士雞翼,聽他敘述飛機延誤是因為某大陸團領隊大鬧機艙驚動機場警察後,他告訴我好消息:「我來年年中有書出了。」如果不計短篇,這是我第一次讀柏青的長篇推理作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親愛的你》是他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

先說一下劇情。時代是一九九九年,某天晚上大學生主角梁道恩錯過了一通來電,而他不久後發現,致電的主人周孟瑾墮樓身亡,在家中留下遺書。梁道恩曾經單戀周孟瑾,及後跟周孟瑾的同居姊妹小樂成為戀人,周孟瑾的死令他苦惱,決心找出她自殺的理由。他唯一的線索,是死者在遺書上留下的那個沒透露名字、只以「親愛的你」作稱謂的男性……

讀畢本作,有點令我意外的是,《親愛的你》居然不像推理小說。別誤會我是批評本作的推理性不足,事實恰恰相反,這作品的邏輯推理部分相當嚴謹,埋伏線和收伏線極具條理,甚至有些情節我覺得作者太為讀者設想了,比本格推理還要重視公平性。我說的「不像推理小說」,是因為故事跑的是心理懸疑路線,令我想起不少歐美劇情片。華文推理作家的首部推理長篇,通常都會偏重詭計,強調鬥智的部分,可是《親》卻是以寫實來包裝犯罪,強調的不是狡猾的犯人、破天荒的詭計,而是角色的想法、彼此的關係,以及隱藏在人性中的險惡。

故事前半的節奏有點慢,也比較瑣碎,感覺上就是一般的劇情小說,描寫主角調查女死者生前點滴,以及她的死亡所帶來的漣漪。這部分雖然偶有刺激的橋段,但因為充滿倒敘、插敘與主角思考案情的獨白,所以坦白說未必很吸引。然而,當故事來到中段時突然來一記猛擊,劇情急轉直下,我便手不釋卷地一口氣衝到結尾,幾乎回不過氣。這時我才發覺,原來本作就像雲霄飛車,前半是用來爬升的軌道,當到達中間的高度頂點時,之前鋪排看似零碎的片斷一次過融合,化成車子的動能,叫讀者體驗高速的情節起伏,欲罷不能。

雖然故事有Whodunit的謎題,但這不是一部以Whodunit為中心的推理作品,作者想讀者關注的,是Whydunit。為什麼周孟瑾會死?她為什麼要在死前致電主角?她的結局,是因為她的人生中被鋪下了什麼伏筆?其他人在她的生命裡演著什麼角色?以華文黑色心理懸疑小說來說,我認為《親》甚具代表性,也值得不少推理創作者借鏡,研究「物理性機關殺人」、「智慧犯與名偵探交鋒」、「不可能犯罪」等等之外的寫作方向。

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本作毫無疑問我是極之推崇的,可是,若以個人閱讀口味來說,我便有點保留,好看是好看,卻很難說出「喜歡」這作品。說明原因前,我要先談一個早前從朋友口中學到的日語詞彙:イヤミス。

イヤミス是「嫌な気分になるミステリー」的簡稱,即是讀完後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後味不佳的推理小說。過去推理小說都傾向於揭破犯人陰謀、解開謎底,讓讀者撥開雲霧見青天而感到暢快,後來有些作者會在故事中注入惡意,讀者知道結末的真相後,反而會更覺鬱卒,這便是被稱為「嫌惡系」的イヤミス。

我提起這個詞語,大概會令人認為我是因為討厭這種「嫌惡系」故事,所以說對《親》有所保留吧。不,我對イヤミス完全無感的,甚至有時覺得愈イヤ愈好玩。事實上,《親》未必稱得上イヤミス,至少我沒看到作者為了虐待讀者加入滿滿的惡意。

但是,或許就是這一點,所以令我無法喜歡和認同故事的角色們。作者沒有刻意加入惡意,掩卷之際餘味亦不算不佳,即使充滿無奈的氣氛但絕對是一個合乎故事風格的結局,但就是這種有點像イヤミス卻又不夠イヤ,令我感到莫名的焦躁。如果是徹底的イヤミス,我可以抱著惡毒的心情來閱讀,享受一下Guilty Pleasure,但本作不是那回事。一切都很真實,真實到令人難以接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本作可說是極其成功的作品吧,因為它的感染力之高,令我無法忘懷,彷彿梁道恩、周孟瑾等等都是有血有肉的角色,恍如作者透過故事敘述自身經歷。(作者已在多個途徑強調,故事純屬虛構,劇中人物的行為經歷與他無關)(笑)

以下我打算詳細聊一下內容,未讀勿入。


既然談到イヤミス,就先繼續這話題。我剛才說故事太真實令人接受不來,矛頭最主要指向主角梁道恩。

一般虛構推理作品的主角往往有兩個典型,一是正派的偵探角色,一是反派犯人。結合兩者也不是新鮮事,我們遠一點可以數亦正亦邪的怪盜亞森羅蘋,近一點的,大概可以舉出集殺人者與制裁者於一身的Dexter(我只看過簡介,希望沒弄錯)。然而,若然要讓主角結合兩者的特性,創作者往往會強調其中一面,即是「主角是個惡魔,不過偶然會做好事,走黑色諷刺路線」,或是「主角其實是好人,不過他用邪惡的手段對付壞人」之類。

可是梁道恩兩者都不是。故事中盤高潮,便是主角被當作殺人凶手,遭警方問訊,而他有口難言是因為事發前他跟死者迷姦了另一位女角。第一人稱的主角於是努力思考借口,令自己的醜事不會暴露之餘也能令自己脫罪(殺人罪)。當他被自己的謊言自縛,令自己沒做過的殺人罪更顯得真實時,劇情再次猛衝,真凶出現留下自白書,主角滿以為避過一劫,卻赫然發現迷姦事件已曝光,頓時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時我的感覺好複雜。

因為梁道恩是第一人稱主角,而且更是一開始便決心找出真相的人物,讀者就算不代入角色身分,也會站在他的位置來經歷故事吧。他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個正派主角。可是他先是抵不過自身的性慾,侵犯了最愛的周孟瑾,再來是食髓知味的上了另一位女同學,我對他的觀感便開始動搖。接著他為了脫罪,努力思考擺佈警察的方法,亮出卑鄙小人的嘴臉,更叫我迷失了--梁道恩的定位其實是反派角色?

主角之後自食其果,眾叛親離,只能遠走美國投靠親戚。多年後重遇故人,言談間向讀者解釋了當年的一切謎底。故事層面的鋪排是一流的,但角色的定位再次令我迷惘了。他又變回正派的解謎角色?

這一點,便是最令我有所保留的地方,因為主角梁道恩的定位,實在太真實了。現實裡,這不是很正常嗎?聽從損友唆使侵犯女生的「禽獸」,在另一個場合可能是為了死去好友挖掘真相的「好人」,面對法律制裁時只想用盡卑鄙手段脫罪,深深覺得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闖下彌天大禍,而隨著時間一切事情慢慢變淡,於是在地球的另一端拓展另一段人生。老天,這簡直真實到一個嚇人的程度,就像造物主拿著叫作現實的泥巴直丟到你的臉上,告訴你世事就是如此,你不高興也得接受。

所以我說,故事和角色都是一流的,但奈何我就是無法「喜歡」。因為這種殘酷不是故事文本上帶給讀者的,而是故事背後所透露的「現實的殘酷」。而且在這種殘酷的比對下,周孟瑾的不幸更散發出強烈的悲劇性,主角和小樂都可以做過壞事而得到美滿人生(主角的兩次迷姦事件,就算周孟瑾已原諒他,我也看不到他對另一位女同學有做過什麼來贖罪;小樂則為了得到最愛的男人,設計加害男人的妻子),周孟瑾之死便無關因果循環,彷彿她就是純粹被命運拿著骰子玩弄,只是她碰巧被擲出「不幸」的一面--這的確就是現實的人生寫照啊。

搞不好,這才是イヤミス的極致。(苦笑)

談談推理的部分吧。也許不算是「無懈可擊」,但故事的謎團真的非常不錯。意外性、戲劇性、伏筆的安排、角色的心理活動,環環相扣,無論是犯人的邏輯,還是主角發現真相的邏輯,都堅固穩妥,條理分明,喜歡挑問題的讀者也許要失望了。(笑)

不過有一點我想吐槽的,就是作者實在太公平了。我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跟我一樣,在閱讀期間早早發現疑點。我讀到描述周媽媽自殺的一段,便發覺遺書有問題(好吧,因為知道這是推理小說,推理小說中的遺書有問題是行規,自然會多瞄兩眼),指的不是「風景」的地點相異,而是「時間」,周孟瑾墜樓是午夜,周媽媽自殺是黃昏,這很明顯有「貓膩」;而醫師說出懷孕一百多天,跟文件上的十一週不符,謎底一大部分便浮現了。要留意的是,作者還超級公平地在描寫文件上的「十一週」時明確指出有塗改過的痕跡。我一直覺得本格推理好麻煩,埋梗太淺,讀者想到便說意外性不足,埋得太深,又會罵作者自圓其說。所以當我寫非本格時,我都不理會公平性,沒想到柏青在這本不以本格為主軸的作品中,居然依然重視所有細節的公平程度,沒放過任何一點。

最後想說一下,我覺得這作品滿適合拿來改編拍電影的。因為故事本身的推理包裝不明顯,容易當成劇情片行銷,謎團的部分不複雜但具意外性,而最重要的,是有不少可以招客和當噱頭的床戲(爆)。話說回來,書名叫「親愛的你」是很貼切的,但我不時猜想,假如書名聳動一點,諸如「クリトリスにバターを」,或者會更具話題性,有機會被報章報道。(爆)

呼,久久不寫心得文,一寫便寫了三千多字。總而言之,或許你無法喜歡這部作品,但《親愛的你》確是一部相當精采的推理小說,如果你對心理懸疑小說情有獨鍾的話,就更不要錯過。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犯罪與遊戲的共通點-《逆向誘拐》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並列)
文善《逆向誘拐》


跟文善認識已有數年,論寫作資歷她比我長,當我還是一名普通的推理讀者時,她已跟寵物先生角逐同一屆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當時仍稱為人狼城推理文學獎)。雖然她身處加拿大,我在香港,但我們有用email通信,討論推理創作,無論是聊自己的作品、對方的作品、或是他人的作品,我們都會分享看法。有時我們也會聊一下自己的寫作計畫,談一下業界之類。某次通信,文善告訴我她要寫一個「綁架文件」的故事--那便是第三屆島田獎首獎之一的《逆向誘拐》。雖然我們會討論寫作的方法論,但沒有推理作家會直接說出謎團設計的,所以當我讀到這部作品的謎底時,可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逆向誘拐》的故事發生在北美T市,跨國投資銀行A&B正為一間巨型企業進行融資計畫,負責的高級副總裁收到離奇的勒索信,犯人宣稱「綁架」了計畫的重要資料。IT部門的植嶝仁意外捲入事件,被迫與負責的小組共同進退,為了擺脫嫌疑,他決定暗中調查,找出犯人--然而,犯人的指令愈來愈離奇,一切就像是場遊戲……

我在之前的《見鬼的愛情》心得文中說過,《見》的開頭很精采,可惜末段走味,令作品的觀感大打折扣;《逆向誘拐》則恰好相反,前半看似很普通,所謂「綁架文件」也像是巧立名目的普通勒贖,犯人的要求恍如小孩子的遊戲,雖然節奏明快,但沒有什麼強烈的高低起伏。或者就是因為這些鋪陳夠低調,所以結局真相一爆出,那種落差顯出相當大的趣味,而且更令人發覺,前段其實伏筆處處,每一個看似平庸的細節都有其用途,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故事牽涉到不少金融元素,有部分純粹杜撰(例如「科研證券」),但跟一般天馬行空的創作不同,這些想法其實都有其藍本,目前該財金產品或者不存在,不代表將來不存在,甚至可以反過來說,在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由於作者本身對金融財務有相當深的認識,所以她運用這些元素時顯得游刃有餘,說明深入淺出,更能掌握這一般人對相關題材的盲點,揉合推理詭計,寫成有趣的作品。本作得獎,其實給我們創作者一個啟示,書寫熟悉的事物往往能提高作品的水準,達事半功倍之效。

