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第十八屆徵文獎決選作品個人感想

《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第十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集)》
博客來
Readmoo

近年因為事忙,我既沒再擔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評審,也沒空在這兒除除草寫寫文章,不過趁著頒獎禮將至,我又碰巧在結果公布前讀畢今年的作品集,姑且浮一浮水,貼一下心得(然後再潛回去)。先說一句無雷感想:五位作者都極具潛力,各有所長,而且來自五湖四海,顯出華文推理正茁壯成長。以下感想全部有劇透,未讀勿點。


牛小流〈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
開首吸引,中段枯燥,結末還好。設定明明很有趣,市場一眾角色也很好笑,作者那自嘲的文筆亦不錯,但不知道為什麼調查開始後便變得有點像流水帳。推理線滿有意思的,關鍵線索在案件發生前已埋下,再用上馬來西亞風土人情及地域性作為謎團元素,我覺得很出色,而且「安樂椅老婆」設計也不錯,只是那股「好像差了點什麼」的感覺揮之不去,我猜是因為中段調查過程缺乏起伏,我這個讀者難以投入主角的視角去掌握案情,產生了疏離感。還好結局太太再登場令故事「活起來」,我常常說,小說結局夠好,讀者便會無視前面的一些缺陷,所以本篇的整體閱讀體驗還是很良好。(相反結局寫壞的話,即便前面九成寫得如何精采,讀者也會因為「餘味不佳」而低估作品評價)

不過還是要失禮說一說,同樣是「調查日常茶飯事的夫妻偵探」,我覺得徵文獎決選入圍常客呂仁的《桐花祭》技高一籌,在趣味和節奏上更充分地展現這類型的優點。本篇雖不俗,可是珠玉在前,我這個讀者很難不拿來比較,只能嘆句奈何了。

冷水砼〈冬日將盡〉:
好優秀的作品。雖然用的是本格謎團,但實際上是社會派,將文革的社會異常用在謎團上,構圖十分漂亮。文筆拿捏適當,氛圍出色,也許有讀者嫌謎團好像很簡單,但我覺得與其追求複雜度,這推理設計更接近高概念,是短篇推理作者應該追求的特質。我一直認為,能用一句話說完的謎團架構往往才是極品,本作就是「偽裝自殺的偽裝他殺的自殺」。唯一瑕疵是擔當偵探角色的少女設定上知情,作者可能想製造多一個爆點,但我認為這有點畫蛇添足,反而破壞了整個故事構圖的美感。假如讓一個無知的角色推理出真相,從而解開主角的心結,我認為會更有意思。

冒業〈所羅門的決斷〉:
我個人很欣賞,但同時理解到這篇不一定獲好評。不是指有找碴之嫌被評審嫌棄(爆),而是點子塞得太多太滿,除了重度推理宅外一般人未必吃得下:一篇二萬餘字的短篇,塞了身分敘詭、性別敘詭、時間敘詭、地域敘詭、語言敘詭,然後架構上用上徵文獎後設(折原一?)、(偽)選擇遊戲書(山口雅也?)、角色閱讀自我登場作品的無限迴圈(清涼院流水?)……我認為寫成長篇更好,但考慮到題材(徵文獎)它又的確只能以短篇才符合後設趣味。書末評審紀錄有談及角色描寫不連貫,那的確是事實,但我認為作者本意就是追求推理小說的非人化,只集中在邏輯與事件上,所以要以數理角度(?)去衡量作品。大概比起內容,這篇的本質更具挑釁性,因為評審如何評價本作便會顯出他們對推理的立場和觀點為何、理解有多深。

鍾岳〈似曾相識〉:
當我以為所羅門會是本屆的問題作,我錯了(爆)。這是一篇好小說,以我買書的金額來計算絕對物超所值,但我難以接受這是一篇好的推理小說——想不到連清涼院也吃得下的我居然會說出這句話。本篇構想十分有趣,人物也寫得有意思,時代背景和運用的元素都一流,但我認為它違背了推理小說唯一一條鐵則:你不能在沒有告知讀者作品中有科奇幻邏輯下,將該科奇幻元素當成謎底。縱使作者有埋伏筆,暗示女主角在那個時代的異常性,但這些伏筆可無法撐得起謎底的合理性,因為讀者無法判斷本作的世界觀為何,邏輯界線在哪裡。

前一篇(所羅門)也明顯不公平,但它終究是建立在現實邏輯上,平行宇宙或後設皆是作品世界觀以外的虛招,用讀者的盲點來製造意外性;但本篇正好相反,讀者以現實邏輯去理解劇情後,結末才發現誤導是建立在時間旅行與(物理上該稱為)平行宇宙的科幻概念上,那意外性就不是推理小說本質的意外性,而是科幻小說的意外性。如果要將本篇當成推理小說,那至少要在故事開始時讓讀者知道本作有「時間旅行」這一回事,而其實即使這元素提早曝光,仍無損其他部分的魅力。這作品無疑是一篇優秀的小說,亦可以說是一篇具備推理元素的科幻小說,可是我認為它很難歸類為科幻推理小說。雖然我認同類型小說的界線值得往外拓展,找尋新的可能性,但始終有一些界線越過了,便會踏進另一範疇,失去某類型的特質了。

當然,以上感想都是建基於「這是推理小說獎的參賽作品」的前提上,現實中大部分讀者其實不太在意類型之別,尤其是科幻和推理經常有跨界的混搭。這是「投稿參賽」和「投稿出版」的分別,我認為這是所有有志投身寫作的新手作者都必須留意的。

會拍動〈初心村的偵探事務所〉:
很意外地,我十分十分十分喜歡這一篇。這跟類型(輕小說)無關,事實上我對穿越異世界轉生的作品氾濫非常感冒,加上本篇一開始又是老掉牙的主角不明不白意外死亡再被糊塗女神丟到像中世紀RPG的異世界,我的喜愛度在初段其實是負數的(爆)。可是事件發生後,推理趣味便來了。我最欣賞的不是那有點古風的機關殺人手法,也不是作者埋下並回收得工整的伏線,而是本篇在邏輯概念上非常有意思。作者在前段明確交待了世界觀和奇幻邏輯,引導讀者以該邏輯思考,但謎底卻是建立在現實邏輯之上,凸顯了犯人跟主角(和死者)一樣來自擁有科學知識的現實世界。因為魔法很方便,推理作家寫奇幻推理都會考慮如何將新增的邏輯套用在詭計上,然而本篇反其道而行,讓犯人以「較低等」的現實邏輯去實現魔法邏輯也能做成的效果,這便是讀者的心理盲點。

事實上,當主角用磁石打開窗扣時,已揭示了犯人一定是來自現實世界的異界人,「科學怪人」等等只是給予主角用來向讀者宣示解謎、讓我們能公平參與推理的工具。我想像到本作強烈的可塑性,假如系列化的話,犯人是否全部都是現實世界的人呢?還是有當地人學習了科學知識,拿來犯案呢?當地人跟異界人一起犯罪,會將兩套邏輯如何混合呢?我覺得這篇在本質上跟《屍人莊》很接近,都是一開始告知了讀者有兩套邏輯,再將兩者分解嵌合,也令我想到《虛構推理》,探討「超自然的真相」與「合乎現實的解答」兩者的可能與差異。當然本篇還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假如作者悉心經營系列,磨練技藝,說不定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