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53.大學宿舍謀殺案

S大宿舍1007室的大二學生林原凱被發現遭刺殺,在1006室開派對的六人最大嫌犯,當中兩人更是死者的室友。然而,因為現場的房間需要匙卡才能開門,警方無法在六人中找出可能作案的凶手--到底凶手是誰?

很傳統的本格推理,沒有大機關,只是單純以環境、時間和不在場證明來推理出真凶的典型本格派作品。整篇作品的推理意思有到,文筆亦不過不失,可是謎團的設計略為簡單和古老,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且,解謎的過程亦不夠嚴謹,有些情節的編排未免太一廂情願。比方說,作者安排某人作出供詞,提出某些角色的不在場證明,而這個關鍵的線索卻只是建基於一人的主觀證詞,警方亦全盤接收,未免兒戲了一點。創作這類型的作品時有兩點必須留意,一是如何安排讓讀者不能質疑的客觀證據,二是如何不讓讀者在供詞中找出破綻。事實上,故事最後也只是因為警方努力不懈,找到凶器,否則警官的推理只是「真相的可能性之一」,並不一定是「唯一可解的真相」。動機方面亦只在凶手揭盅後才提出,雖然也無不可,但難免讓人覺得是作者自圓其說之舉,尤其這種最後才蹦出來的「秘密的身分」和「不為人知的關係」,往往是被讀者嫌棄的情節。

我還有一個疑問:作者為什麼安排一個毫不相關,像是主角卻又根本不是主角的人物在首尾出現?如果說是用來帶出事件的影響(故事所隱含的主旨),似乎有點做作,如果說是用來誤導讀者,我又看不出來有誤導什麼。小說的角色都有其功能性,出場的次序亦有明顯的意義,作者在往後的創作可要小心這一點,不然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

我好像一味在批評似的。事實上,這作品並不差,只是有一些缺憾,總括而言還是一篇完整度不錯、合格易讀的推理作品。希望作者再接再厲。

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52.The Party of Death

六位網上結識的朋友到孤島聚會,三天後船夫發現別墅只有一堆屍塊,無人生還--任職自由撰稿人的主角收到朋友交來的文稿,敘述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可是,故事沒有解謎,只有給讀者的挑戰書,於是主角跟朋友們努力尋找真相,試圖在字裡行間找出破綻。

很微妙的後設推理作品。作中作所描述的人物背景,和主角們差不多,都是小說的愛好者,在網上結識,而主角們針對文稿中的每個細節,提出不同的推理辯證,帶有《獻給虛無的供物》的味道。這部作品沒有一般推理小說(尤其以分屍案作主題)的沉重感,層次上和一般的推理小說不同,這種嘗試在比賽中顯得特別搶眼。可是,縱使題材有趣,角色們鬥嘴推理的過程亦頭頭是道,各自的說法也出人意表,作品卻流於表面,沒有再進一步深入核心,最後的結局亦只能博君一粲。研究作中作的伏線、從猜測作者(故事中作品的作者)的寫作方向、考慮意外性來判斷真正的謎底是很好玩的點子,可惜這篇作品篇幅很短(只有一萬五千字),作中作更只有六千字,可以安排的伏線未免少了點。如果作者可以增加篇幅,讓角色們就新本格的思路作出正反兩方的辯論,再探討推理小說的本質,這種奇書式的寫法應該可以吸引一些推理迷。更關鍵的是,那個結局實在太反高潮,萬一遇上追求真相的讀者,搞不好會摔書喔(笑)。單就點子而言,我十分欣賞這篇作品,希望作者以後能把它發揮得更完善。

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51.藍色羽翼

女孩凡妮被酗酒的父親丟到修道院,在院內看到一幕幕殘酷的畫面--兒童被虐待、被侵犯、神父跟修女狼狽為奸。殺人犯艾瑪被送進院裡附設的工廠勞動,其實她接受了委託,要找出修道院裡不可告人的秘密。凡妮遇上艾瑪,她們能否逃離惡魔之手?