我認為本作還有一點很值得提出。本作是一部中文小說,但它的定位,卻是「國際化」的--故事背景在北美,角色有亞洲人也有歐美人士,牽涉到三大洲的商業社會,甚至全球經濟。案件雖然只是發生在一個城市,卻匯聚了全球各地的元素,而更重要的,是故事真的表現出這種國際化的味道。過往我在擔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評審時,讀過不少描寫外國背景、以外國人當主角,或是將華人主角放在外國的故事,但感覺不突兀的只占少數。說華人主角在外國生活,並不是一句「那個人去了某國」那麼簡單,作者其實要考慮當地的文化、社會、那個角色身在異鄉的理由、生活細節等等。當然,本作作者的特殊身分(生於香港、居於加拿大)令她能夠將這些細節寫得具說服力,但同時亦要歸功於作者平日的觀察。

再來是較深入的內容討論,未讀勿入。


我不諱言,本屆三部入圍作品中,我最喜歡《逆向誘拐》。這不是因為我跟作者相識,而是本作在好幾處令我驚喜,而且相當合我的閱讀口味。

本作最大的詭計在於「背後進行中的綁架」,犯人以一樁犯罪去掩飾另一樁犯罪,讀者表面看到的案件,其實是另一宗案件的波紋,甚至是構成過程。推理小說之中,有「倒敘推理」這一種模式,一般推理是以事件已經發生,角色們從犯人留下的線索去找出真相,倒敘推理則相反,一開始便以犯人為主角,描寫他犯罪的過程,在故事最後才揭發出他犯罪的漏洞,導致犯罪失敗,或是以敘述性詭計為主軸,讓讀者發現犯罪中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本作的特色,便是本質是倒敘推理,卻讓讀者誤讀成「正向」發展的推理故事。讀者會猜誰是「綁架文件」的犯人,以及他用什麼手段拿取贖款,但事實上,讀者閱讀的是另一宗案子的犯案過程,一切細節(例如犯人如何「擄走」肉票、如何設計收贖款)就在讀者眼底下發生。這種手法帶來強烈的驚奇感,作者雖然沒用上文字上的敘述性詭計,但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大盲點。

在這一表一裡的兩起案子中,角色的身分更充滿趣味。主角植嶝仁一開始是「嫌犯」,其後變成「偵探」,這是不少作品會用的手段,主角為了證明清白,所以負起緝凶的責任。然而,故事最後才揭開真相--阿植的身分,其實是「死者」。我說「死者」,當然是以一般涉及殺人犯罪的推理來比喻,在殺人故事中,「凶手/偵探/嫌犯/死者」形成一個牢固的四角關係,在綁架故事裡,便是類同的「犯人/偵探/嫌疑者/肉票」關係。除非故事使用敘述性詭計或跑科奇幻路線,否則推理故事中是沒可能讓死者和偵探由一人分飾(自己找自己被殺的原因?),但在本故事裡便用上這技巧,使用綁架這種犯罪形式,讓「查案的偵探」和「事件的受害人」合二為一。

提到身分,我對本作的犯人身分更有很不俗的評價。我一向不喜歡Whodunit謎團,原因是不同於Whydunit和Howdunit,後兩者是沒有範圍限制的,但前者其實是「從一個『集』(Set)挑出某個元素」(在出場角色中找犯人),即使作者可以用不同手段去玩這個集,例如定義「子集」(刪除不可能是犯人的角色,將嫌疑鎖定在某幾人身上)、「空集」(犯人不存在,事件是自殺或意外)、「冪集」(犯人不只一人,是一組人甚至全部人),真凶也必須是這個「集」的元素之一,若然犯人居於這個基本的「集」之外,便違反了Whodunit的基本條件(即是說,讀者不會接受一個「猜凶手」的故事,結局指出犯人是故事中一直沒提及的新角色)。因為讀者預期犯人是從這個「集」挑出來,有「預期」便變相削弱了「意外性」,亦因此出現「作者說最沒嫌疑的人便是犯人」這種跳出文本邏輯的想法。有作者會使用「雙重虛張聲勢」(Double Bluff),即是指某角色最可疑,讓讀者產生「作者說那人最可疑所以他不會是犯人」的心理,再反向利用。這手法最大的壞處,在於令讀者感到不快,有種「作者根本沒在文本裡堂堂正正挑戰我」的感覺(但事實上,用上「作者說最沒嫌疑的人便是犯人」心理猜凶手的讀者本身也跳出了文本),所以這手段也不常用。我不敢說本作作者有沒有考慮到Double Bluff的問題,但本作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使用了Double Bluff但又沒削弱讀者的滿足感。主角一直懷疑石小儒是犯人,結論她真的是犯人--如果止於此處,讀者可能會不滿,但由於犯人牽涉的「案件」的不同,令這部分產生變化。單以「石小儒是綁架文件的犯人」作Whodunit的答案,讀者未必滿足,然而加上「石小儒是另一宗一直發生在你們(讀者)眼前的綁架案的犯人」,這個盲點便大大加強了Whodunit的趣味性。

交付贖金的點子(龐氏騙局)相當精緻,使用金融手段和故事本身的調子極之契合,而結局主角跟犯人對質的部分,更令我喜出望外。我聽聞有些讀者對犯人動機不大滿意,覺得不合理,單純因為「這樣做看來很有趣」所以進行犯罪,又故作清高拒絕了主角父親的賞識,但實際上已賺到一大筆贖金云云。這部分,反而是我最擊節大讚的。

首先,犯人動機看似很混帳,竟然因為「好玩」而犯罪,還是這種大規模的犯罪,但這個動機其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著眼。故事一直強調二十一世紀網路繁盛的今天,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已經擺脫了舊世代的固有觀念,即是那種典型的付出一分勞力換取一分收穫的想法。我不是說現代人都是混蛋,人人也想「以半分勞力換取十分收穫」,更不是說我們變成聖人,願意不求所得不斷付出。我要說的,是我們現在活在一個不再單純以物質衡量付出的時代,因為物質富庶、資訊流通,現代人不再像上世紀只注重賺取基本生活(衣食住行),而會講究基本生活以外的需求。有人要求心靈的滿足,有人渴求奢侈品,有人希望無償地貢獻社會,有人妄想以小博大不勞而獲。將這多元觀念放進推理故事裡,「因為貪財而綁架」、「因為家人被害所以要復仇」等動機雖然合理,但已非唯一合理的理由。「因為我有能力做,所以我便去做」這種反抗心,在今天已很普遍,本作犯人的動機,其實一直跟故事內容相通(在CHOK中的人就是以相同心態生活),換言之,這個動機一直是作者想強調的要點。

其次值得留意的,是石小儒內心的獨白--她只是用一個騙局從另一個騙局中賺好處。作者透過這句話,打了本作所有角色一記耳光,甚至連讀者也變相被呼巴掌了。作者直指科研證券是一個「騙局」,讀者細心閱讀,便會察覺,作中所說的經濟活動、收購融資,根本全是騙局,只是「合法騙局」。大企業將債權包裝,巧立名目變賣,一間間金融機構便從中取利,每人拿一點不勞而獲的好處,把風險交給下一位不幸接手的人承擔。投資的原意,是讓有才能但缺資金的人得到本金,利用他的才能衍生財富,將得益回報昔日願意相信他的投資者,可是今天的市場,只是一個大型賭局,財富不是「衍生」出來,而是從他人的口袋直接挖走。現代人買賣股票,只在乎能否低買高賣,賣掉後股價有沒有掉,下跌便高呼幸運,繼續升便嘆句自己沒眼光,但實際上,別忘記你賣掉的股票,是有人買下的。你高呼幸運時,其實有相對的人慨嘆不幸。這種歪曲投資原意、已成「常理」的想法植根在我們心裡,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石小儒做的,和阿植父親做的,以及一眾角色、A&B和昆恩特斯做的,到底有何分別?我不會說石小儒是出於正義所以要教訓阿植父親這個「全球騙局背後的犯人」,但我認為讀者單純以為石小儒是個「聰明的壞蛋」,便無法了解這個結局真正的意義。

跳出故事內容,「這樣做看來很有趣」也是一個很別緻的理由。本格推理本身便是追求純粹邏輯的推理類型,作者設計謎團,本身就往往出於「這樣做看來很有趣」的動機。為什麼要設計一個古怪複雜的案發現場?為什麼要製造謎團讓讀者挑戰?為什麼要在文字上誤導讀者?便是因為作者有「我有能力做所以我去做」的意思。本格推理強調「遊戲性」,將本來黑暗、扭曲人性的犯罪事件,化成驚險刺激的故事,這便是本格推理的特色之一。在這一點之上,本作犯人的定位,正正呼應著本作的文類。

如果要論缺點的話,故事前段中段有些角色行為略顯奇怪,像阿植將手機重設的做法,有點難理解,但那些細節都無礙故事結局的趣味,正如我在另一篇的心得文提過,為了製造意外性和趣味,一些伏線牽強一點也無礙,因為推理小說的謎底大於一切。作者的文筆可能有一點沙石,不過我也不介意(我早前無意間打開兩年前的拙作,也看到一堆莫名其妙的詞彙,真糟糕)(笑)。事實上,三屆島田獎九本決選入圍作之中,本作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沒有屍體的作品,推理小說的屍體就像是拉麵湯頭裡的豬骨和魚,是帶來風味的好材料,而本作作者刻意放棄不用,就像使用素湯頭拉麵來跟一眾豬骨濃湯拉麵和用雞肉熬湯的本州醬油拉麵比拼,可說是藝高人膽大啊。

文善的作品,我過去一直有看,她的新作總會令我覺得「啊,她又進化了」。在本屆頒獎禮上,我記得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平雲先生致辭時說過,好的推理小說本身也該是好的小說,我想,文善的作品就有這特質。期待本屆三位入圍者和得獎者的新作,令更多讀者發覺華文推理也有不輸翻譯作品的水準。

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日常的脫軌-《我是漫畫大王》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品(並列)
胡杰《我是漫畫大王》


話說當我在七月知道第三屆島田獎初選入圍名單時,擺了個大烏龍。名單中,除了認識的友人名字以及一些見慣的作家名字外,更發現一個眼熟的作品名--《我是漫畫大王》。這篇名之所以眼熟,是因為同名的短篇作品曾投到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在最後一輪評選中只差一點未能入圍,我甚至在本部落格寫過心得文,提出個人意見。因為這作品名很特別,翻查一下,連作者名字都相同,我就想應該是同一位作者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版本吧。台推獎的截稿日期在十二月最後一天,二月初公布入圍名單,而島田獎在二月下旬截止收稿,那時我便想,搞不好作者寫好了長篇,因故刪減成短篇試投台推,未能入圍於是把心一橫將長篇投到島田獎;或者作者早有兩手準備,同時寫好短篇版和長篇版,短篇未能入圍,才再用長篇參加比賽。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叫我相當不好意思,一想到自己在部落格中大言不慚,分析該短篇內容,其實人家根本有另一個版本,更過關斬將,直殺入高手雲集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最後階段,真令我汗顏。我心想一定要為自己的冒昧好好跟作者胡杰道個歉,兼且反省一下自己對這篇作品的想法有否不足,太過想當然耳。

所以,當胡杰在得獎致辭中提到小弟,各位可以想像到我有多大訝異。聽到他向我致謝,我簡直有種比讀推理小說讀到謎底一瞬間更錯愕的感覺--這時候我才驚覺自己一直記錯了一點,台推截稿沒錯是十二月,島田獎是二月,但《我是漫畫大王》投的是第十屆徵文獎,截稿日是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在部落格貼心得文是二○一二年七月十四日,第三屆島田獎截稿日是二○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本作的短篇版和長篇版投稿日不是相差兩個月,而是一年零兩個月!想不到我在腦裡上演了一道敘述性詭計啊。(爆)

