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22.日間殘餘

尼克從唱片行老闆羅伯手上得到一片古怪的唱片--封套只有十個空間,沒有曲目,而唱片只有一首曲子。尼克翌日醒來,發覺封套上出現了第一首曲子的名字,竟然跟他的夢境內容吻合--尼克每天也作古怪的夢,而唱片的樂曲也愈來愈多,到底發生什麼事?

這作品是目前為止最令我「失望」的作品--因為它的開首實在太精采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夢境、隱喻著現實事件的片段、離奇的唱片、詭異的樂曲……光從這幾點隨意抽一個元素出來也足以吸引讀者的視線。亦因為如此,我愈讀下去愈期待結局,到底作者如何解釋種種不合邏輯的現象?主角到底遇上什麼事情?結果,我覺得被結局背叛了。謎底不單沒有說服力,更大的問題是根本沒有解釋所有的事情!違背讀者期望但合理的結局我會接受,符合讀者期望但天馬行空的結局我也能勉強認同,但現在的謎底實在不能說明什麼啊。也許是字數所限,但作者留下未解的謎團實在太多了。

撇開這個致命傷,作者的文筆優秀,故事描述得十分有條理,舞台設在像是歐美的小鎮亦寫得相當有說服力,每個角色的行為也符合背景,沒有半點突兀感。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出色,更令我扼腕感嘆,如果結局是一個能完整解謎、讓讀者吃一驚的謎底的話,搞不好這便是首獎作了!

【徵文獎心得】21.犯罪|心理-惡魔降臨

一名男子被殺,胸膛被剖開,死狀可怖,屍體旁邊留有一句拉丁文以及五角星。自認是凶手的女生在警署自殺,身旁亦留下神秘的文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凶手真的是惡魔嗎?

謎團複雜,牽涉角色眾多,亦拉扯到往事,從佈局來說是極之龐大的詭計設計。凶手留下的暗號具有多重意義,作者運用符號學和Anagram等知識來設局,使用了很多資訊。可是,我覺得這篇作品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謎面交代得十分不清楚。故事的走向是明顯的,但由於謎團複雜,很多情節並沒有有條理地說明,令我覺得有看沒懂。直到結局,我才知道作為關鍵的十四年前的事件是怎麼一回事,我可不是說真相,而是最基本的十四年前照片中的人物發生了什麼事情--故事中只是不斷製造疑團,須知道有些情節是不用以煙幕來遮掩的,就是因為有內容明顯地放到讀者面前,真相才會更令人驚訝。

另外,我對凶手使用的某一個手法抱著極大的懷疑。類似的手法在這一屆有另外兩篇作品用上,但都合理得多,更重要的是那個手法不是「謎底」,而是構成「謎底」的一個工具,比較之下,這篇的用法似乎給比下去。這篇作品的文字尚算流暢,作者亦嘗試加入不少知識來增加趣味,如果作者能改善一下敘事手法,我想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20.酒殺

年輕知縣祈聞琴新上任,便得面對當地的刁頑訟師柳燕鴻的挑戰--柳燕鴻「路見不平」,狀告青樓四大花魁之一殺害窮秀才章三、及章三妻子余氏隱匿案情。經仵工查明,章三確是中毒而死,到底誰是凶手?祈聞琴甫上任又如何處理這樁案子?

很出色的公案短篇小說。殺人的詭計不複雜,意外性不大,但整部作品的節奏明快,角色活潑生動,作者敘事十分有條理,令人讀完這作品後,不禁期待繼續看到祈聞琴和柳燕鴻這二人的故事。故事的其中一個特色是整段劇情也圍繞著酒,從人物的對話、引經據典、犯案過程、甚至死亡訊息也以酒作主題,可見作者下過一番工夫,查閱相關的知識。事實上,作品名字雖相稱,卻未免嚴肅了一點,畢竟故事並不如標題般沉重。

這作品還有一點讓我相當讚賞,便是場景不多。除了最初的介紹,整篇作品也在公堂上演出,主要角色也只有老爺、訟師、鴇婆、四位花魁、死者妻子等等,恍如獨幕劇似的,單靠角色的演技和對話製造戲味。我一向認為,短篇作品和中篇/長篇不同,與其嘗試在有限的篇幅泡製複雜的大詭計或大逆轉,倒不如在背景及人物方面多著墨,思考如何包裝一個好主題。這篇作品便是一篇漂亮的示範。

唯一一點讓我有點保留的,是小說的用字遣詞。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作者明明充分地使用清代或以前的專有名詞,合乎時代背景,但我似乎覺得有一點點過火。或許因為這一屆的作品中有另一篇同樣以清代作背景的〈柳紅〉,先入為主,該篇行文實在有濃郁的清代小說味道,相比之下這篇便稍稍比下去。不過瑕不掩瑜,總而言之這是一篇可讀性極高的推理作品。

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19.黥面奇案

跛腳阿青生活潦倒,犯事累累後重遇年輕時情人阿玲的妹妹小甄,決意回鄉找阿玲,因為阿青知道她現任丈夫阿彪有一筆贓款。阿青不知道的是二十年後,故鄉不單外貌轉變,連人事也全非了……

有點難以分類的作品。雖然有描寫社會上某些黑暗的面貌,但說是社會派又好像不太貼切;縱使有一連串犯罪事件,故事的重心又不在它們之上;說是懸疑嘛,故事又太平舖直述,轉折很少。故事中每個角色也有深刻的過去,有值得描寫的往事,但作者只用很平淡的手法來講故事,令我覺得有點可惜。人物關係的交錯大概是這作品的最大賣點,角色之間無論在行為和心理上也有著複雜的關係,如果處理得宜可以製造龐大的戲劇性和張力,可是這作品大部分時間以作者的獨白交代劇情,令故事失去起伏。

其實這故事不是完全沒有謎團,劇中的好幾個犯罪和殺人事件也有不為人知的真相,可是,我想強調的是,要讓讀者感到意外便得先交出謎面。舉個例:「A死了。B告訴C是B殺的。後來D才說明自己是凶手。」這樣子,讀者只能回應一句「哦」。要勾起讀者的興趣,得用上不同的方法:「A死了。B告訴C是B殺的。但C覺得不對勁。後來D才說明自己是凶手。」只要加入簡單的問題(C覺得不對勁),便能產生懸念,製造起伏和高潮。我覺得作者可以改善一下說故事的技巧,以這篇作品而言,故事層面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也有其吸引之處),缺乏的只是如何把想法present出來的技巧。