節奏像冒險劇的推理作品。謎團設計上,雖然有些細節有點誇張,但整體來說尚可以,最終的高潮一幕有足夠的意外性,在巧合和刻意的佈置下,出來的結局頗為有趣。故事發展流暢,縱使劇中有「倒帶」的情形(段落間以不同的角度來重覆描述同一事件)亦沒有令讀者搞混,角色忠奸分明,凡妮和小荷以及艾瑪的交流應該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不過,最終解答的某一段卻令我相當不解,偵探指出的真凶和共犯,曾在沒有旁人的情境下作出誤導的推理,如果說這是犯人刻意佈局,我又想不到他們到底要誤導誰人,若說他們早料到有第三者隱藏卻解釋不到他們之後的行動。我想作者在這部分需要多說明一下,令角色的言行前後銜接,減少讀者的疑惑,尤其這是結局中最具賣點、最出人意表的部分。

在故事背景的掌握方面,我認為有好些地方可以作出改進,作品以愛爾蘭作舞台,可是有部分情節和對話稍欠歐洲的氛圍。先不論修道院的規模是否失實、院內可以讓殺人犯艾瑪自由地蹓躂甚至襲擊修女是否不合理、穿修士袍的人是否可能連臉孔也看不到等等(反正好萊塢的電影也常常出現這些「行規」),從其他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英語圈、天主教及外國的生活環境不太了解。例如故事裡的孩子們是吃「稀飯和蒸饅頭」(不是馬鈴薯和麵包?)、小荷老是說錯成語「粉骨碎身」(英語中有哪句成語是「粉身碎骨」的意思?)、艾瑪罵髒話「去妳媽的」(西方人不會這樣「問候」他人的母親,只會直接說「去妳的」,涉及母親的髒話是「Son of a bitch 狗娘養的」或「You motherfxxker 你這操自己母親/老女人的失敗者」)……這些都顯得突兀。而最令我愕然的是:

「思多祿神父,拉撒錄修道院院長。據信,他很可能會被封為聖人。」

羅馬天主教(既然是愛爾蘭,我便假定故事中的是天主教吧)裡,只有死者才能封聖的。就連曾拿過諾貝爾和平獎、偉大的德蕾莎修女,也在死後六年才獲得教宗破例列為真福(只是「真福」,還差一步才是聖人級的「聖品」),如果作者是想告訴讀者這位神父如何有權勢,請考慮一下其他可信的設定,例如「他很可能會被封為樞機主教」之類。也許以上舉出的部分只是微小的瑕疵,但瑕疵一旦累積便會影響整體的觀感,削弱故事的說服力。作者不是沒有做資料搜集,有些地方也顯出作者查過一些資料;但我想說,描寫自己不熟悉的背景有著相當的難度,既然作者的強項在設計謎團和爽快的劇情,又何苦捨易取難,把舞台放在地球的另一端呢?

(故事中那句後設的俏皮話我倒覺得無不可,蠻幽默的,只是想問作者一句:如果作品能夠入圍,出版成書,你期望讀者以什麼心情來看那句對白?)(笑)

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50.霧村殺人事件

記者白風偶然到了長年被大霧籠罩的霧村,認識了幾位當地人。在眾人走過濃霧中的獨木橋後,卻發現逗留在房子裡的國瑞被殺。是竊賊的所為?還是是死者身邊的人的所為?

這是一篇發想奇特的推理作品。作者試圖利用一道典型的數學題,來設計凶案--「五個人想走過一條黑暗中的橋,可是電筒只有一個,各人過橋所需時間為一分鐘、三分鐘、六分鐘、八分鐘和十二分鐘,每次只能讓最多兩人一同過橋,請問最省時間的方法該如何走?」。凶手利用這種過橋的排序,製造時間空隙來行凶,我覺得作者的發想蠻有趣的。最後甚至以這條題目的變化,來製造意外性,更加添了逆轉的情節。可是,這種想法雖然有趣,但作者沒有好好考慮當中的破綻和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出來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我所說的破綻,在於數學題是純粹的思考題,可以剔除一切現實中影響計算的環境因素,而在推理小說,卻得一一考慮。先要提的,是設定上合理與否--為什麼橋只能讓二人通過?每個人過橋的時間準確嗎?各人走路的速度的差異真的有這樣大?(要多想一下,一個人用一分鐘可以走完的距離,另一人卻要用上十二分鐘,這暗示了這兩個角色的什麼不同)就算這些設定有足夠的解釋(例如橋很脆弱、每人步行速度都保持平均),作者還得考慮當中的合理性,以及讀者會否信服。凶手利用時間差來殺人,可是,他如何得悉故事中兩位外來者的步速?雖然作者意圖解答,指出他們走快一點,凶手仍有足夠時間殺人,問題是凶手當時沒有這個數據,他根本無法判斷他的行凶時間有多久。萬一外來者能用兩分鐘過橋,殺人計畫便全泡湯了。