在頒獎禮認識胡杰後,晚宴時我碰巧坐在他旁邊,翌日聚餐也是,所以有不少機會閒聊。他謝謝我在部落格撰寫心得,表示幫助他決定修改方向,而其實我自問只是出了很小的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此看看,那不過是一篇很短的心得)。我的意見只像是一位讀者的想法,不過碰巧這位讀者同時是一位創作者而已,所以或者這能激起作者的某些想法。我想,這種交流正是我過去貼心得文的期望,因為不同創作者各有盲點,想法互相碰撞才會產生新想法。事實上,我每寫一篇心得,都會從中發掘出一些想法,反思自己的創作方向,所以別以為我只是不斷付出,實際上對我來說那是一場場腦力鍛鍊。

談回本作吧。由於我讀過短篇版,在閱讀長篇前已知道謎底,所以這次的心得或許不夠客觀。不過我想這不打緊吧,反正我寫的都是個人心得,不求各位看倌認同,而且,看法不同或者更好,這樣子身為創作者的我們更能獲得「腦力鍛鍊」的機會。

《我是漫畫大王》採用有點特別的章節編排方法,一開始送給讀者的是「第十二章」--方太太從娘家回來,赫然發現丈夫遭刺殺,兒子被鎖在住所房間內,警方介入後,孩子說出唯一訪客的名字。接下來,故事回到第一章,敘述方氏父子的日常,以及「漫畫」跟他們一家的關係……

如果單從詭計著眼,我想本作會是那種得到兩極評價的作品。沒看穿的讀者會大呼驚奇,看穿的讀者會覺得不過爾爾--對讀慣推理、熟知詭計手法的推理迷來說,搞不好後者比前者還要多一些。不過,個人覺得,本作在詭計以外、或是在包裝詭計上有頗多值得談論的要素,如果跟本作前身的短篇作比較,更有相當多可以研究的部分。因為那些都要談到故事內容,所以暫時擱下,先說一下無雷心得。

個人認為,本作的最大趣味在於「日常」和「反常」。故事以一具屍體作引子,是「不尋常的日常」,但作者筆鋒一轉,隨即轉為「日常中的日常」,描寫小孩阿健跟漫畫「邂逅」和「沉迷」的經過,以及初為人父的方志宏工作上如何不順遂、將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屍體的「不尋常」和生活的「日常」已有落差,但在推理小說中這種距離頗常見,讀者未必會在意,然而當故事進入末段,讀者卻會看到一連串「反常」的內容--無論在角色的行為、心理、事件的本質、甚至詭計本身都是完全脫序、我們平日不應該會看到的「反常」。

可能有讀者會接受不了真相中某些角色的做法,認為太失實了,甚至會對角色(和作者?)反感,但我認為,這些正正是本作的特色。故事前段和中段有很多日常描寫,也側寫了不少社會狀況、諷刺了很多現實中的不公義,讀者可能會把本作看成社會派小說或寫實小說,但別忘記,本作參賽的是以本格推理為題的島田獎,作者追求的並非要揭露什麼黑幕(至少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字裡行間導入詭計和謎團。以社會派的角度來看,本作結局無疑跟現實有相當大的距離,但「像社會派」或「像寫實小說」,並不代表本作走的是相同路線,讀者以寫實程度來判斷作品水平,我認為並不合適。

而我對本作詭計優缺點的看法,由於涉及內容,所以按慣例隱藏起來,未讀勿入。


單著眼於詭計的複雜度,我認為本作是三部入圍作品中最低的。別誤會我在批評,須知道「複雜度」不等於「精采度」,這往往是不少人的誤解,以為推理故事愈複雜愈好,事實上不少經典作品的詭計極之單純,而且往往就是因為單純,更讓讀者在讀到真相時為自己的大意而感到震驚。本作的核心詭計就是一種單純的設計,簡單利用一個人的童年和成年,製造文字落差,令讀者誤認父子的身分。那麼,這設計成功嗎?我覺得一半一半。

成功的一半是,在作者編排的段落、誤導用的文字、角色間的盲點都相當完整。唯一有點勉強的是讀者無法知道為什麼方志宏小名叫阿健,這部分如果能加入簡單的原因,角色的完整性會更高(至於他為什麼要兒子名字中有「健」字,則是因果顛倒的伏線,我頗喜歡這點)。作者為了要令人誤會方志宏是阿健的父親,在角色身上採雙關語、避開某些描寫自然是基本功,但演繹這個詭計最困難之處,其實不是「身分」的敘述性詭計,而是「時代」的敘述性詭計。阿健的童年是在一九七○年代,但方志宏其實是活在九○至○○年代,可是因為詭計關係,作者很小心地將時代模糊化。

至於為什麼我說只成功一半,是因為今天的推理讀者太多疑了。單純的身分誤導式敘述性詭計對不少讀者並不陌生,所以即使他們沒看到任何理由,都有機會懷疑作者用上身分誤導的設計。敘述性詭計便是如此一種麻煩的東西,作者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將詭計寫得完整,但卻不一定取得讀者的認同。我自己也是個「多疑的讀者」,不過我對推理小說不止於看詭計,還喜歡看作者如何包裝詭計,而我認為本作在包裝上是相當別出心裁的,只是大眾讀者不一定跟我有相同的閱讀方向。

另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個人意見,我要強調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事實,但覺得值得一提,讓各位(和作者)判斷一下。我在網上看到一些推理迷讀者意見,說他們隱約猜到謎底,我想,這是因為一開始第十二章有一個構成上的小瑕疵。在短篇版的心得中,我說過一開始將某事件(殺人案)放出來能增加懸念和誤導,作者在長篇版中超額完成了(竟然直接調換篇章編號,比起單純倒敘有更大吸引力,讓讀者一翻開書便有種「咦!發生什麼事?」的趣味,這種手法我得學習一下);可是,我認為這個第十二章欠缺一個關鍵的細節--時代背景。因為作者沒提,讀者看到故事描寫一個研究生準備上課,然後發現命案,很自然會將時代當作「今天」。改變讀者這個概念的,是在之後的「第一章」明確說明日期的情節上,讀者才會將腦中塑造的背景放到一九七○年代,可是,一開始那個「今天」的影子已殘留在讀者心中,往後的閱讀過程,很可能觸發「這是敘述性詭計嗎?」的心理開關。我覺得,要成功騙過讀者,特別要留意一開始的部分,別讓他們起半點疑心,用雙關語、甚至用有點牽強的設定也好,總之要讀者「確信」命案是發生在一九七○至八○年代,否則某些讀者會以為自己看穿謎底,再作出「真相不夠意外」的評價。 (比如說,電視正在播美麗島事件的新聞,最後才指出那是週年記念活動播放的舊節目之類--沒錯這種手法頗「硬」,但我個人偏好即使設定有點牽強,也要盡力降低讀者起疑的可能)

之前我提過「日常」與「反常」,我覺得這是本作其中一個很有趣味的要素。讀到最後,我覺得角色們都很恐怖。在母親離家出走後,父親問阿健(方志宏)還有什麼問題,阿健漠然地說:「我好餓。冰箱裡還有什麼吃的東西嗎?」在這一句之後,故事漸漸暴露它「反常」的本質。阿健的父親是個少根筋的怪人(從他跟妻子對答可以看出),乍看滿有喜劇色彩,但他的任性妄為(縱容孩子但又隨興地捨棄阿健的漫畫)卻是一連串悲劇的源頭;方志宏只著眼自己在漫畫上的「成就」,甚至將一切人生難題都歸咎於這之上,跟一般希望「子承父業」的父親不同,他竟然願意犧牲兒子的人生來補償自己的,這比他父親更自私惡毒;方志宏的兒子更不用說,字裡行間不但透露出他的頑劣,最後更偏執成弒父的凶手,但他毫無驚懼悔疚;就連本來形象正面的周哥哥,最後也牽涉事件,是元凶之一。這些角色,配合一個異常的計畫(拿一個小孩來做實驗),構成一幅怪異的藍圖,而最後更完全失序,變成一宗殺人案。我覺得本作是「包著糖衣的毒藥」,看似是描寫愉快童年、拿漫畫和懷舊做主題的故事,骨子裡卻是一段段日常脫軌的詭異經歷。

方志宏利用兒子做實驗的一段,年輕讀者可能不大理解角色背後的想法。Kidult文化在近二十年興起,尤其近十年,各大玩具商紛紛瞧準成年顧客,推出高價的玩具。日本動漫在七○至八○年代起風靡亞洲,當年的孩子著迷於這些作品和週邊玩具,可是富裕的家庭只占少數,當這些只能對著玩具店櫥窗乾巴眼的孩子長大成人,為了補償童年時的遺憾,都願意花費金錢去購買回憶。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有大量七、八十年代動漫的機器人玩具推出復刻版(例如著名的「超合金魂」系列),定價動輒一千多港幣(四千多台幣)起跳,根本不是以小孩為目標;日本更不斷推出古早動畫的DVD或BD套裝,讓顧客再次找回已忘懷的作品。這種行為極端化,便成為方志宏執行實驗的理據。這個文化背景支撐著本作主角的動機,我想,大概對三、四十歲的男性讀者來說,感覺尤其強烈。

最後,我想簡單說一下短篇版與長篇版的一些差異。長短篇最大的差異,在於成年版方志宏的描寫,短篇版只集中在阿健的「漫畫大王事業」上,敘述性詭計的部分,基本上放在「我的漫畫札記」之中。由於短篇的視點改變很少(短篇版的漫畫札記較長),真相揭盅時威力更大,單以爆點而言,我其實較喜歡短篇版的。不過,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的著眼點並不一樣,本作的長篇版令主角的塑造更完整,這種改動是必需的。另外,短篇版最後有提及方志宏的父親,如果長篇版最後也有,那一定更能凸顯那股諷刺味。(我想作者是考慮到最後一句作為爆點,而作出取捨吧)

我有點好奇,本作日文版到底會呈現什麼的模樣呢?我指的不是謎團或詭計,而是文中林林總總的漫畫內容。我不知道華文區的推理讀者年齡分佈如何,但總覺得當中的三、四十歲男性動漫迷未必太多。話說故事裡提到「超電磁V」(港譯「超力電磁俠」、台另譯「孔巴德拉V」、原名「超電磁ロボ コン.バトラーV」)和「神鷹旋風號」(港譯「V型電磁俠」、台另譯「波羅五號」、原名「超電磁マシーン ボルテスV」)有何分別的對白,我小時候也說過*1(笑),或許對日本讀者來說,本作有更強的親切感?