【徵文獎心得】18.拼湊

暢銷作家李昂內爾首次露面,在簽書會上突然展示一個箱子,裡面竟然是一具女屍,後來警方更發現屍體是由十九個死者的屍塊所組成。李昂內爾被捕,但一直不肯作供,警方只好從他的十九本描述殺人的著作找尋蛛絲馬跡……

以創作的意圖和手法來說,這篇作品極之有趣,同時兼具後設小說的趣味和電影《奪魂鋸》般的詭異風格,結局的佈置尤其微妙,充分表現出後設小說的特殊創意。文筆方面尚有改善空間,感覺上作者在表達上有點稚嫩,尤其是對話的寫法和標點的運用令作品有點難以閱讀,不過這些是小問題,只要多寫一兩篇作品便能改進。

可是,謎團設計雖好,有好些情節卻令我不解。最大的問題是故事的高潮,雷克斯先生登場發覺不合理之處,警方從V8中得悉真相--可是,警方既然能從片段中認出那個人,那個人先前的供詞便明顯是謊言了。我不知道是我誤解劇情還是作者一時大意抑或刻意安排,但這種矛盾可不能用「警方一時糊塗想不起來」作借口。另外心臟移植手術也有疑團未解,如果沒有第三者的話,如何完成那兩個手術?我覺得這位作者有著創新獨到的想法,這對創作推理小說來說是很大的優點,不過得留意現實上的合理性,才不會讓故事流於奇想或奇幻。總括而言,這篇作品還是有不少過人的優點的,至少就趣味性而言這作品可說是相當成功了。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17.殘存灰燼之最後謀殺

昏迷兩年的病人甦醒,精神科醫生陳典瑞大為雀躍,因為這病人牽涉一樁慘無人道的命案--可是,這位編號800916的病人的精神狀態卻令案情添上一層又一層的迷霧……

我相當相當欣賞的作品。作者行文老練,劇情令人著迷,說故事的技巧極為高明,利用病人的自白和第三人稱的全知視點交織,把複雜的故事清楚有序地交到讀者面前。作者大概是位小說創作老手,敘事的節奏掌握得近乎完美,殘酷畫面的描寫和角色心理的闡述十分成熟,運用的知識亦很豐富,縱觀全篇,我幾乎挑不到毛病。

從故事一開始的病人自白,我便聯想到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那種迷幻、錯落、殘暴的文字風格卻像揉合了新一代作家像舞城王太郎或佐藤友哉的筆觸。不同的是,劇情往後展開時,能保持著清晰客觀的視點,沿著正統推理的主軸發展,埋伏筆、觸發意外、誤導和解謎等等亦能滿足讀者,就像David Fincher或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電影作品一樣,十分精采。

硬要挑毛病的話,我對殺人方法的某個環節(不是分屍)存有懷疑,因為早前曾跟認識那方面的學問的友人討論過(再強調一次,不是分屍),知道那種方法在現實是不可能的,而故事中那位角色既然有相關的知識,那他的行徑便有點矛盾了(不劇透便說得很混亂似的)。不過,作為通俗文學,我也覺得這情節無可厚非,畢竟小說是虛構的。老實說我對這作品只有一個不滿的地方--篇名太俗了,像B級電影似的,畢竟作品內容質素是A級,便該起一個簡潔吸引的名稱嘛。(笑)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16.風聲‧鶴唳‧上海事變

三十年代,上海大亨杜月笙被一神秘人物約見,可是他到場後發覺對方已死,只在屍體身上找到一個鼻煙壺。杜月笙找來跟他有一面之緣的巡捕季斯摩和楊生華,查探死者的來歷,殊不知眾人已被捲入民國政府、日本軍和滿清遺族的陰謀和角力之中……

先兵而後禮,有一個缺點不得不先提,這篇作品的寫作技巧實在不夠成熟,時常用上說書式的敘事手法,而更致命的是,文中句子往往沒有標點分隔,或是由贅字組成,例如「半晌後杜月笙覺得不對勁而開了燈,這才赫然看到端正的坐在沙發椅上的是一名中年男子已經死去」或「因為季斯摩和楊生華斷定兩人若是被閔東浩所抓斷定杜月笙有所顧慮不肯搭救」。我覺得這位作者有點急性子,好像希望快一點表達自己的構想和故事,於是用上二三十字的長句,以及直接以旁白來交代劇情。我認為故事中有好些部分可以用角色的對話來演繹,以及把長句打斷,用簡單的文字表達,這樣子會更易讀。要知道一點,如果一個讀者要把一句句子看兩次才明白,這本小說的觀感便會大打折扣。尤其推理小說是大眾文學,如果沒信心用既華麗又易懂的文筆來敘事,便該寫得簡單直接一些。

之所以先提這個缺點,是因為這是令這作品蒙上陰影的元凶。這部作品揉合了推理、歷史、武俠和間諜等元素,本來的意念蠻有趣亮眼的。主角的名字很明顯來自柯南道爾爵士筆下的角色,他們亦有如偵探一樣去查探線索,推論案件背後的原因,令人想起同樣在舊上海屢破奇案的中國福爾摩斯霍桑。這故事並不是一般的偵查凶手的推理小說,作者集中研究死者和凶手的身分,把一九三○年代上海風雲色變、大戰如箭在弦的時代背景套到案件上。換言之,這不是在問「誰是凶手」,而是問「哪一個勢力令案件發生」。作者充分地利用歷史資料,把上海的三大梟雄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以及張愛玲的前夫胡蘭成、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甚至蔣介石等人物拉進故事裡,加插虛構角色編成一篇虛構歷史小說。此外,作者亦在部分場景加入武俠式的情節,由於舞台是八十年前的上海,所以亦不見得突兀。在推理方面,由於嚴格來說這作品歸類為間諜小說,在陰謀角力以及骨幹事件的大圖畫下,主橋段有其意外性及合理性,算是合格,可是如果細心一看,部分情節仍有其犯駁之處。例如季斯摩從鼻煙壺判斷出死者是前清的人,說這鼻煙壺乃死者說服杜月笙相信其身分的信物,可是之後又指出凶手的目的,是讓杜月笙在不知情下被人看到他持有前清遺族的物件,企圖讓民國政府治他的罪,那麼說,如果死者沒死向杜月笙表明身分,杜月笙會否跟他洽談?杜月笙又怕不怕被指向滿州國政權靠攏?季斯摩既然是聰明的偵探,他為什麼會作出互相矛盾的意見?作者需要多加說明。

改編歷史的創作向來不容易,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構想上也不俗,可是其他方面未能配合。期望作者能克服弱點,再接再厲。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15.最後通話