如果作者真的有興趣把數學題運用到推理小說上,不妨看看美劇《NUMB3RS》,當中的應用技巧值得參考,不是把數學加到謎團,而是應用數學原理去解謎,再帶出現實的謎團也有其數學原理。直接挪用數學題中的情景套到現實案件中,要處理的細節未免太多,想在三萬字以下的短篇完成,難度太高了。

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49.請問,你是陳老師嗎

林英麒的父親拋妻棄子,生活潦倒後回到妻兒所住的城市,卻發覺兒子暫住在兒子的老師陳靜怡家,妻子據說到外地旅行。林父得知妻子交了年輕的男朋友,希望與家人團聚又苦無對策,於是主動找上陳老師,他卻不知道陳老師之前秘密地幹了一件跟他家人有密切關係的事情……

這是一篇意念不錯,完成技巧卻不行的作品。作者擁有不俗的文筆,描述的畫面都清晰有條理,加入陳老師那詭異的行為、英麒天真的想法,令作品的懸疑性增加不少。利用一些像意識流的插敘片段當成伏筆的手法亦可取,可是,謎底的部分實在太不搭調了。

這一類的作品講究的不單是謎底的意外性,更重要的是誤導讀者的手法。讓讀者以為作者在說A,結局出來是B,難處不是想方法如何令A變成B,而是要讀者發覺作者一直在說B,只是他們「以為」作者在說A。這篇作品最大的問題在於謎面和謎底相差太遠,有好些地方不是「作者讓讀者以為是A」,而是「作者真的在說A」。或許作者也察覺到這個問題,特意安排某角色最後揭發有某種病,可是這便等於全盤推翻了作品的公平性。事實上,讀完結局後,我曾懷疑是我太笨沒看懂作者的意思,可是翻看好幾個段落,我仍是不能了解謎底跟某些情節(像一開始陳老師佈局釣林父、以及在公園裡教唆對方等等)的邏輯關係。

建議作者寫這類作品時,先把重點的情節、人物的行動和想法以列表寫一份摘要,加入時間線考慮角色的行動,再想如何誤導讀者。我想只要從這方面入手,作者便能寫出更好的推理作品。

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48.盡頭之濱

四名台灣旅客在沖繩遇上日本導遊,一同前往久米島潛水。潛水期間導遊離奇暴斃,被發現是服用了大量安眠藥致死--這是自殺?還是謀殺?可是誰會在潛水時自殺?又或者使用安眠藥來謀殺?

※決選入圍作品

以不同角度的自白拼湊出真相的推理作品。作者的文筆一流,通篇作品也是由不同角色的自白日誌或筆記組成,對話少之又少,劇情推進都由角色的自述進行,難得的是寫得毫不沉悶,文字沒有多餘的修飾,卻充分表達出角色的心情和個性,描寫得相當立體真實。謎團的構造不複雜,甚至充滿巧合,但作者成功地讓巧合變成戲劇性,讀者每了解一位角色的片段,便得知多一份資訊,真相愈趨明顯,趣味也油然而生。這故事的謎團關乎每人的行為和心理,而作者在這方面的處理十分有邏輯,亦表達出一人看到的表像跟事實往往有一定落差的意味。結局的點子非常有趣,令人莞爾。

我覺得這作品唯一的瑕疵是事發的原因在後段才跑出來,而且跟前段的劇情幾乎無關。以小說而言這做法沒有什麼不妥,但推理小說講求邏輯的工整、情節的互動,縱使作品裡有很多情節有足夠伏筆,作為中心的動機卻沒有任何提示,讀者只能單方面接收這資訊而沒法早一步進行猜想,是十分可惜的。因為這個緣故,令我在閱讀至後段時有一點主線被岔開的感覺,畢竟原本的故事情節環環互扣,進行得相當緊密。雖然這方面我覺得有點瑕疵,但我仍會說這篇作品相當吸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47.稅改“費”奇案

展建軍和歐陽國慶兩位精英公務員,被調到向農村收稅的單位幹活。他們被指派向一位下崗的窮光蛋收欠稅,可是對方不名一文,展建軍和歐陽國慶交不了差,兩面不是人。雙方糾纏中,國家的「稅改『費』」政策出台,被社會排擠的下崗工人反過來能得到「負所得稅」,兩位主角滿意結局之際,當事人卻死去……