*1題外話,包括這兩部機器人動畫的「長濱忠夫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的其實是第三部《太空基地》(闘将ダイモス),小時候超想要這一台的超合金玩具。不過當年我已有《太空保衛團》(未来ロボ ダルタニアス)的超合金,得一可不能想二吧。(嗯,「我是動畫大王」?)(爆)


(當年香港版OP)

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見鬼的愛情》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雷鈞《見鬼的愛情》


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在上個月已經圓滿結束,我亦趁這機會到台北出席頒獎禮,跟一眾新知舊雨暢談推理,以及練習國語聽講能力(笑)。當結果公布後、典禮進入茶會時段時,我立即抓住機會,跟一眾入圍者和得獎者聊天。得獎者之一的文善是舊識,而且是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我們當然講廣東話;然而,當我跟入圍決選、來自中國大陸的作者雷鈞以普通話打招呼時,他用字正腔圓的粵語跟我說:「你可以說廣東話,我是廣東人。」啊,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呢。

我從台北回港後,便開始閱讀本屆三本出版作品。最先讀的是首獎之一、台灣作者胡杰的《我是漫畫大王》,之後讀的是雷鈞的《見鬼的愛情》,最後是另一首獎作、文善的《逆向誘拐》。讀畢三本作品後,我的確比較鍾愛得獎的兩部,但請別誤會我是要批評《見鬼的愛情》差勁,事實上恰好相反,個人認為本作有好些地方是另外兩部首獎作不及的;只是,以整體而言,我覺得本作有一兩處顯得不足,而偏偏這些不足落在關鍵點,差之毫釐,繆以千里,這些缺憾大大影響了我的觀感,可說是非常可惜。

先介紹一下故事。法醫楊恪平受噩夢困擾,屢屢夢到相同的怪異場景,與此同時,城中出現凶殘的連環殺人案,遇害女性一個接一個,屍體都被凶手弄成詭異的模樣。楊恪平在工作和生活受盡壓力之際,他遇上一個神秘女子……

單以故事前段鋪陳、角色塑造、文筆氣氛等等而言,本作毫無疑問是三本入圍作最吸引人的。故事一開始主角置身異樣世界,製造出抓住讀者的懸念,而往後回歸現實,描寫法醫主角的日常時,卻猛然丟出一具被慘殺的屍體。小說展開的手法不算很特別,但作者以優秀的文筆,送給讀者一個又一個深具意味的畫面,引人遐思--主角為什麼不斷掉進相同的噩夢?夢境什麼含意?連環殺人案又是怎麼一回事?犯人為什麼要用種種詭異的手法擺弄屍體?警方又有何對策?就在屍體愈來愈多、主角身上的謎團亦逐漸發酵時,神秘美女詩琴登場,而且她更擺出一副掌握謎底的姿態,令讀者忍不住一頁一頁的追看下去。

如果說小說前三份一的章節是以詭異氣氛來抓住讀者,那麼中段便是利用回歸推理小說的理性來滿足讀者的口胃。當然這是可以預期的,畢竟這是推理小說獎的入圍作,而作者在這部分的節奏也掌握得很好,以幽默理性的角度來為前段佈下的一些伏筆解套,小說的趣味溢於紙上。故事亦穿插著主角周旋於一眾女性之間的情節,加添了不少都會小說的味道(當然,對推理讀者來說,這些部分都會被視為線索)。

從上述的兩段,可以看出我對本作是相當欣賞的,雖然在整體故事流向感到有一點難以捉摸,但仍無阻我追看真相的衝動。然而,當故事邁向結局,那個本來「有點難以捉摸」的流向,漸漸變成整體的失衡。從揭露謎底的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伏線和謎團設計上相當用心,當中亦有很不俗的趣味性,可是在「構成」上無法顯出這些優點。更可惜的是,推理小說的結局往往比前段鋪陳更重要,一本好看的推理小說往往是「結尾優秀」的小說,讀者著眼的是最後意外性強不強、說服力夠不夠、餘味是否充足等等,而本作有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自然會令觀感進一步削弱。

以下涉及小說內容,未讀勿入。


推理小說,尤其是本格推理小說,自然著眼於邏輯推演,要分析一部作品,可以撇開所有枝葉不談,光從詭計或謎團去說明作品的核心。本作的謎團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主角不斷遇上恍如見鬼的事情,例如在床上發現不認識的背影、在竹語山莊遇上怪物、重複夢見兒時成長的異樣寓所等等,這部分由女主角詩琴以科學解套;第二是連續殺人事件,犯人姦殺死者後,再以怪異的手法擺弄屍體,這部分由主角和警察們解決;第三是詩琴的正體和她利用第一和第二謎團製造的最終謎團,這部分在尾聲指出,並留下兩種解答的醍醐味。

從構想而言,這三個相輔相乘的謎團設計自然相當不俗,利用環環相扣的手法,製造推理的邏輯趣味,並且以謎團「掩護」謎團,一道詭計的真相變成另一道詭計的伏線,提高意外性。然而,這種複雜的設計對小說整體的構成十分講究,我認為本作的最大弱點,便是在整體的構成上處理不足,意外性是有了,但說服力不夠,而作為最大詭計的第三道謎團,更欠缺了本格推理中一個重要的構成元素。

詩琴以真菌解釋靈異現象(第一層謎團),姑勿論牽涉的科學理論是否一百巴仙真確,以小說而言是成功的,在謎面(主角見鬼)到過程(主角找詩琴、詩琴以謎一樣的手法替主角治療)以至解謎,構成上都相當充足,應該放和收的伏線條理分明,讀者能夠順利依著作者鋪設的軌道理解故事。而連續殺人事件(第二層謎團)中,小安遇害是個震撼彈,主角以此推理出真凶在邏輯上也有足夠理據,可是在解謎的部分卻有一些構成問題:作者大概是想以曾杋誤會主角是凶手的情節,令主角在自辯的情境中指出真凶,製造落差和爆點,這種「構想」很合理,不過,在「構成」上卻出現不理想的情況。由於主角在緝凶後鄭宗南說出「早知道你這麼亂來我便不答應讓你們先進來」,可見主角在事前已推理出阿森是真凶,並且囑咐老鄭等人埋伏,但主角卻是在曾杋邀約時漫不經心地提出去凶手工作的餐廳。如果主角已經胸有成竹,知道犯人正體,已通知或準備通知同僚們埋伏拘捕犯人,甚至打算親手對付犯人來洩憤,那麼,他讓曾杋到現場「身陷險境」的理由便不夠充份。而且,從主角言談中,他大概是在獲悉小安被殺的一刻推理出犯人的身分,但他卻在小安死後第三天,獲曾杋邀約後才跟老鄭動手拿人。如果我是主角,恐怕會在知道真相的一刻立即召來一眾義憤填膺的同僚,殺去餐廳找凶手算帳吧。

網路上有些讀者覺得真凶的身分設計不好,也不喜歡他突然蹦出來,我想說,重點其實不是這個真凶是不是毫無預警地登場,或是他是不是不起眼的小咖,而是作者沒有合乎讀者期望地安排這情節發生。福爾摩斯探案的《血字的研究》,凶手一樣是小咖,登場亦非常突然,但重點是作者安排了合理的構成,更借此凸顯出偵探的優秀。我認為,本作第二層謎團的缺陷,是由於缺乏鋪陳,沒有解釋主角為什麼要在跟曾杋一起吃飯時才「順便」抓凶手,邏輯上其實問題不大,只是構成上過於粗糙,遺漏了太多細節(和心理狀況)沒有說明,讀者無法看出作者設計了什麼軌道,於是對故事產生一份不信任感。

在這一股令讀者疑惑的氣氛籠罩下,故事邁向終盤,縱使作者安排了趣味不俗的謎底,卻再次在構成上留下缺憾。本作的最大的謎團,是主角發現詩琴的DNA跟身分不明的女焦屍相同,驚覺對方是鬼魂,尾聲再由第三者指出,詩琴利用詭計,借連環殺人魔的案件,殺害一名無辜者來製造假死的可能。單以這部分的邏輯來說,我覺得沒有什麼好挑剔的,論詭計的強度亦能撐起一個長篇故事,可是一旦綜觀全篇小說,這精采的詭計卻無法給予推理讀者滿足感。最大的原因是讀者根本無從得知謎面。

推理小說,尤其是本格推理小說,謎面跟謎底一樣重要。閱讀推理小說,就是從一個「脫序的表像」(謎面),透過作者慢慢釐清分析劇情的「線」,找出「合理的真實」(謎底)的過程。所謂「脫序的表像」可能是一具普通的屍體,也可能是在密室消失的犯人,但總之謎底便是解答構成這個表像的原因。本作的最大謎底是詩琴可能利用了主角,產生見鬼的錯覺,然而,對應的謎面「詩琴是鬼?」卻在全書跑了七份之六的篇幅、連續殺人魔落網後才祭出來。讀者根本無從得悉這個謎面,而仍在考慮自己該不該接受這情節時,作者便提出解答。無論一道詭計設計如何精采,也必須有足夠時間(篇幅)去醞釀,令讀者投入,謎面和謎底幾乎同時告知讀者,讀者便無法得到滿足。當然,也有不告知讀者謎面的本格推理設計--敘述性詭計--可是本作明顯並非這類型的作品。

比較有趣的是,光以作品內容,我認為謎面不清是最大問題,但如果讀者有留意封面,編輯似乎亦看出這一點,於是直接把「DNA跟焦屍相同」當成文案宣傳句。假如讀者一早得知這關鍵,在詩琴初登場便懷疑「這女人是鬼?」,大概會得到更大樂趣,可是由於初段和中段內容對此隻字不談,讀者也可能會想「到底誰的DNA跟焦屍相同?」。或者作者是想以第二層謎團(連續殺人)來掩護真正的第三層謎團,即是讀者一直聚焦於連環殺人魔的案子上,卻不知道真正的詭計一直進行中,只是正如我上面所說,第二層謎團的解決有一些缺陷,這一層無法抓住讀者的心,往後要製造新發展和逆轉便難以得到預期效果。

島田老師在結語中指出,以本格推理的觀點來看,本作整體缺乏設計圖,導致缺乏經過縝密計算的發展,我也略有同感。以懸疑小說或奇情小說的角度來看,本作是相當精采的,可是本格推理除了講求詭計本身的邏輯是否合理外,更要考慮讀者接收多少資訊、何時接收資訊、資訊可以歸納出什麼結論等等。這些元素足以決定讀者對作品的評價。

總的來說,雖然我認為本作在本格推理的方向上有點不足,但仍是一部構想別緻、氣氛一流的懸疑作品。不知道作者雷鈞其他作品走什麼路線呢?我期待著他往後的發展。

順道在此私信一下,假如雷鈞兄見字不妨留個言,或給我傳個email,我發覺我原來沒有您的聯絡方法……(汗)其實我沒有要事找雷鈞兄(真的要找的話,自然可以透過出版社聯絡),只是想起我在台北說過,將來香港有推理迷活動一定通知,看看您有沒有興趣參與,我卻忘了問您拿email地址……(苦笑)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簡潔清新的現代奇幻傑作--《殺意樹》


明日工作室 名家系列
譚劍 《貓語人:殺意樹》


本來沒想過寫心得文的,但讀畢本作後,就覺得不寫可惜,故此略寫一下感想。《殺意樹》是譚劍兄「貓語人系列」的第一作,走現代奇幻(帶點靈異)風格,以台南為故事背景,描寫懂得跟貓溝通的主角巫真調查一樁離奇事件--藝術家蕭大年的女友一個一個遇上不明意外,最後一位末婚妻黃子靈車禍昏迷,事件似乎跟安平樹屋有什麼淵源?