我決定跳過這篇二萬字的短篇的簡介,直接進入評語。省下內容介紹的原因並不是涉及什麼不能說的詭計,而是我想不到好方法來說明,一說便可能把故事的重點說穿了。先說一下這作品的缺點--雖然故事有推理的部分,但讀者的參與度很低,因為謎面來得太遲。整篇作品二萬一千字,在超過一萬六千字的標竿後,讀者才獲悉「謎團」是什麼,「事件」才出現。雖然說前一萬多字也有伏線,但把問題和答案擠到最後兩成的篇幅,未免有點失衡。

撇開這個弱點,作者想帶出的中心思想卻十分有趣,論述謀殺事件的道德和責任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與其說這是一篇推理小說,不如說是一篇後設推理小說--主題關於推理的推理小說(或者說是「論述謀殺的社會小說」更貼切)。作者的文筆出色,把主角在大陸的遭遇描寫得入木三分,雖然直至末段的劇情前幾乎一直叫讀者抓不住重點,微妙的是儘管焦點不清仍讓我覺得吸引願意細讀,甚至比一些表面上高潮迭起的作品更有趣。這大概要歸功於作者的寫作功力,出色的作者即使寫流水帳,也能抓到當中的趣味,加以修飾送到讀者眼前。

關於這作品我還有一個小疑問,開首指出故事是由一個角色告訴另一角色,敘述的內容是第三人稱的視點,然而這些第三人稱的段落有不少其他角色的背景資料和內心想法,敘事的主角不應該知道啊?當然,也許這些段落並非角色交談的全部內容,只是利用兩位主角的對話作個引子,來導入故事的正章;不過我想,如果改用第一人稱,或許更能帶出當中的氣氛,讓結構更緊密。另一個個人想法是,如果這篇作品用上倒敘法,把最後的謎面放到開頭,讀者也能參與解謎,相信效果會更好--當然這亦帶來另一個問題,因為故事是在兩位主角交談作開始的,再補一個倒敘事件大概會令讀者頭痛。

作為一篇獨立的推理短篇作品,我覺得有以上的問題,可是,如果作為短篇連作集其中的一篇,我認為不錯,畢竟這大概也是作者的原意吧?

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14.紅蓮湖之死

日治時期,留日的醫科生胡雪方與女友林如蘭回台,結伴往新竹的詩社聚會。在聚會的鏡蓮園裡,突然發現一張寫著「死」的稿紙,兩天後的早晨,湖中水榭被血掩蓋,猶如一棵紅蓮,園主葉德石和林如蘭失蹤……

表現不俗的本格推理。先提一下題外話,我曾跟這屆徵文獎的負責人嘉振兄討論過以日治或戒嚴時期的台灣作為背景撰寫推理小說的想法,結果這會兒便看到這篇作品,我有點高興。以非現代作為故事背景,我會留意一點--劇情上有沒有需要放棄讀者熟悉的環境?作者為了什麼把時間調到那一個時代?這篇作品以二戰前的台灣作為舞台,初看時我也以為作者只是借用那個時代的氣氛而已,可是讀到後半部,才發覺守舊的社會讓故事增添上幾分色彩。作者的文筆不算亮麗,沒有製造出「這故事是發生在九十多一百年前」的強烈氣氛,但角色獨白時有佳句,主角的內心轉變描寫得很具體。

前段鋪排伏線的地方有好些小缺憾,例如角色特意做的某些行動或說的對白也有「這是伏線」的氣味,稍欠一點修飾,另外有些段落的敘事腔調很奇怪,用兩三句把某些劇情交代,不過說不定這是因為字數所限的下策。然而後半部很是流暢,從主角擔心女友的安危、到了解真相、想方法解決、揭開謎底等情節處理得有條不紊。更可喜的是,除了先前說過較為明顯的伏線外,還有好些不著痕跡的安排,令故事在表面設計(人物的行動)和背面設計(人物的情感)相輔相成,頗為圓滿。雖然我對詭計中的一兩個設計有點疑問,但整體來說,作者在後段發揮得相當好。

由於故事中有八個房間,作者特意附上平面圖,讓讀者了解環境,不過我覺得幫助不大,尤其是文字上有「角色從側門離去」,我卻在平面圖裡只找到一扇房門的微妙落差(笑)。其實作者的文字描述已夠好了,不妨省去圖片,讓讀者自行想像更有利於謎團的設計。

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13.死前最後的選擇

兩名赤裸男子伏屍公寓,初步估計是殺人後自殺,可是探員劭縱橫卻認為另有內情。死者涉及九年前的一宗命案,劭縱橫苦追線索不果,在跟好友閒聊時,卻讓對方意外地介入事件……

這短篇很優秀。詭計不算複雜,沒有誇張的機關設計、密室殺人之類的噱頭,而是平穩紮實地問whodunit、howdunit和whydunit。伏線編排恰當,角色的交流沒有半點不自然,有部分細節的公平性略嫌「作者說了算」,但構成主軸的線索和理據也有放在讀者眼前。作者說故事的技巧十分成熟,單是文字已能吸引讀者,尤其是兩位主角的拌嘴吐槽,令充滿冷調沉鬱的主線劇情中加添一點輕鬆,一方面讓讀者容易閱讀,另一方面把主角們的個性充分地塑造出來,增加讀者對他們的親切感(為了系列作而鋪路)。

事實上,這作品優秀的地方在於即使撇開推理不論,本身也是一篇很出色的短篇小說。不少推理作品拿愛恨情仇來當調味料,用來襯托詭計或謎團;然而這篇作品裡,縱使不談詭計,角色間的性格、情感、互動等等,也是絕佳的主菜。這作品的唯一弱點,是驚奇性稍弱--我先讀了同一位作者(應該是吧)的另一篇作品,相比起那一篇恍若壓軸表演的移形換影大魔術,這一篇的詭計只像華麗的撲克牌戲法。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篇不好,撲克牌也好移形換影也好,能讓觀眾拍掌才最重要,只是相比之下,那篇我打九分,這篇我只好評個八點五吧。

順道一提,有一點我十分不明白--怎麼某角色(不是主角)的名字跟另一篇參賽作品中極其近似?設定也差不多,但就是不同人。無論先讀哪一篇,讀者(或評審)也會感到疑惑的吧?更糟的是,如果先讀這一篇,這個名字的角色設定不是會透露了另一篇的關鍵謎底之一嗎?