很可惜地,這篇作品難以歸類為推理小說。雖然故事中有角色死亡,亦有偵探登場,但這些部分不但無理可推,其諷刺性比推理性還要明顯。事實上,故事進展至四分三才冒出一個謎團,之前的篇章都集中於描寫農村稅費的陋規、社會的不公平、官僚制度的迂腐等等,而解開謎題的過程亦沒有向讀者提供足夠的線索,結果出來並沒有加強作品的推理味,只帶出另一層的對社會的諷刺。

雖然我認為這作品無法落入推理的範疇,單以小說而論卻有其可取之處。作者以幽默誇張的文風去描畫大陸社會光怪陸離的不公現象,如果有留意相關的新聞、了解國情,不難感到作者苦中取樂的黑色幽默。比方說兩位主角跟一眾上司開會,主角之一苦笑道「007只有M局長一位領導,咱們卻有從最高領導到直接領導,從思想領導到地方領導的兩班子人十來個領導」,極盡挖苦之能事。結局所帶出對社會的呼喊亦擲地有聲,值得在中國大城市生活、先富起來的一群國民及高幹反思。這作品無法通過初審,只能說是類型上的不合,我覺得這作品蠻有意思的。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46.謊言

楊景諾得知高中時的好友薇薇車禍受傷失明,於是相隔十年後跟對方相認,並替她聯絡當年的另一位摯友。愛慕楊景諾的女同事棠心因為好奇心跟蹤對方,從而認識薇薇,對他們三人的過去更為了解,漸漸知道景諾的另一面……

這篇作品在主題上和描寫角色的感情上相當動人,設計的謎團亦能配合故事,這兩點皆是本作的最大優點。基於故事篇幅甚短,多說只會爆雷,我便不多說明,接下來直接說出我覺得的不足之處。

我對使用這種詭計的作品往往有一個疑慮,就是「一旦被看穿的話,還有什麼可以吸引讀者?」,我的結論有兩個--「盡九牛二虎之力不讓讀者看穿」、或是「即使看穿了仍有足夠吸引讀者的元素」。前者可說是苛求,所以我覺得後者比較易做到,而這篇作品亦能滿足我,縱使我在故事發展了四分之一便猜想謎底的可能(不幸地一猜便中),角色的感情和後續發展是推動我追看下去的原因。亦因為這樣,我對結局那種驀然停止的描述感到不足。我猜作者是想在謎底揭盅後製造一種戛然而止的錯落感,問題是這做法沒考慮已看穿詭計,期待人物和故事發展的讀者。

另一處我覺得要改善的地方,是初段的故事有略嫌犯規之處,我猜結局時便想「如果真是用這種謎團的話,那麼便有犯規之嫌了」(不幸地再次命中)。犯規是指,在以全知的角度來描寫故事下,不能有跟事實相違背的描寫。角色的對話內容可以不實,作中作或新聞報導可以失實,但作者對故事的描述不容有誤。其實在這篇作品中,我所指的犯規並不嚴重,甚至也許有讀者覺得不是犯規,但因為那些段落有極之簡單的方法改好,對故事及詭計亦不會有任何影響,我才會更加感到值得改善。

雖然有以上的挑剔,我覺得這作品頗為簡潔,以一萬六千字、只牽涉四個角色的短篇作品來說,算是十分不俗了。

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45.企業家之死

藍海集團董事長郭伯龍豪宅發生火災,現場只有一具焦屍,從齒模比對下證實死者是郭伯龍本人,然而無法證明是自殺還是他殺。在紐約定居的Dr J在郭董老父委託下回台查明真相,他卻發覺疑點重重……

以謎團和故事大綱來說,這作品算是合格,人物關係跟案子合理地連結,主謀的行為和動機合乎邏輯,主角的推理及偵查也按步就班,沒有胡來鬼扯的點子。可是在文筆和故事架構上卻有嚴重的問題,令這作品的評價大幅度下跌。

最大的敗筆是這作品有不少段落不能稱為小說。由對話組成劇情不是不行,但這篇作品在格式上卻寫得像是劇本似的。而角色的對話內容及作者的描述段落有時混在一起,明明是敘事卻又是對話,對話引號中又出現無厘頭的描寫,令人無所適從。撇開這個致命傷,作者的文筆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人物的對話有時很奇怪很做作,功能上(讓讀者可以推理)是沒有問題,但作為一篇「小說」,角色的對話就算不能寫得栩栩如生,至少也不要寫得太跳tone。有些段落寫得蠻幽默的,只是這些小小的優點被上述的問題掩埋了。