突然想寫一下心得,原因很簡單--我在這陣子的徵文獎心得文中常常說「別以為故事複雜就代表故事好看」,而《殺意樹》正好是主軸簡潔、卻寫得相當精采的一部作品,我幾乎可以說「想知道如何把一個單一構想寫成好看的小說,看看這本吧」。《殺意樹》不算是推理小說,但故事的構成方法、添加枝葉的部分、角色的塑造、鋪線和收線的手法,絕對值得不少推理小說新手借鏡。

故事其實佷單純,上面第一段的簡介,已說明了一半的重點,餘下未說的一半,就是主角偵查和揭發的真相,而真相的轉折只有一個,主角解決事件時面臨的困境亦只有一個。在劇情上真是毫不繁複,但作者的功力正正反映在這之上,把一個單一概念包裝成一個幽默驚險圓滿的奇情故事。整部作品約八萬字(大概),絕無冷場,每一個元素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像男女主角的描寫、景點的借用、往事的小插曲等等,都顯見作者的心思。尤其是末段關於「女性心態」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埋在打鬥段落之下,為剛陽味十足的劇情添上一份細膩,更讓讀者對此莞爾。

嗯,多說無益,還是老話一句:強力推薦本作,是令人愈讀愈滿足的一冊。特別推薦給各位徵文獎的參賽者,別以為不斷加點子進作品就是好故事,點子不用多,一個已足夠,重點是如何讓這個點子變得精采有趣。期待劍兄的續作早日出版(我猜頂多一兩個月後就會看到了,各位也不妨留意)。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2》


《大魔法搜查線 02》(最終回)
初版日期:2012年7月5日
售價  :新台幣190元
ISBN:9789862903704

拙作《大魔法搜查線》第二集要出版了,七月五號在台灣各大書店有售。沒錯,這是「下冊」,如果把第一集當作「事件篇」的話,本集就是「解謎篇」。如果你喜歡第一集,我保證第二集不會讓你失望,所有謎底會一一解開!若然你仍未讀第一集而又感興趣,我敢說一氣呵成閱讀更會感到痛快。

第二集最後我寫了一篇頗詳細的後記,除了創作沿革之外,更一一說明故事中的奇幻設定、取材資料等等。如果這是一齣電影,那篇後記就是「製作特輯」,讓觀眾(讀者)了解一些故事背後的枝節。我是個很喜歡看製作特輯的怪人,看DVD電影時一定會連「The Making of...」和預告片都看完,有時甚至覺得製作特輯比電影更有趣--搞不好也有讀者覺得這篇後記比正文更有趣呢?(笑)

因為這是單發企劃,所以故事到此告一段落。雖然暫時沒有計畫寫成系列作品,但如果各位讀者喜歡一眾角色,可以到明日工作室的facebook專頁說說感想,我也會在那兒跟各位聊聊!

(香港預計七月中旬到貨,到時再在這兒報告~)

關連項目: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1》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1》作者簽名版(香港)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十屆徵文獎作品集販售資訊


【速報】
第十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入圍作品集《死亡遊戲》將於7月發售,今年由秀威資訊出版,銷售通路是7-11便利商店,比之前兩屆的通販更方便!而且寫專文推薦的是作家張國立先生!售價亦降到二百以下!加上四篇精采的入圍作品,這本作品集實在超值啊。

發售日:2012年7月17日
發售點:台灣全線7-11便利商店
定價 :新台幣199元

收錄作品:
天棠  〈死亡遊戲〉
天地無限〈舉手之勞的正義〉
董籬  〈推理有時得在午餐前〉
四維宗 〈她的左眼所沒看見的謀殺〉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1》作者簽名版(香港)



《大魔法搜查線》第一集已到港,而在旺角開益書店更有在下的「初回限定簽名版」(註)發售。

※註:因為是第一集,所以是「初回限定」。七月第二集完結篇上架時,我再去簽名的話就是「最終回限定簽名版」。(笑)

另外,早前提過的「香港x台灣」作者對談Q&A,經出版社同意後,可以放在部落格公開(點擊可放大)。以下就是內容,各位有興趣的讀者,請多多支持!謝謝!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業務報告】《遺忘.刑警》日本版及義大利版


《世界を売った男》
初版日期:2012年6月9日
售價  :1260円(税込)
ISBN:9784163814506

世事總是充滿巧合的。去年八月,當我知道之前交給明日工作室的恐怖小說《魔蟲人間》將於一個月後出版之際,突然收到皇冠出版社的通知,告知拙作《遺忘.刑警》入圍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即將出版(其實在收到皇冠通知前夕,已有友人從全國新書資訊網發現三部入圍作品的書名,告知在下)。結果兩部作品的出版日期只差幾天。無獨有偶,當我之前交給明日工作室的《大魔法搜查線》正要出版時,日本版和義大利版的《遺忘.刑警》也同時出版,三者連續幾天在地球上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書店上架,真是萬料不到。

日本版的書名改成《世界を売った男》(出賣世界的男人),是取自原作副題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其實我當初投稿時有考慮過用這首David Bowie的歌曲當書名,但我不想寫成中文,而我覺得在台灣市場上很少純粹以英文作書名的小說,於是把它當成副題。可惜的是,因為一些排版上的問題,這副題無法放在中文版的封面或內頁,結果一直被鬼隱了。在頒獎禮當晚的晚宴上,擔任翻譯兼評審之一的玉田誠先生跟我閒聊,當時我們就有說過書名的事,我有點希望把副題變成書名(有必要的話,原題可以變成副題),到後來經email討論,得知文藝春秋出版社的部長亦提議用這歌名當書名,對我來說實在求之不得。不過使用曲名牽涉到歌曲版權,當中花了好些工夫,幸好最後也得到批准。(在日本,這曲名的使用權竟然分散在三個人/團體手上,其中一方更是美國公司,中間頗為轉折哩)

另外,日本版跟中文版有部分情節不一樣,我有修過稿件。其實,我對作品中某些情節是不大滿意的,這樣說絕對不是貶低其他參賽作品,或是暗示評審的眼光如何,我只是覺得,再好的作品也有改進的空間,更何況此作是在下的首部出版的長篇呢。在玉田誠先生協助下,我聽過文藝春秋的責編荒俣先生的一些意見,而其中一些地方亦是我在投稿後覺得應該修改的地方,於是把改動連同報告書交給玉田先生,讓他譯成日文,讓荒俣先生過目。現在出版的,就是這個修改後的版本。所以很不好意思的說句,我對日本版較為滿意。

在出版前,我亦不知道日本版的封面設計如何,而我從臉書看到封面的幾個鐘頭後,我就收到實物的作者贈書了(突然收到,嚇一跳)。封面非常酷,製作那個雕塑的藝術家是三浦均先生,我從他的網站才知道他在國際間拿過不少獎項;而書本設計者是關口聖司先生,他是文藝春秋的有名裝丁家,據知道尾秀介的《月與蟹》和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10:PRIDE》也是由他負責。加上玉田誠先生的傳神翻譯,編輯荒俣先生的用心處理,還有最重要的、島田莊司老師撰寫的選評文章,看到拙作能在他們手上變化成一本實體作品,我簡直是受寵若驚。

在此感謝玉田先生、荒俣先生、文藝春秋的各位、玉田先生的太太Vicky、經紀人東君姊、還有島田老師,為了答謝您們,我會繼續努力寫作。 :)


《DUPLICE DELITTO A HONG KONG》
初版日期:2012年6月6日
售價  :€ 14,50
ISBN:9788896317327

當我正為日本版感到雀躍時,義大利版的帥哥翻譯Rick突然告訴我,原來義大利版也要出了!這比日本版讓我更驚訝,因為在知道翻譯完成後我一直沒收到消息。

義大利版的書名改成了《DUPLICE DELITTO A HONG KONG》,即是「香港雙重謀殺案」(Double Murder in Hong Kong),這讓我有點意外,但客觀而論,這書名改得可圈可點,讀者讀完作品後,大概會對書名隱含的雙關語而莞爾。另外,這名字讓我想起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英文原名「Chungking Express」,然而在義大利上映時題為「Hong Kong Express」--可能「Hong Kong」對義大利人有不錯的吸引力?如果是的話,我希望拙作能搭王大導的便車了。(笑)

感謝翻譯胡叡克先生(對,就是電視節目《WTO姐妹會》那位義大利帥哥)、出版社Metropoli d'Asia的編輯們、還有Metropoli d'Asia的CEO Mr Andrea Berrini,您們讓在下的作品踏足歐洲,那簡直是「超越了最瘋狂的夢」(Beyond the wildest dream)啊。

When I was still thrill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Japanese edition, I was suddenly informed that the Italian edition would be released too! This piece of news was from Riccardo, the Italian translator. It's more surprising than the Japanese edition because I haven't got updated for a while, and I'm really glad to hear that.

The book title has been renamed as "DUPLICE DELITTO A HONG KONG", which means "Double Murder in Hong Kong". It's a bit unexpected, but I do like this new title. I think the readers would be amused by its double meaning after reading the book. Moreover, this title reminds me Hong Kong director Mr Wong Kar-wai's famous movie "Chungking Express", as it was retitled as "Hong Kong Express" in Italy. Maybe the phrase "Hong Kong" is pretty attractive to Italian? If so, I hope my novel could draw some attention from the one who loves Wong Kar-wai's movie. (grin)

I would like to thank Mr Riccardo Moratto, all the editor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Mr Andrea Berrini, the CEO of the publisher Metropoli d'Asia. My work won't be able to reach Europe without the help from all of you. It's beyond my wildest dreams. Thanks a lot!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非常土砲青少年推理--《神功戲殺人事件》

徐焯賢《神功戲殺人事件--少年推理館(1)》

會買這作品,純粹是因為書名(笑)。我知道香港有好些以中學生、小學生為對象的推理小說,卻一直沒有讀過,可是知道本作後,就決定買來看看什麼葫蘆賣什麼藥--以「神功戲」(粵劇)為主題的推理小說,到底會有多本地化?是純粹賣噱頭、還是真的運用到這題材呢?

讀畢全書,感想是:以青少年推理小說來說不俗。我認為寫給年輕讀者的推理作品,必須具備幾個特色:

.角色個性明顯,讀者容易代入
.進展快,沒冷場
.即使是沉重的案件,仍要具備明亮的氛圍
.對白要幽默
.邪不能勝正(政治正確)

以上說的,本作都能做到。作者是創作青少年小說的老手,在角色編排、塑造上駕輕就熟,更確立了少年偵探團每位角色的定位--一個擅於看穿人心、一個擅長整理資訊、一個是正統的推理好手,一個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天才。每位角色都有其功用,即使某人比較搶眼,但其餘角色亦有表現的機會,光這一點,已值得不少嘗試寫青少年推理小說的朋友借鏡。

在故事結構上,作者也用上一招很值得學習的招數。故事描寫四位主角和老師到離島參觀醮會,進行專題報告研究,在到埗後翌日凌晨發生命案。我見過不少新手作者會詳細介紹角色、描寫主角們到島上的前因後果,說明島上角色們跟案件中人認識的經過,然後出現案件……但本作的作者很有經驗,故事開始不到數頁就交出屍體,然後再倒敘眾人到島上的過程。對讀者來說,謎團愈早出現愈好,因為大家都在期待事件(稱作「推理小說」當然期待可怕的案件了!),一開始抓住讀者的好奇心,往後就贏了一半。

以推理而論,在謎團設計上有一定水準,其中兩次逆轉的設計,顯出作者對創作推理小說的功力。犯人的動機、做法也有對應的伏筆,而且作者善用了「神功戲」的元素,讓謎底跟主題拉上關係,令「神功戲」不單是本作具備教育意義的外皮,詭計之所以成立,也因為故事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發生。這些部分,都是本作的最大優點。

至於缺點方面,我覺得有一兩處有改善的空間,但不算是大缺點(尤其作為一本青少年讀物)。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角色實在太多,作者明顯是以Whodunit作為主軸,重點是「誰是凶手」,可是涉案人士的描寫太少。當讀者無法知道每一個角色(嫌犯)背後的利害關係,根本沒有足夠的線索去推敲誰是真凶,相對地,偵探指證犯人時震撼力就會大減。我想,在本作中這是一個兩難,因為本作是一本「青少年小說」,如果描述太多嫌犯之間瓜葛和恩怨情仇就可能令作品變調;不過,這正正是我覺得本作嫌犯(紅鯡魚)過多的毛病,戲班裡共二十四人,即使刪去只有名字的跑龍套,重點嫌犯也有十三人,除非小說有四十萬字,否則沒可能夠位去一一描寫。假若一開始把犯人縮小至戲班中的五人,效果應該會更理想。

另外,部分伏線太遲出現也是一個明顯的瑕疵。例如嫌犯們在案發前一晚的經歷、別墅各人房間的分佈圖等等,都應該早一點告訴讀者。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怕這些線索太早放出來會讓謎底變得太明顯,但觀乎那兩次逆轉的設計,我覺得在趣味上作者已做足工夫,我認為即使讀者察覺謎底,也不會影響讀者讀到結局的愉快心情。