(補充一句:全世界的警察也不會用舌頭嘗試懷疑是毒品的粉末--如果那是山埃怎麼辦?)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12.蘭達的奪命詛咒

史太太被殺,凶器是一個來自印尼的魔女雕像。兩位主角在刑警拜託下,介入調查,把凶嫌鎖定在史家的鄰居之內。有證人指大樓附近有怪物出沒,難道魔女蘭達現身殺害史太太?

十分不俗的作品。沒有華麗的包裝,故事只是簡單地以兩位主角插手調查一宗凶案為主軸,整篇作品也是圍繞著凶案現場的大樓發展,不過作者描寫的調查過程生動,運用跟主題相關的知識,令作品帶著一股明亮的推理風格。二次推理的過程相當合理,最終謎底也許有點誇張,但細心推敲之下確實具有說服力,也有向大師致敬的味道,是個有趣的設計。

作者對細節的考慮十分周詳,公平性足夠,讀者應該可以隨著兩位偵探一起推理,是很不錯的本格推理模式。然而故事中有一個關鍵我有所保留--現場沒留下腳印(和手印)和凶器上沒有明顯的指紋這一項證據似乎有點不足,當然我也只是以常識推論,要證明這一點的真確與否,可能要找學者問清楚才知道了。按道理鑑識人員會先檢查現場的細節,他們應該會最先察覺疑點的。

雖然我相當欣賞那個向大師致敬的玩法(如果作者不是特意致敬,而是碰巧採用相同的謎團則作別論),但我也想說,這謎底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點反高潮,事實上我也聽過不少推理愛好者表示難以接受那部經典作品的謎底。作者可能要思考一下,這種設計到底是利多還是弊多,或者有沒有更好的手法去包裝這一個概念--如果只能吸引一群Hardcore的推理迷,失去普羅大眾的青睞,到底會不會划不來呢?無論如何,我是站在支持的一方的,畢竟我也喜歡不按牌理出牌,任何嘗試在傳統推理架構中突破框架的手法,只要不脫離推理的脈絡,我也覺得是良好的企圖,值得肯定。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11.爛蘋果

故事以一起凶殺案作開端,主角王醫生是位連警察局局長也會委託協助辦案的業餘偵探,可是在第二宗謀殺案發生後,主角也被捲進事件當中,更牽涉到政治人物貪污、外國恐怖份子介入……

很老實說,我慶幸這作品只有一萬五千餘字,因為光這一萬多字已花了我數倍的精力來閱讀。作者在情節、角色、甚至文字表達上也極之「跳躍」,我看得十分吃力。我覺得這篇短篇小說缺點甚多,從文字、角色、故事結構、謎團設計以至結局也有大幅度的改善空間。先說劇情,故事的演進邏輯很弱,人物的舉動古怪,新角色登場時會突然蹦出來,叫讀者看得一頭霧水。由於角色的對話和行為難以捉摸,導致故事貌似失控,讀者要追上劇情甚有難度。這作品雖然有一堆死人,也有重大的陰謀作為主軸,可是卻沒有推理小說的「揭露真相」感覺,看到最後,我只能把這作品歸類為廣義推理的最最最外圍。文字方面是最大的問題,錯別字頗多,但真正構成閱讀障礙的,是那種比輕小說或私小說更浮動更奇異的句子組合。引用一小段:

早晨一通電話,破壞這寧靜,因為五號碼頭又死人了!羣璘兄妹倆趕緊跑去那,局長見到兄妹來了,有如救星般,開心地向他們跑去說:「白經理室是他殺」夢璘大吃一驚,局長繼續說:「他是被灌入空氣死亡,巧的是那裏面的死著是龍女士,巧的是那位龍女士的老公和上司是白文彥,而經彈道比對,是把M24步槍射殺的」

我再三細讀,才明白「白經理室是他殺」的「室」字是多餘的,灌入空氣大概是指利用針筒注射空氣導致血管栓塞令人死亡,而白經理是龍女士的丈夫兼上司(漏掉句號、把死者誤寫成「死著」之類我也看慣了)。故事愈往後,這種跳躍式的描寫愈多,法庭的幾幕我可是邊看邊搖頭苦笑。小說是作者向讀者傳達訊息的媒介,所以要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有自己才明白故事,他人無法了解的話,這部小說便失敗了。

撇開以上種種缺點,要說長處的話,我覺得作者的「跳躍式思維」很厲害,從一樁殺人事件可以推演變成世界級的事件,想法尚算有趣;主題雖然交代不清,但我也感覺到作者意圖描述人性的黑暗面和物質社會的可怕,亦算言之有物。勸告作者多讀多寫,多練習基本功,創作前先好好想清楚故事的每一個環節和人物的設計,假以時日應該能有所進步(從文筆來猜,我想作者應該蠻年輕吧)。

【徵文獎心得】10.愛殺

夢瑤的戀情不順遂,幸有好友忍華一直在旁支持。當夢瑤懷有身孕,卻得知男友誠義不忠,導致流產,心中仍惦掛著的前男友李嵐再次出現後,她對身邊的事情漸漸變得不能控制。

這作品的謎底很不錯,意外性和盲點都設計得不俗,人物關係在設定上抓到很好發揮的地方,這些是這篇作品的最大優點。可惜的是,這作品的謎面舖排得不夠條理,影響了謎底的震撼力。一般來說,很多作品都是「謎面強謎底弱」,正如我們常說的雷聲大雨點小,用一堆不可能犯罪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卻無力在解謎時維持足夠力度。這篇作品正好相反,我覺得謎底(「答案」)的設計有其厲害之處,可是,前段故事的編排充滿零碎的片段,令讀者掌握不了「問題」。事實上,上面的簡介我寫得很辛苦,原因便是我無法用簡單的文字把謎面縮寫。我認為有些人物關係及背景應在故事初期釐清,像夢瑤和忍華相識的背景,李嵐認識夢瑤的經過等等,如果沒有讓讀者明白這些資料,很難了解故事的進展,掌握不到故事的重心。

我在閱讀初期,滿以為這故事是偏向懸疑或犯罪小說,所以當那位偵探角色登場時不禁一怔,他的出現講解、插手事件(坦白說,到底是什麼事件讀者不一定清楚)未免唐突了一點。讓偵探解謎的先決條件是要讓讀者了解謎題是什麼,否則只會變得像偵探自說自話。鋪謎面時記得清楚交代時、地、人,因為推理小說--尤其是有偵探跑出來解謎的本格派作品--著重邏輯,讀者無法對角色和事件有清晰的印象便很難把劇情推演下去。

作者的文筆語調雖然有時帶點古風,但我看得滿愜意的。我猜作者也許是香港人,除了因為故事的主要舞台在香港外,更有少量香港式的名詞(坦白說,我怕其他評審看到某些詞彙而覺得有點卡卡的)--不過我最想說的,是作者有些錯別字很微妙,大概是用速成輸入法選錯字(例如把「駕」打成「鴐」、「相」打成「杷」之類)。用拼音輸入法的話,只要把錯別字念出來還可以猜到本來是什麼字,可是用速成或倉頡輸入法打錯字的話,不懂這些輸入法的評審可能要多看幾眼才懂。不過無論用什麼輸入法,完稿後多校對幾次比較好喔。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09.異次元裡的復仇者

主角是一樁雷射眼科手術詐騙的受害者,在提訴不果後,行騙的醫師被人殘酷殺害,主角因為有殺人嫌疑而被關。可是,主角被拘留期間,牽涉騙案的檢查官和法官相繼被同樣的手法殺死,凶手在現場留下主角的指紋和DNA。事情的規模愈發展愈大……

雖然故事開首一如上述,往後的劇情真是超暴走,作者的鬼扯功力超乎想像。情節和文字的邏輯失控,我看著看著,眉頭愈看愈皺--可是看到中後段,我反而接受了作者的手法,邊讀邊笑。這部作品叫我想起舞城王太郎的《在我頭上鑽個洞》,內容同樣天馬行空,可是,這篇參賽作品卻沒有《在》的成功關鍵。舞城的手法在於以有邏輯的文字描述沒邏輯的思想,築構成一個反映主角內心荒謬而扭曲(瀕死)的世界觀,再帶出愛與逃避的主題,而這篇作品卻連文字也無法依從基本的邏輯去推展,顯得支離破碎。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就連《在我頭上鑽個洞》也不是歸類為推理作品啊!

也許有人認為只要有犯罪事件便可以當成推理作品,可是如果這麼說,《笑傲江湖》便是推理小說(辟邪劍譜失竊案)、《魔戒》也是推理小說(哈比人指環拾遺不報事件)、《聖經》更是推理小說了(舊約記述了多少宗謀殺?)。推理作品之所以是「推理」作品,在於它的重點放在推理、謎團、犯罪等元素上。這篇參賽作品的奇幻味或諷刺味遠超當中的推理味,我認為它實在無法歸類作推理(即便是廣義的推理)。

作者有很多語意不清的句子,像故事開首第一段,一開始在形容報上的照片(過去),卻不知何時跳到描述現場(現在),令人看得頭痛。可是,也有一些引人發噱的幽默妙句,叫讀者會心微笑。作品的結尾一段似乎是為了把故事拉回現實,不過這也只提供讀者一種開放式的解讀,並未解惑。憑一篇作品我不敢揣測作者的寫作能力,但我覺得他或她大概較適合創作科幻或奇幻類的小說作品。畢竟推理小說是層疊式解拆的,像這篇作品的散發擴展式結構,實在無法簡單地修整成推理作品。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08.我是誰

主角醒來發覺自己失去記憶,迷糊下回到朋友的食店,才得悉自己的身分,更發現妻子剛去世、外家家人遇上意外、家族生意出問題……在沒有半點記憶下,主角如何釐清種種疑惑?

這是一篇十分可惜的作品。作者的文筆樸實不華,簡潔易讀,我一向覺得在推理小說這種寫法對讀者更有親切感,尤其是第一人稱的作品中,如果措辭華麗的話反而會影響角色本身的設定(比如你總不會希望一個刑警用上文藝腔調來說故事吧?)。故事開頭十分吸引,主角失憶,陷入空白的開端是很易讓讀者投入的設計,我看過好些類似的精采作品,甚至自己也寫過兩篇這種起首的故事。到底主角是誰?為什麼會忘記了事情?背後有什麼陰謀?簡單「失憶」兩個字,已引來讀者的遐思。當主角知道自己的身分,揭露了失憶前的事實,劇情便有一口氣展開的氣勢,作品前半部我認為是極之不錯的。可是,當我料想後段會有什麼翻天覆地的大轉折,或是主角即使忘記一堆事情,憑著智慧(或誤打誤撞)揭開真相,卻令我失望了。不是說結局不好,只是因為前半有著推理小說常見的大格局,後半卻走溫和的路線,把事件的原委娓娓道來,前後的落差太大。讀者期待著爆點,可是直到最後卻期待落空,自然感到失望。

作品中角色間的對白十分流暢,作者說故事的技巧亦相當有條理,可見作者的思路清晰,有一定的小說創作根底。人物描寫方面不俗,不過我認為某些段落某些角色的表現欠一點立體感(簡單來說便是人性),初時我還以為是伏筆。單以小說而論,這是一篇不錯的作品,可是如以推理小說來論斷,便稍有欠缺了。也許是篇幅所限,令作者不能把點子好好發揮(這篇作品正正壓著規定中的三萬字上限),期望作者以後能創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07.美術館

巡警神崎發現美術館車站被人塗上紅色油漆,私自追查惡作劇的元凶,卻發覺事件牽涉到正在美術館辦展覽的雕塑家石田,以及石田的一段往事……

錯別字太多了。寫作時錯別字是無可厚非的,正所謂「猴子也有從樹上掉下的時候」,問題是,錯到影響閱讀便不好了。這篇作品的錯字數量十分嚇人,開首還好,愈後愈多,中後段差不多平均每三、四句便有一個錯字,諸如常見的「因該」、「腳步生」、「關西」,又或是不常見的「歡營光臨」、「那小偷以超高的技術蠻過我的視淺入美術館」……比比皆是。完成作品後,記得翻看和修稿,遇上有疑問的字詞不妨查查字典,須知道小說是作者向讀者說故事的工具,如果不能正確地傳達訊息,意念再好也是白搭。

另外,我認為作者的敘事手法不成熟,犯下很多基本的寫作毛病。最明顯的是敘事者的視點問題--作者一方面以主角(神崎)的第一人稱來說故事,另一方面又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點來說其他角色的劇情,本來分段清楚也不是大問題(很多作品也用上多重視點的手法),可是這作品裡有時在以第三人稱的段落中突然讓主角「我」插入,而更大問題是有些段落用上「神崎」的第三人稱來描述主角的行動。我好幾次搞不懂到底角色誰是誰,文中的「我」又是誰,腦袋好累。男性和女性的「他」和「她」在描寫同一角色時混合使用,令人不清楚角色的性別之餘,更誤會了所指的角色。比方說,「我一把抓住了他的肩膀,不讓她走」這一句,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主角是抓住了石田的肩膀不讓他走,還是那個「她」其實是指在旁邊的亞尤莉(如果是後者的話,也有夠彆扭了)。