如果不以青少年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有一個部分其實問題頗大的,就是真相中某物件(不是凶器)的去向。那個部分雖然說得通,但卻變成是「出於警方的疏忽而成立的詭計」,這是推理小說的大忌之一。警方疏漏不是問題,但要視乎有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當警方曾作出地氈式搜索,盧督察又不是省油的燈,這個盲點的力度就太弱了。如果從這兒切入,再去審視劇中凶手的某些做法,更可能挖出一堆說服力的問題,不過,這種琢磨的手法是以Hardcore推理迷的角度來提出,本作既然定位在青少年小說,那就沒必要鑽下去。

總括而言,本作是一部工整易讀的推理小說,對青少年讀者更有足夠吸引的賣點。對吃慣重口味的推理迷來說或許略嫌清淡,部分材料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泡製,但至少,清淡得來也有幾分鮮甜,整體賣相頗佳,確實值得一讀。

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大豐收》--香港人不願面對的真實

香港Clip推理小說獎得獎作品
陳電鋸《大豐收》


話說年前得知香港雜誌《Clip》舉辦推理小說獎,我雖然無意投稿,但也很好奇能否引出本地一些潛伏多年的業餘推理創作愛好者,讓香港這片文化沙漠長出為數不多、但生命力極強的仙人掌。當我知道名為《大豐收》的「香港式社會派推理小說」得獎,就一直留意出版狀況,更託在書店工作的友人代為訂書。結果等了一個多月,本作終於出版,花一天讀畢,便覺得本作得獎實至名歸--心頭那股揮之不去的沉重感,就證明了本作如何成功。

故事以油麻地一棟舊樓作為舞台,描寫一位年老的醫生被發現倒斃住所浴室之內,以割腕和切腹雙料自殺。由於發現遺書,警方以自殺作結,可是醫生的鄰居、身為作家的老翁深信醫生是被謀殺,而在重案組被投閒置散的女刑警亦因為另一案子而注意到本案,漸漸懷疑案件跟舊樓被地產集團收購、準備重建一事相關。

從社會派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本作有力地抓住讀者(尤其是香港的讀者)的視線。無論在反映現實、揭示社會弊端、抨擊政策不義等等都非常到位,港人讀此書必心有戚戚焉。作者有充分說明社會的背景、強拍條例(《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通過的原由、虛構(但有所影射)的財團的架構等等,即使外地人閱讀本作,亦沒有認知上的困難。

故事分成兩章(另有一序章與一終章),第一章以交待背景和資料為主,節奏較慢,未必算吸引,但第二章很快便進入戲肉,以女刑警為主角,一口氣調查事件的每一條線索,氣氛相當緊張;而且,這時候讀者會發覺,慢板的第一章其實佈下大量伏筆,這些伏線都為第二章的劇情提供了強力支撐。

在謎團上作者也有不落俗套的設計,以「為什麼明明完美的犯罪,犯人偏要以不完美的做法來進行?」為詭計的核心(書背文案就以此為賣點),最後也有為此作出解釋。不過比起這一點,我覺得作者以四宗(嚴格來說是五宗)案件交纏作為佈局,處理得更為亮眼,令本作的懸疑味道非常濃郁。

以下有較深入的劇情討論,未讀勿入。


當社會愈是不公,黑暗勢力愈大的時候,社會派推理就愈有市場,也愈有價值。香港在幾年前已突破了臨界點,而目前看來,民眾的反響應該會愈來愈大,而本作的出版,或許正正說明環境已經糟糕到一種不發聲不可的地步。本作的焦點放在與政府勾結的財團隻手遮天,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教人心寒,而結局中真相被掩埋、犯人豐收而歸更是異常沉重。其實這一點有點跟社會派推理的套路不同,不少社會派作品會以揭露黑幕完結,讓讀者一吐怨氣,感到「即使環境再黑暗,只要我們堅持信念定能彰顯正義」,可是本作卻相反地以邪惡得勝、好人束手無策結束,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悲劇推理」。我想,這大概反映了普遍香港人的價值觀--這社會充斥著不公不義,而我們無力對抗,即使行動了,也是徒勞。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本作可能有點over。因為劇情有不少部分都是比現實更糟的設定,作者強調了一切Worst Case Scenario(像虛偽的教徒、貪財的港女、不求真相的警察),而故事中的「田基集團」比現實中的地產財團更可怕(現實中,財團與財團之間互相角力,尚有彼此制衡的力度,亦有不少反對派、傳媒與監察組織存在,縱使力量不足以撼動那些大怪物,但仍是權貴不能無視的聲音),當設定上往更壞的方向走,結局同樣向著更壞的一方傾斜就容易變成單純煽情的悲劇。我個人認為,如果採用悲劇結局,就應該突顯安定繁榮的「假象」,這樣子會讓讀者更察覺現實的荒謬、結局更有爆點;如果採用誇大的設定,就不妨用個帶點希望的結局,讓讀者得到警惕。

不過,上述的只是個人意見。事實上我認為本作有「反烏托邦小說」的味道,作者以舉辦亞運為整個事件的原點,就有我上面說的「安定繁榮假象」,只是作者沒有強調此為重點,而一切往壞事傾斜的設定,也大概只為了突顯女警和作家兩個角色的正義,這是反烏作品的合理做法。在反映這城市的困局、小市民的無奈方面,作者寫得活靈活現,連細節上都勾勒得絲絲入扣,這又讓我覺得,本作該定位在「現實小說」和「反烏作品」之間,作者似乎警告著香港的讀者,如果我們繼續袖手旁觀下去,角色們的噩夢只會降臨至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推理線方面,正如我上面所說,以五個獨立案件交織出一個事件的手法,相當漂亮。妓女被虐、女生失蹤、醫療過失、醫生被殺、偽裝殉情,五件事件表面上互不干涉,事實上卻層層交疊,製造出強烈的因果趣味。本作其實有一個先天性的弱點,任何讀者一開始就知道財團是主謀,因為如果凶手不是財團中人的話,本作的主題就變得自相矛盾。所以,故事的焦點不是問Whodunit,而是Why和How。在這個讀者早知道主謀是誰的情況下,仍能製造出一定程度的驚奇,可說是相當優秀。

可是認真探討的話,本作的推理線似乎有一些瑕疵,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詭計的合理性上。以Howdunit而言,完全沒問題,作者更交出亮麗的成績,細節描寫的說服力相當強。問題是「Why」。本作的核心詭計是「A威脅B殺死C,B在不情願之下以『不完美』的手法殺死C,然後B被A滅口」,當中我最大的疑問是A為何要B殺C?一般來說,威脅殺人的原因有幾個可能,像「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陷害對方」之類;但本作的情況,「不想沾汙雙手(省工夫)」是不合理的,因為最後A也差人殺了B滅口(為了省下殺一人的麻煩,反而殺害了兩人?),「只有對方有下手的機會」則不一定,「陷害對方」更不成理由(B最後死了)。本作的主謀有上百種簡單了結醫生的方法,可是他卻選了牽涉局外人最多、善後工夫最麻煩、不定因素最大的一種手法。萬一B在殺A的過程中失手或反悔就難搞了。既然律師已安排好遺囑,那乾脆像大角咀海安樓火警(咳,我沒有說那場火警是某集團所為)或旺角花園街排檔大火那樣子,一把火燒掉就行,又或者弄成交通意外、強盜殺人、擄走後棄屍深山海港也一樣方便。

其實,以上的疑惑是建基於「社會派」之上,這也是「社會派」和「本格派」兩者不易融合之處。因為本作的社會派味道極濃,字裡行間看出作者針砭時弊的用心,故此轉折度稍高的詭計就會在本質上有點不合。在本格作品裡,凶手異想天開地弄個魚線鋼絲齒輪的殺人機關也沒問題,因為作者只要說一句「凶手就是想這樣幹,不行嗎?」就可以了,但以寫實為賣點的社會派就得多考慮一重,因為如果作者說出上面那句,讀者會答「當然不行,現實裡正常人才不會這樣幹啊」。在社會派推理中,用上本格式的詭計,必須填補每一個漏洞,以上面說的情況,就要加入像「主謀意圖一石二鳥(也有非一石二鳥不可的理由)」、「醫生足不出戶、一般人難以下手」之類的額外設定。

然而,單以謎團設計來看,「為何犯人要破壞完美犯罪」的構想相當有趣,作者的解答也合情合理,只是我認為在性質上跟本作氛圍有一點衝突而已。女警與作家分析案情一段,寫得相當精采,簡潔、清晰、條理分明,充分交待出角色想出真相的理據,沒有靈光一閃或天啟,這一點就顯出作者擁有優秀的邏輯頭腦。

《大豐收》是一本意味深長、擲地有聲的推理作品,據知作者正在撰寫續集,期望早日完成,付梓出版,讓香港擁有更多屬於這城市的社會派推理小說。

(附帶一提,作者文筆雖好,但出版社方面的校對工夫就給比下去了,開段忘記縮排、省略號和冒號橫放等等,未免有點多,錯字也不少。可能是因為趕著印刷,所以有這些紕漏?希望再版時能修改一下吧。)

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1》

《大魔法搜查線 01》
初版日期:2012年6月7日
售價  :新台幣190元
ISBN:9789862903414

望向前一篇文章的日期,沒料到我快一年沒更新部落格。其實一直想寫點什麼,可是總有其他事情在忙,結果害這兒長草了。自去年八月開始,無法預計的事情一再發生,在秋天跑了一趟台灣,再突如其來的跑了一趟日本,然後有一堆專欄文章、訪問稿、推薦稿之類要處理,稍稍鬆一口氣時,第十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工作又到。今年在下的職務有變,而且更變了兩次,我過幾天會撰文談談。

這一年間長篇新作並未完成(卻同時開了兩部的頭,呃),進度分別是一半和三分之一,但早前又因故暫停,真是世事難料。不過,新作未寫好不代表沒作品出版,去年夏天交給明日工作室的稿件,將於下星期上架發售(校對和出版前修稿是令新作暫停的原因之一)。

這次作品題材是「中世紀奇幻」加「推理」,作品名《大魔法搜查線》全兩冊,第一集於六月七日台灣各大書店發售(這次好像鋪貨到便利商店),香港應該有代理,預計六月下旬到貨。這回的作品定位較近輕小說,而那個相當搶眼的封面由台灣著名同人畫師Salah D繪畫,在此向他說聲謝謝,也感謝責編玩具刀一直居中協調。

這次是兩冊完作品,換言之「解謎篇」在第二集內,喜歡一氣呵成地享受故事的朋友,不妨待第二集出版後再一口氣閱讀。第二集預定在七月出版(我早已交稿了--而且出版工作進度良好,我連封面也看過了),如果你對拙作有興趣,當然可以待第二集出版後才連買兩集,但我不肯定到時第一集的庫存量如何。(如果你願意先買第一集支持一下,在下非常感激)

這回出書也蠻有趣,明日工作室一向會以數本作品作複數宣傳,這次同期出版的四部作品,有三部居然是香港作者的小說--有科幻作家譚劍兄(不過這回他不是寫科幻而是奇幻:《殺意樹【貓語人】》)、驚悚作家畢名兄(《畸羅之眼【靈異出版社】》),以及小弟;而台灣代表則是知名度甚高的美女人妻作家柚臻(《我的MAN!不是娘,只是宅》)。各位也請支持一下他們的作品啊。這次出版社還辦了個Q&A,咱們四人答了一堆滿有趣的題目,訪談印在海報背面,不知道會不會印成單張,夾在書內呢?如果將來有網路版,我再給各位看倌提供連結。

以下是宣傳海報的樣子,四部作品的封面並排,一目了然:

※6月16日補充資訊:香港簽名版及海報訪談

關連項目:
【業務報告】《大魔法搜查線 02》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業務報告】《氣球人》


7.23  異色館《氣球人》 陳浩基◎著 委託殺人也有旺季淡季之分……

在忙碌中上來報告一下。拙作《氣球人》今天出版,全家和萊爾富有售,只售新台幣四十九元。上面的連結有介紹和試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雖然故事設定有異色的奇幻元素,這部作品我是當作推理來創作的,嘗試揉合現代奇幻和推理的趣味性。希望各位欣賞。