謎團方面可說異常豐富,怪異的藝術家、恐怖的雕像、怪盜的預告狀、孩童誘拐……作者努力地把元素合起來,希望泡製一道豐盛的菜色,可是,正如前述的別字問題和敘事手法,導致邏輯混亂,讀者難以跟從作者的想法去走。劇情方面亦有很多細節可以改善,例如背景設在日本不是不可以,但關鍵是要令讀者相信「這是日本」--這邊廂說某角色去吃麥當勞,那邊廂卻出現「火車汽笛」,還有「『您的中文說的真不錯啊!』『這是因為我曾經留學日本住過一陣子。』」等等,令我無法理解時代和地域(除非說是架空世界,舞台是麥當勞和手機已經普及卻仍保留復古火車和馬車、國民使用中文的東京吧)。此外亦要多考慮一下劇情的推演,在沒有說明的地方到底合不合理。就算不提那個「不到『十寸』的麵攤」,像主角和亞尤莉初次見面,遇上石田導致亞尤莉痛哭,主角安慰她後離開,卻發現對方悄悄在背包裡塞了一封信,告訴主角石田的往事--這封信竟然有三千多字!亞尤莉小姐的寫字速度真驚人啊……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06.K的訊息

在校內欺凌同學的學生K墮樓死亡,在樓頂的大門上刻著七個字的遺言「我以為你了解我」。即使校內各人對K的逝世感到麻木甚至鬆一口氣,擔任數學老師的主角卻因為感到一絲的不安,嘗試拼出K死亡當天的片段。

一般來說,推理小說都是以意外性、娛樂性掛帥,不過有些出名的推理小說卻著眼於詭計之外,集中描寫人性、社會、角色的情感等等。這篇參賽作品便是後者,而且,我認為它不單套用了這種類型,更是一篇高水準的作品。通篇充滿著冷調和哀愁,主角的獨白圍繞著死者的過去、死者和他人的關係、校園欺凌的心態,探討著這個黑色白色灰色的世界。這作品的文學味濃厚,我閱讀時不但想知道真相,更想了解故事背後帶出的主題--讀至最後,那個無奈卻寫實的結局深深打動我的心靈,餘味無窮。

事實上,雖說這種形式的作品通常不會多著墨於謎團,這篇作品的謎仍有一定水準,甚至比起好些社會派名作有多出一點的意外性。作者在描寫角色的心理極之細膩,無論是想追尋真相的主角、木訥認真但有所隱瞞的目擊證人、自責的級任老師、冷漠的死者同學,都有一份強烈的真實感。

自從本格復興,推理小說的讀者都追求高娛樂性的作品,就連大部分參賽作品也以謎團作為賣點,這一篇作品就顯得特別亮眼。這作品未必廣受讀者歡迎,但我認為這毫無疑問是一篇優秀的推理作品。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05.柳紅

衙門師爺之子孫星衍探訪友人莊文淵,在莊府得悉對方被畫中女妖所迷;後來晚上因為女妖出現引起騷動之際,婢女柳紅離奇被殺。誰人下手?是盜匪所為?女妖之謎又為何事?

出色的短篇作品。文筆一流、寫人寫情寫景俱佳,看不到兩頁已叫我恍如置身於故事的背景之中。作者把清代的大戶人家描寫得恰到好處,不做作又處處流露著真實感。先不論作者描寫的環境是否百分之百完全切合清代中葉至晚期的時代背景,關鍵是他或她的文字已叫讀者信服,這真是優秀的才能。一部古裝推理,首要條件是能讓讀者投入故事的歷史氛圍,每一個細節也不能小覷,這部作品卻漂亮地做到這一點。從人物的對白、場景的小擺設至角色的小動作也充分演繹出二百年前的味道,令人佩服。

推理方面,主軸的謎團十分不錯,揭露凶手的編排也是一流,雖然沒有一般推理小說予人那種「原來那個人是凶手!」的嚇一跳的感覺,但反過來構成一種緊張驚慄、叫讀者擔心角色下場的壓迫感,不止是「好看」,而是充滿讓讀者「追看」的吸引力。只有兩點令我覺得可惜,一是某個機關稍嫌誇張,在物理上的可能性容易叫人質疑,二是凶手的動機似乎交代得有點不大清楚。也許有讀者會覺得詭計較為單薄,可是我反而挺喜歡這調兒,因為這短篇作品的重點是角色之間的感情、對時代和環境的不滿(和無奈),單是這些要素,便值得為這作品大大的加分了。

有些微小處想挑明一下(請原諒我找碴):故事中有角色說出「烏魯木齊」這地名,可是我沒弄錯的話,清代自乾隆年間已把烏魯木齊改名「迪化」,五十年前才改回原名,這一點可以考究一下,畢竟這作品有很多微細處寫得面面俱到。另外,一開始看到主角叫「孫星衍」,我便以為是那位清代的經史學家,作者借用歷史人物來創作小故事,不過故事中段提到「道光十一年已是七、八年前」,我才發覺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孫星衍是乾隆和嘉慶年間的人物,道光帝登位時他已作古了。事實上,如果套用了歷史人物,我會更加欣賞。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04.新聞製造家

國三的主角所住的公寓發生一起命案,警方以死者自殺結案。主角從蛛絲馬跡察覺案中疑點,於是無視基測在即,化身偵探,在老爸的囉嗦和自己的吐槽下,調查真正的凶手……

十分輕鬆易讀的少年推理作品。初讀首幾頁時,覺得有些角色的行動和情節怪怪的(例如作者沒說清楚主角回到班房時,同學們到底是譏笑那個自以為是的王欽輝還是合起來戲弄他,二人的對話又突然冒出死者的女朋友,令人不解,不知道是否在刪減字數時把一些情節拿走了),不過往後都沒有問題,故事流暢。作者的筆觸十分幽默過癮,故事中有不少篇幅是主角的獨白思考,然而作者連這些平淡的情節也妙語如珠,當主角因為凶手的犯行而發怒,爆出一句「他媽的……啊啊,不太對,因為他媽媽又沒有犯罪。」我便忍不住噗一聲笑出來。故事沒太多角色,但作者的第一人稱描寫讓國三的少年主角活靈活現,而那個「像插了四支牙籤的西洋梨」的胖警衛、那群因小事起哄的同學等等,也令讀者投入,單單這些描寫已叫本作有足夠的賣點。

謎團方面比較簡單,凶手和行凶目的早已呼之欲出,事實上故事的焦點也不是找凶手,而是「如何破案」。主角只是個國三小鬼,如何搜集證據把犯人繩之以法?如何接近凶手又不會被殺害?在驚險、搞怪、漫畫感強烈的氛圍下,編織成一齣愉快的少年冒險活劇,即使有部分情節稍稍誇張,也不見得突兀。此外,謎團雖不複雜,但作者對凶手的行動理據、心理狀態拿捏準確,單以推理的部分來說,這作品也是佳作。

在最後一章中,有一個小毛病,這作品一直是以主角第一稱的角度來敘事,可是末段有主角明明不在場,卻描述了其他角色的行為甚至心態,似乎有點奇怪。不過總的來說,這是一篇難得的好作品,讀完令人暢快。

【徵文獎心得】03.剪輯錯了的靈魂

女大學生遇上車禍,靈魂錯誤地轉移到青年企業家身上。為了逃離麻煩的生活,他在美國旅行時製造被殺的假像,隱姓埋名以另一個身分追求成為音樂家的理想。可是,當他重遇家人時,才發覺……

我不介紹下去了,這作品其實是科幻/奇幻短篇。開始時我以為是像乙一那種以奇想設定來包裝謎團的作品,可是讀下去卻失望了。作者的文筆不俗,敘事很有條理,我的閱讀過程很爽快,可惜劇情愈走愈遠,看到一半出現某個關鍵詞時,我便了解我的期待落空。不過我也得說,這篇雖然是目前為止(我沒依編號來閱讀,這大約是我第十篇看的參賽作品)我見過離題最嚴重的作品之一,但也是讀得最輕鬆的作品之一。

有一點不吐不快--投稿非推理作品不是問題,反正每人心裡對推理範圍的尺度也不同;抱著但求一試的心態參賽也不是問題,反正不試白不試,把握機會是成功的第一步;可是,拜託交來的稿子最低限度要完整啊!這部作品最後竟然在主角跟失散多年的孿生兄弟見面後便突然結束,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就算故事不合規則、劇情不合我口味,我也不想看半吊子突然在高潮腰斬的故事啊啊啊……作者你好壞,這篇作品是用來引誘評審找故事的後續吧?(笑)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02.俄亥俄的河岸

美國一間學校的老師被殺,赤裸地陳屍河邊,主角記者二人組深入調查死者和校內眾人的關係,與此同時鎮上的警長盯上主角們……

作者的文筆具有一定水準,描寫景物和人物有不錯的功力,即使背景放在美國紐約州的Richmond,也能讓讀者投入故事。故事一開始便入題,把案子交到讀者面前,場景轉換和主角的調查進行得十分明快,沒有冷場,配合兩位身懷絕技、才智非凡的主角,很有美式電影的節奏感。本來我覺得把背景設在美國有點多餘(尤其故事中老是安排一堆華人角色登場),不過,也許正正因為是美國,加上時間點設定在八○年代,令作品充滿著像「Miami Vice」或「A Team」的美劇風格。核心謎團和解釋也到位,雖然不算搶眼,但鋪伏線和收線亦做到,作為推理短篇算是足夠。

這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兩位主角,他們都像傳統美劇的主角--不論拳腳、智慧、還是觀察力都遠勝其他角色。可是,我認為這一點卻也是這部作品的敗筆,作者丟出一堆「很好很強大」的角色設定,卻沒在作品裡說明主角們的來歷,便顯得有點失衡。也許這是為了在系列作中鋪長遠的伏線,不過單單看這一部短篇,讀者可能會覺得不足。另外,主角們的能力和行徑都像是老練的偵探、刑警、賞金獵人、僱傭兵之類,我甚至假設「記者」只是他們的表面身分,然而奇怪的是,配角們都配合這兩位「記者」的「深入調查」,完全沒有質疑。一開始主角可以跑到屍體旁跟法醫聊屍體的細節已有點不可思議,更神奇的是他們隨意接觸死者的同事和女友,即使被逮到翻弄死者的私人物品,都得到詳細的說明和親切的合作。這作品的優點就像美劇,想不到連缺點也一樣,老舊的美劇裡就有不少這種胡來的編排。我認為「讓主角合理地介入事件」是寫推理小說時要注意的一點。

至於劇情上亦有瑕疵。舉例說,為什麼主角的車子裡有無線電?而且跟蹤他們的警長可以從中聽到他們的說話和跟他們交談?主角之一從一堆碎紙片中隨意找到一角,便憑此找到酒吧和重要的關係者?此外,好些角色的行為有點怪(例如沈子嘉走到車子旁打開行李廂,才跑到餐廳拿沙袋--一般人會先拿東西再回到車子吧?),這些細節雖然無關痛癢,但累積起來卻會讓讀者產生疑惑,增加閱讀時的障礙。故事末段甚至出現視點的問題--「『對了,士圖,』沈子嘉回過頭去。舞台上早就空無一人,只有一只信封放在平台鋼琴上。」--故事中一直以霍士圖作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者,既然主角們已離開,忽然跑出這句「舞台上早就空無一人,只有一只信封放在平台鋼琴上」便顯得非常突兀了。

建議作者不要忽視細節,以及切勿為了推展劇情而塞一些東西行其方便(哎,我十分在意那個無線電),作者的文字和說故事技巧不錯,如果能好好掌握角色的行動應該能創作出不俗的作品。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01.秘方

葉氏兄弟繼承了父親的肉店,可是弟弟離家,只留下兄長處理家業。某日店子發生火災,警察到場後發覺兄長被燒傷毀容,燻爐裡有一具燒成碳的屍體,被判定為弟弟,學習製燻肉的店員失蹤。店員的妹妹為了找尋真相,隻身來到這個小鎮打探。

很難給這作品一個客觀的分數,不是因為這作品寫得不好,而是因為這篇是一篇「致敬作」,在比較之下,也許因為缺乏某些原作的優點而過分刻薄。相信從上述的簡介已有人猜到,這篇作品和曾在第六屆徵文獎中突破複選的《燒鴨》十分相似。故事設定、大綱和角色也跟《燒鴨》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最後的謎底。在網路搜尋一下,發覺作者果然是特意向《燒鴨》致敬而創作本篇,這種「舊片新拍」的做法實在少見。