※以下留言可能有劇情透露,請各位自行斟酌,未讀慎入~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神話的涵義:《新企業神話》


兩岸文學PK大賽首獎作品
高普《新企業神話》


在翻開書本前,我完全不知道這長篇作品是哪一個類型,題材是什麼。事實上,即使我讀了二百頁仍無法肯定,因為作者高普的作品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轉了彎,讓故事朝著意料之外的方向駛去。而這本獲得起點中文網主辦的「兩岸文學PK大賽」的首獎作品,亦保留了高普的風格--冒險、懸疑、驚悚、武俠、奇幻,共冶一爐。

我先提一下大綱。T市發生一連串的離奇殺人自殺案,謠傳行凶者臨死前受到惡魔的蠱惑,魔鬼透過世界級企業天鼎集團的一款手機作惡。天鼎集團總裁得悉事件後,連同秘而不宣的集團恐嚇事件一同交給公司內部的安保科處理,而本作的主角、年輕的冒險家方去尋將會介入事件,只是此刻他正在中美洲,被兩名惡徒用槍威脅,身處一瑪雅族的古墓之內……

基本上,故事的主軸圍繞著天鼎集團和T市的殺人事件進行,方去尋無奈插手事件,一步一步發現天鼎集團、殺人事件、恐嚇信、企業合併、神秘宗教等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敵我難分之下找尋事實的真相。表面上,這是一個冒險懸疑故事,但我相信不少讀者都會看出隱含在劇情的各個主題。最明顯的,是探究「個人vs大環境」的意圖,作者借「冒險家」這種「夕陽行業」,跟擁有權力、影響全世界發展方向的「企業」作比對,在主角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加入企業調查事件後,再引出「個人」與「社會趨勢」的對抗。主角見識超卓、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身手更是不凡,可是亦要面對現實的問題,家中斷水斷電、帳單臨門。最悲哀的,不是金錢上的難處,而是主角周遭的人都指出「冒險家」不合時宜,連好友都決定向企業集團賣帳,更有一種孤單的唏噓。高普在自序就提到小本經營的西瓜農和傻乎乎地埋首寫作的小說家,或許世道艱難,但他仍希望堅持志業的做法。

不過,我對本作的著眼點並不在這處。

我想有讀者對書名中的「企業」一詞感到興趣,以為作者在故事裡注入了不少商管的元素,跟冒險故事掛鉤,然而我認為,這作品的另一個重點卻是書名的後本部--「神話」。我本身是個神話迷,喜歡研究各地神話外,亦喜歡研究「神話學」,即是神話的起源、在社會的作用、各地異同、跟文明演進的關係等等。雖然我只懂皮毛(我看那些書籍都只看懂一半),但《新企業神話》中論述神話的部分,頗讓我喜出望外。

故事中引用某古老的宗教,塑造出兩個陣營對決的緊張氛圍,在表面看來,是很正常的冒險小說鋪排,而引經據典顯出作者的博學;不過我認為作者在這點裡想說的,並不比上述個「大趨勢」的主題來得輕,這是本作另一個吃重的主題。什麼是神話?神話何以形成?宗教的追隨者追求的是什麼?掌握人心就是一個宗教的目的嗎?雖然故事沒有明言,但套用今天的例子,讀者不妨再多想一下--生產i產品的Apple是否一個教派?掌握財富和人心的高科技公司和宗教有何異同?Steve Jobs會成為神話中的神嗎?我不知道高普撰寫本作時,Apple是否已有今天的「威能」(據我所知,本作的原稿已是多年前的創作),亦不肯定他是否有心影射,但無可否認,如果讀者以此角度來閱讀、來詮釋故事中的某些片段,會不由得有所聯想。

我想,以上的兩點(尤其是第二點)令這作品不同於一般的冒險小說。這是一個很爽快、沒有冷場、甚至帶有動漫感的冒險故事,但在商業化的調味之下,掩蓋著好些社會和文化的議題。追求輕鬆閱讀,「看爽書」的讀者應該會感到滿意,而希望從一部小說中獲得某些主題、某些觀點的讀者,亦應該不會失望。

以下有對劇情比較深入的討論和個人看法,未讀勿入。


我對故事中的神話論述感到相當興奮。雖然不算深入,但畢竟這是「小說」而不是「論文」,把某些神話學的觀點應用到創作上,我覺得很滿足。故事中丟出一堆波斯祆教的背景,舉出光神和暗神之爭,非常有趣。這種「善神」對「惡神」的設定似乎有點老掉牙,但這並不是單純的作者杜撰,而是有更深入的引用。《新企業神話》後半段導入追隨祆教主神阿胡拉.馬斯達的一派「炎之一族」和魔神亞里曼的擁護者「闇之一脈」兩大陣營,讓他們成為這次事件的幕後原因,有趣的是兩邊都自稱「追隨的是真神」,對方的是「惡魔」。雖然故事中,我們可以認為以破壞為目的的「闇族」為邪惡,沒有傷害人命的「炎族」為正義,但實際上這種陣營帶出更大的含意,和有更深遠的依據。

祆教的主神「阿胡拉」是波斯的名字,然而往東傳入印度後,衍生了另一個我們都熟識的名字--阿修羅。在印度教裡,阿修羅是邪神,是正義的天神提婆族的敵人,而提婆族在波斯就是被視為惡神阿里曼的爪牙「德弗」。世界各地都出現過神話的遷移、借用和合體,最為人熟知的例子是羅馬人借用希臘諸神,加到自己的神話體系內(所以雅典娜又名敏耐娃、維納斯又叫阿芙洛迪忒),或是基督教將其他民族的神視為惡魔(例如緋尼基的主神巴力變成「蒼蠅王」別西卜),然而兩個族群將對方的善惡神逆轉套用,卻比較少見。我們或者可以猜想這是波斯擴展版圖、入侵印度而衍生的結果,但一如《新企業神話》中的佈局,炎和闇兩派的爭鬥並不是單純的正義邪惡大戰,而是意識形態的鬥爭。毫無疑問,以人類的角度來看,故事裡的闇族壞事做盡,連二次大戰屠殺猶太人亦是其所為,但如果細讀埃斯瑪訓斥希爾斯的一段,以埃斯瑪的角度來看,「殺人」並不是壞事,因為祂所帶領的教義為「滅」,從滅而生。

而這當中最叫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利用天鼎集團「掌握人心」的論調,跟神話(宗教)作出並列式的比對。現代的神話是什麼?是科技、是企業、是風靡全球的偶像歌手。掌握人心(依蓮娜和手機eVola)、不老不死(天鼎集團),乍看是一種神話、一種信仰,可是,跟傳統的、以單一理念出發的古老宗教,到底是否相同?作者沒有明確的說出答案,只是借用上述影射現代社會的現象,以及跟虛構的奇幻式「惡神降世」放在一起,讓讀者自己判斷。雖然現實裡沒有「惡神降世」(應該……沒有吧?),但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傳統宗教的看法,在「新思維」和「原教旨主義」的磨擦下,顯出那種進退失據的無奈、那種不知如何自處的尷尬。

縱然我相當欣賞《新企業神話》的多個特色,但我仍有一些意見,覺得有些地方說不定可以改進一下。

單以劇情而論(即是無視上述的一些深層次的解讀),我對故事的前七成篇幅感到非常滿意。無論方去尋介入事件的經過、角色逐漸現出隱藏的一面、從線索中一步一步找出真相等等,我都覺得幾近毫無瑕疵。緊張、刺激、有趣,吸引讀者追看,而且情節編排非常有條理。然而當「祆教」這底牌亮出時,我的心頭冒起一個小疙瘩。跟高普的前作《魔霧》不同,《魔霧》是從「靈異」過渡成「驚悚科幻」,兩者的題材雖不同,但性質相符,可是,《新企業神話》卻是從一個頗為寫實的氛圍變成「有金剛不壞之身的魔化人」出場甚至惡神降生的奇幻風,當中前後的轉變似乎有點大。讀畢全書,雖然覺得故事趣味橫溢,但那個疙瘩久久不散,令我不由得思考,這種轉變真的太突兀嗎?

我覺得,其實不算突兀。以我相當欣賞的導演Robert Rodriguez作例子,他就有一部誇張到不行的電影《From Dusk Till Dawn》(1996年上映,港譯《殺出個黎明》,台譯《惡夜追殺令》),前後段轉變之大,我想可以稱為經典。故事前半段是典型的公路電影,描寫一對凶悍的歹徒兄弟,殺人放火,劫持一個還俗的牧師和他的子女,躲在休旅車上逃往墨西哥。奇怪的是,故事後半部,在眾人抵達墨西哥一間酒吧,等待悍匪的接頭人時,一眾主角赫然發現這酒吧是吸血鬼的大本營,不得不拚死反抗,故事變成典型的喪屍電影。這故事前段的寫實性和後段的奇幻性一樣全不搭調,一般觀眾大概會問「怎麼是這樣子?」,但不少人看完後,反而會問另一個問題--「對啊,為什麼不能做成這樣子?」。這是一齣頗成功的電影(無論在票房和評價上),更是Cult片中的名作之一。相比之下,一開始就在瑪雅古墓跟神秘巨蟒搏鬥的方去尋,最後遇上每六十年復活一次的邪神埃斯瑪,這種劇情上的轉變更是小菜一碟。可是為什麼我看《From Dusk Till Dawn》時沒有這疙瘩呢?

我仔細咀嚼後,有一個小小的結論。突兀的不是劇情方向的轉變,而是末段的情節跑太快,不同於前段綿密細膩的安排。從第十章〈叛教〉開始,劇情的節奏快到有點不可思議,尤其是方去尋發覺艾琳被叛徒真田擄走後,他闖進天鼎集團的一段,就不及前面劇情那樣講究理性邏輯。先不論申博義是否相信方去尋的片面之詞,他的答覆就似是「對,我明知這演唱會會令大批人死去,可是我就不能中止」這種「即使後果多嚴重、或許會向世界宣戰我都不能犧牲這企業」的愚昧想法,更沒有考慮到派企業內的警衛跟方去尋一起找尋生死未卜的女兒。我想,這是因為故事邁向高潮,作者想集中在方去尋闖進古堡揭露真相的一段,可是我覺得從這段開始慢慢鋪排(例如申總裁不相信方去尋的荒誕說法,但仍派出警衛協助找尋被擄的女兒,在過程中方去尋落單遇上克里斯),效果或許會更好。

末段的急促節奏亦讓我感到可惜。主角沒有表現,事件卻解決了並不是大問題(像Indiana Jones的第一集電影《Raiders of the Lost Ark》,敵人都是自滅,主角只是呆在一旁等事件解決),但申博義等人將計就計對付希爾斯的描寫,實在太簡短了。有不少部分沒有詳述,甚至沒有解釋,例如欺騙希爾斯的演唱會片段,依蓮娜唱出的是否真正的「神之音」?如果是,申博義等人如何製造這一幕?如果不是,又如何欺騙正在看「直播」的希爾斯等人?祭司長又如何確認方去尋和艾琳能不受聲音迷惑?再推展下去的,天鼎集團的合併案如何了?炎之一脈跟闇之一脈的將來如何?當初是不是艾琳引方去尋去酒店,目的是招攬他加入嗎?方去尋、艾琳、依蓮娜的三角關係怎麼了?(加上申總裁,是四角關係?)我覺得如果末段有多二至三萬字的篇幅,就能鋪排得更細緻,也許更能消除那個在我心頭的疙瘩。(還是說,是因為比賽的字數上限而不得不這樣作結?)