單以詭計而論,這作品的謎面雖然和《燒鴨》接近,但謎底卻遠遠不同,加添和改變的伏線不多,但足以扭轉局面,可見作者對謎團設計有一定實力。我記得在台灣推理夢工廠讀《燒鴨》(改名《燒鴨.斷指.手足情》)後,感覺作品的唯一缺點是意外性較弱,其他部分可說是一流,而現在這篇作品在驚奇度上大大加強力度,補救了原作的弱點。可是,一如很多好萊塢翻拍的電影一樣,即使成功改善了前作的某一項缺點,卻在其他地方大大削弱,出現「珠玉在前」的評價。這篇作品出現很多細節上的問題,比方故事設定的葉氏肉店,作者說明是賣肉的店子,葉爸爸到歐洲學習燻肉的技巧,這當然沒問題,因為西方的確有製作火腿和燻腸的鮮肉店,可是故事開始不久,我們便看到這家葉氏肉店還設有堂食賣燒臘飯。台灣真的有這種同時賣「鮮肉、肉腸、燻製肉類、燒臘、白飯小菜」的食店嗎?即使有,由「一人打理」也未免太誇張吧?《燒鴨》裡的燒臘店設定十分完備,每一個細節也兼顧到,貼近現實,所以呈現出超卓的真實感。我想,作者也許想脫離原作的某個設定,加入特有知識(意大利燻肉),卻為了貼近原作而保留了「設堂食的燒臘店」,令設定變得奇怪,像在法國料理放叉燒加醬油。既然要加「歐洲式設定」,不妨把店子改成燻肉的專門店,顧客來買香腸燻肉便好,萬一真的想留下「讓顧客逗留」方便說故事,設兩三張高桌賣啤酒和香腸小吃便成--我認為作者乾脆把故事背景換成國外可能更簡單,反正他或她投稿的另一篇作品便是以美國小鎮作舞台。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和對話沒兼顧前因後果,依從原作的劇情變得有點令人不解。例如謎底既然如此,某女角出場時某角色沒有反應便有點奇怪,另外檢查身分證一段也沒有說清楚理由,只能由讀者猜測,此外女主角到店裡打工的安排也遠不及原作細膩(這就是我說比較之下更突顯此作某些短處),變得頗為突兀。作者的文筆不俗,敘事有條理,整篇作品不錯,建議作者留意細節,代入角色思考,相信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個人心得 前言


各位好,在下是陳浩基。今年有幸擔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初審及複審的評審之一,令我體會到從另一個角度參與徵文比賽的困難和趣味,有苦(在短時間內讀大量作品)有樂(率先讀到一些優秀的故事)。

前年我第一次參賽,入圍結果公布後看到評審之一的寵物先生老師(笑)在部落格裡發表對每部參賽作品的詳細意見和感想,我覺得很感動。去年李柏青兄陳嘉振兄也有為落選作品寫簡評,他們的熱情和投入亦感染了我。我深明對創作者來說,最心痛的不是批評,而是無視,所以擔任評審以後,我便打算為分配到的稿件寫寫讀後心得,提出一些個人看法,分享交流一下,希望讓參賽者知道他們的作品是有人用心看過,而不是丟進一個不見底的漩渦裡碰運氣。本來沒打算把六十五篇全看完,不過最後提起幹勁,把所有作品都KO了。先聲明一點,以下各篇的評語都是個人心得,並不代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更不代表全體評審,各位請把它們當成一位喜歡寫作的推理迷的意見便好。當然,如果你覺得文章言之有理,我會十分高興,如果你認為我大放厥詞,不同意的話亦不妨提出你的觀點。(我大概會轉載文章到協會的討論區,想討論的話在那邊可能更好)

因為我也試過在不同的徵文比賽中落選,了解對落榜的參賽者來說,知道結果後總有點失落。我猜大家不一定是為了名利而參賽,投稿只是期望他人對自己的認同,作品入圍代表一種肯定,我們都希望得到讀者的讚譽,希望獲得創作的推動力。我想說的是,這次比賽中落選的作者不用灰心,因為這一屆中有不少作品我相當欣賞,也一樣被刷下來(當中甚至有進不了複選的作品),畢竟競爭激烈,未能晉級可說是非戰之罪,更何況要在九位取向不同的評審手上拿下足夠的分數,簡直是難上加難。例如在決選前敗陣的〈殘存灰燼之最後謀殺〉、〈牙牙〉,複選止步的〈K的訊息〉、〈魚勾〉、〈畫師邸事件〉、〈藍達的奪命詛咒〉等等,我個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像〈酒殺〉、〈拼湊〉、〈柳紅〉、〈愛的圈套〉、〈新聞製造家〉、〈紅蓮湖之死〉、〈實驗(劇場的)殺人〉這些作品,它們都有獨特的風格或主題,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舉出的不是全部,往後我會在心得裡說說我對每篇作品的觀感。入圍的五篇作品的心得我亦會寫,但現在不多提了,只能說一句我覺得它們都是好作品,當中有令我拍案叫絕的故事。

我沒法像寵物先生寫得那麼詳盡,大概每篇只寫三百至五百字左右,偶然有些會上一千字。寫得長不代表作品好,寫得短亦不代表作品爛(或相反),純粹是出於個人觀感,覺得有多少東西想告訴作者,便寫多少。所以如果看到你的作品的感想特別短或特別長,請不用胡思亂想,我沒有加入潛台詞,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笑)我會每天貼一至兩篇的心得,請不要催促我。

總之還是那句老話,就算我的評語有點嚴厲也好,你願意把腦袋中的意念寫出來,已比那些光說不做、光想不練的傢伙強上百倍。這個世界也許有天才,第一次寫小說便能寫出精采的作品,但在寫作的舞台上天才不天才沒關係,你願意下苦功,能賺取讀者的欣賞,你便和那些天才站在同一水平上。如果你自問「我就是喜歡寫推理小說!」,別猶豫,寫吧。期待下屆你的參與。

※注:如果有參賽者不希望我把評語公開,或是不想我把故事簡介寫出來,請留言給我。我可以私下把意見告訴你,或是只公開意見不說明故事的大綱。不過我能保證,在感想中不會有劇情透露(爆雷),介紹大概和一般封底的內容簡介差不多。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出。謝謝。

其他評審心得:
李柏青:2009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文學獎短評(一)
李柏青:2009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文學獎短評(二)
李柏青:2009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文學獎短評(三)
陳嘉振:◎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紀錄(上)參賽稿件破新高
陳嘉振:◎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紀錄(中)更為激烈的競爭
陳嘉振:◎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紀錄(下)入圍佳作與遺珠

相關網頁:
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參賽名單
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初選名單
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複選名單
第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決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