儘管我覺得尾段有點瑕疵,我仍覺得本作好看,尤其在故事表面之下,有多重具文化意義的主題。而最重要的,是高普的作品一向強調趣味性,無論是引用典籍、描寫武打、或是懸疑情節的編排,他都能挖出當中的好玩之處。寄望他能再接再礪,在下一本作品能保持這種加入文化主題、同時充滿樂趣的風格,和讀者一起分享他堅持志業的成果。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趣味盎然、閃光滿溢--《桐花祭》


桐花祭:呂仁推理小說集

比起長篇推理小說,我更喜歡短篇作品,尤其是短篇連作。以相同的角色或互相關連的短篇故事,製造出一個多角度描寫的世界或角色經歷,往往比寫一部長篇小說更考工夫。短篇連作不難寫,但好的短篇連作卻不容易,因為作者得在一套設定下構思多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如果一部短篇連作內數篇作品大同小異,就會比起一位作者以類似的題材寫兩三部長篇更礙眼。在這一點上,呂仁這本《桐花祭》處理得非常漂亮,在異(每篇作品的不同手法)同(以一套設定發展出來的多個故事)拿捏得恰到好處。

《桐花祭》收錄六篇故事,均以韋達霖和易月理這對夫妻(有一篇的時點設於婚前)當主角,插手一個又一個的事件當中。如果說六篇的相同之處,便是這兩位主角的個性和「辦案」手法。韋氏夫婦並非偵探,只是恰巧碰上一些事件,縱使事件中有「死者」,亦只是隔著報紙或友人而得知,從中如瞎子摸象般推敲案情。這跟一般推理小說不同,不少推理作品講究公平性,一開始就把所有證據放到讀者眼前,讓讀者站在跟偵探(或警員)相同的起跑線上;然而《桐花祭》的趣味,在於接近我們平日遇上的情境--從電視新聞知道某罪案發生,於是跟家人或朋友在茶餘飯後扮起偵探來,猜想案件的種種可能。一如現實,這些猜想往往跟案情有出入,隨著故事發展,主角們涉入案件之內,就發覺之前一堆假設並非真確。作者在好幾篇作品中,利用這種「猜想→確認→錯誤→填補漏洞→再猜想」的過程,導出謎團中的盲點,製造出逆轉的劇情起伏。

至於不同之處,則見於每篇的選材和謎團格式等等。我覺得較接近的是第一篇〈桐花祭〉和第二篇〈上行列車殺人事件〉,它們的格式都是主角們遇上突如其來的事件,逐步抽絲剝繭釐清真相,但兩者亦有很相異之處,尤其第二篇強調是殺人事件,更運用上鐵道推理作為主題。爾後的幾篇,〈真假店員〉是以凶手角度作出的倒敘推理、〈洋娃娃〉是以靈異包裝的小品推理、〈土人多多不勝殺〉是帶有後設趣味的幽默推理、〈情詩殺人事件〉是有先驗性質的暗號推理,呈現不同風貌。

事實上,我覺得《桐花祭》相當適合有興趣創作推理的朋友閱讀,當作參考。這本作品除了上述的「異同」的優點外,更在「推理」和「小說」兩者中抓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故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超巨型詭計,也沒有智商超越一百八十的破案天才,光看設定,或許會讓一些慣吃「重口味」的推理迷覺得不夠力。然而,即使格局上以「日常」為重點,作者卻能在這些不複雜的謎團中找出盲點和趣味所在,特別是以上述的「猜想→漏洞→再猜想」的過程,令人感到推理之美。而且,作者鋪伏筆的手法相當高明,解謎的關鍵往往在前段以一種不經意的手法加插在劇情之內,其中更有令主角明白謎底的伏線(一般伏線是對讀者用的,作者只要解釋「答案是什麼」,符合伏筆便成。而更進一步的,便是對主角用的伏線,令讀者明白「為何偵探想到答案是什麼」,伏筆不但解釋謎團,更讓人知道偵探的思考過程)。

在推理之外,劇情的鋪排、進展毫無冷場,韋氏夫婦的日常生活寫得相當立體,但又沒有喧賓奪主,不會因為那些甜蜜的生活片段令推理的部分失焦(關於主角們大放閃光的部分,我下面會再詳述一下看法)。《桐花祭》是一本能讓讀者輕鬆、舒服地閱讀的推理作品,有小品推理的趣味,亦有講究推理骨幹的核心。

以下有劇情透露,未讀勿點。


我最想詳加說明感想的,是〈土人多多不勝殺〉。和其他短篇不同,這作品明顯有一種後設推理趣味,當其他故事都是以解謎為主,這篇卻是以解拆暴風雨山莊元素,逆向撰寫的後設作品。無論在「山莊」的人愈來愈多而不是愈來愈少(天啊,竟然還有小嬰兒出生,變成「生人事件」了)、被困卻另有出路等等,都顯出作者的意圖。或者我先說一下我覺得本篇的一些瑕疵--除了路那在解說提出的幾點外,我覺得這種「逆向」趣味未能完全玩出「反暴風雨山莊」的重點,因為故事中的最大謎底其實是主角們想方法逐客,怎料人反而愈來愈多,而後者(人多)和前者(詭計)並沒有因果關係。暴風雨山莊的因果很明顯的,因為「詭計殺人」所以「人少」,如果要徹底地反向操作,我希望是一個「因為詭計招人所以人多」的玩法(例如最後發現是雙胞胎兄弟為了阻撓主角好事,以詭計安排女友甚至臨盤在即的大姊出現,主角們最後揭穿一切令二人被大小喬揍一頓之類 XD)。當然這只是一種想法,並不代表作者的原來做法不好。

然而,這篇作品(或整本作品)有一點我是相當讚賞的。《桐花祭》的故事通篇充滿閃光,主角夫妻如膠似漆,簡直是甜死人沒命賠,我本來只以為是作者為了提高趣味的一種手法。但當我讀到〈土人多多不勝殺〉的結尾,猛然察覺這是相當高明的一招。〈土〉的謎底趣味在於兩位情投意合的主角不約而同地以不同的方法對付不速之客,光看這一篇讀者未必有特別的感覺,但整本讀下來,讀者就會覺得「對啊,這對笨蛋閃光夫妻就是會幹出這種事嘛!」,令主角們的動機紮實不少。因為主角們放閃光,所以〈土〉的詭計變得合理,因為〈土〉有這種劇情,所以主角們變得立體。

我個人而言,最沒感覺的作品是〈情詩殺人事件〉。或許因為我覺得暗號推理跟之前的日常之謎有點不搭調(暗號太人工化了),而且地理上的線索難令我投入(即便作者已周到地闡明台北的道路規格當作伏線),所以比起〈桐花祭〉或〈上行列車殺人事件〉,這篇不大合我口味(說起來,其實我亦不熱衷於鐵路推理,但〈上〉卻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幾乎顧著看書忘了下巴士),不過結末的部分我相當欣賞,「解開暗號」和「誰是凶手」並不是對等的,這亦有點「後設推理」的趣味,令人莞爾。

短篇〈桐花祭〉的故事我相當喜歡,無論在真犯人、動機、探案過程、事件盲點都很好玩,以沒有犯罪事件作為前提下,這篇本格推理作品相當好看。我有一個小建議,如果程先生的櫃子裡只有一堆「銀牌」而沒有「金牌」,就更能加強他的犯案動機--就是長期拿第二名,更會敵不過誘惑拿主角的作品參賽吧。(笑)

最後,我想討論一下路那在解說中提出的一些瑕疵。「都市鄉巴佬」的部分是否在出版前改寫了?我好像沒察覺有什麼不耐的段落。至於主角有一堆推理小說卻連御手洗是誰亦不知道,我卻想到合理的解釋。韋達霖是個書癡,但故事中沒有說過他買書後有讀完嘛!搞不好他只是喜歡買書,會抱著「如果現在不買,將來很可能買不到了」的態度到書店「大手交易」呢?(我就認識不少會這樣想的人)所以就算韋先生有幾個書櫃的書,並不代表他是推理迷,聽過推理名作的角色名字。反過來說,易月理卻對推理小說有相當多的認識,由此可以推想,韋達霖買的書,其實易月理是有偷偷看啦!(爆)她雖然埋怨丈夫的書佔位太多,那才不是由衷之言哩!她只是傲嬌罷了!(笑)

總括而言,《桐花祭》是一本趣味滿瀉的推理小說,尤其在追求謎團和詭計為主的硬派長篇推理之中,這種充滿日常趣味的推理短篇連作就更見難得。希望呂仁在將來再寫,讓韋氏夫妻再次展現推理魅力和閃光。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第九屆徵文獎心得結語以及其他瑣事

剛好在年會前把心得貼完。相信有留意本部落格的各位亦知道,這一屆徵文獎首獎從缺。當我知道結果時(我沒有提早獲悉,我亦是在年會頒獎禮當天從台灣的友人那邊知道的),覺得「這樣最好了」。這樣說好像對四位決選入圍者有點不敬,我認為四篇作品都是好作品,但各篇都有不能無視的瑕疵,不論是先天的規限(作品的風格、題材的選擇)還是後天的毛病(敘事的節奏、公平性的考慮)。或者,換句話說是作品的優點未能掩飾缺點(舉例說,去年的首獎作品〈少女的祈禱〉亦有好些缺點,但只要讀到最後,讀者便會被故事的優點完全抓住,忘記之前的弱點了),這亦是我在心得的前言裡提過的「沒有亮眼得叫人訝異的作品」。

或者有人問,這一屆的作品是否如此不濟?我的想法是否定的。我覺得本屆還有好幾篇作品具備入圍決選的水準,沒能入圍,只能說是評審的取向較多元,或是運氣不濟,未能同時獲得多位評審選擇。

評審之一的嘉振有簡略的談過他對這一屆某些落選作品的看法,各位參賽者不妨留意一下:
第十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年會暨第九屆徵文獎頒獎典禮資訊

另外,已有推理同好為四篇決選入圍作撰寫讀後感: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 讀後短感 /顏九笙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讀後短感 /卡蘿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 /coccus




今年年會上,協會販賣的會刊中,收錄了拙作〈作家出道殺人事件〉。這是一篇兩年前的舊作,創作時沒有什麼特別想法,只是單純想寫一個這樣子的故事,後來碰巧前會長說要辦個會內的徵文活動,題材又剛好配合,就把這篇遞上了。故事中的舞台殺人一段,實際上是想向嘉振的首作〈染血的街景〉致敬。這一點我一直沒說(連嘉振亦不知道),就讓我在這兒爆一下料吧。 XD

有意補購的朋友可以到協會的露天拍賣專櫃看看:(還有其他作品集及精品喔)
露天拍賣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




最後是一點業務報告(高普調 XD)。拙作《倖存者》即日上市,明日工作室出版,在7-11發售(當然是台灣的7-11),售台幣四十九元。這本便利書不是推理作品,說是科幻亦有點勉強。我本來想說是恐怖小說,但又覺得不見得太恐怖,大概可以稱為詭異小說吧。封面的怪物的確有夠噁心的,我寫時亦沒想過圖像化後會有這麼噁的效果(爆),不過如果內文亦可以讓各位讀者倒抽一口氣的話,我就算是完成目的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以下連結試閱看看:
2011.5.25 主題館《倖存者》陳浩基◎著 他們竟和「倖存者」一樣掉進一個詭異荒蕪的世界!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販售資訊



本屆徵文獎作品集出來了,現於網上接受訂購,在年會亦會作出即場販售,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喔。
(在五月二十一日前訂購有特價優惠,詳情請參看販售網頁

收錄作品:
〈玻小姐的第一次〉 言雨
〈燃點〉      萊曼.格林
〈北一女制服的祕密〉余峰
〈三狂人殺人事件〉 霍筆砍

網頁: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露天拍賣網站)

另外,在年會會場有會刊協會製作icash出售,本屆會刊除了多篇專題文章外,更收錄了冷言作品〈無法入睡〉、秀霖〈一篇Plurk文救排球〉及拙作〈作家出道殺人事件〉,總字數超過六萬字,後兩篇更是初次發表作品,各位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