我對作者的建議是:先弄清楚對白和描寫的格式,至少讓人覺得「看上去是一篇小說」。文筆方面可以慢慢磨練,但格式凌亂,沒有讀者願意看的。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44.消失的贓款

江羽青的父親誤墮銀行的陷阱欠下鉅款,無力清還下自殺,曾受江家恩惠的李赫志為了報恩,跟友人設計行劫銀行的運鈔車。警方到運鈔車失事現場,發現款項失竊,一名警衛被殺。真相到底是……?

帶點社會派味道的犯罪小說。故事的主軸雖為運鈔車失竊事件,作者卻花了好些筆墨在描寫銀行的惡行、檢查官的勾心鬥角、黑道的威逼等等。也許是作者的意圖,我覺得角色們的愛憎未免太分明,忠角和奸角的演繹頗為極端。我覺得某些角色的對白內斂一些會較好,太表面化的話只會流於膚淺,影響故事的整體形象。啊,一來便提這個好像太深入了,事實上這也只是個人見解而已。這篇作品的文筆十分華麗,優點是華麗,缺點是稍為過分華麗,修飾太多卻忽視了推理小說重視的資訊描寫,會令讀者難以掌握劇情的走向。

謎團方面,由於是犯罪小說,作者沒有刻意製造謎面,轉折都由偵探角色道出,意外性略為低一點,不過偵探的調查、尋訪等等也合乎邏輯推論,讀者能跟著偵探一起摸索案情,完整性亦不錯。這作品有一個毛病,便是行文沒有好好分段,例如明明在寫李赫志的情節,突然會跳到偵探角色的身邊,當中沒有空一行或加上分隔線,大大影響了閱讀時的節奏,亦讓人看得很累。如果作者加強一些轉折位,以及好好分一下段落,我想這篇作品會拿到更好的成績。

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43.刑

孤獨的退休警察兼行刑人刑德威在離職後繼續他的使命--動用私刑來彰顯正義。然而,一個作惡多端的富商被判定為自殺時,刑德威發現案件的不尋常之處。他更意料不到,這時有人已經盯上他,他已從獵人變成獵物……

※決選入圍作品

氣氛深沉的冷硬派作品。作者對主角的描繪極為細膩,把那種亦正亦邪的性格表露無遺,故事的發展亦十分流暢,寫實的風格更讓這作品帶著濃厚的電影感。謎團的佈局十分吸引,從主角收到恐嚇信開始,他在黑白兩道不斷查探,而關連的凶案一再發生,叫讀者透不過氣。結局的意外性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威力,真凶的動機和心理具說服力。

在心理描繪上此作可說是極之優異,然而我覺得在角色行為和故事的合理性卻有點瑕疵。例如犯人採用特別的筆跡來寫恐嚇信是合理的舉動,可是他為什麼要用同樣的字體來寫另外的字條,留下破綻?主角最初為什麼要去查探富商的死因?他發現案情不妥當的地方是在查探「後」才得知的,他的做法和動機令我有點不解。主角向凶手舉出證據時,有不少內容稍欠公平性,沒有在事前告知讀者,令圓滿性有所缺失。我認為,如果作者留心一下把角色行動串起來的事件的安排,故事整體效果會更顯著。當然,如果以冷硬或犯罪小說的類型來評論,以上所說的「本格派」要求標準也許可以稍降。

很坦白說,在評審期間我並不特別欣賞這作品,某程度上對同僚們支持這一篇進入決選是有點訝異的。然而,在得悉結果後我再細心思考一遍,發覺我大概少看了一個重點--這篇作品對「死刑」的側寫。由於我不是台灣人,對這個議題沒有什麼感覺,評分時往往以單純的推理讀者心態去閱讀,然而如果切換成台灣讀者的角度去欣賞這小說,便理解其他評審選擇的理由。故事沒有明寫支持或反對死刑,只是以行刑人的角度,去探討以暴易暴的正確性、正義與理性的兩難,作者沒有主觀地褒貶任何一方,讀者可以自行詮釋,去細味當中的思想。單單以「推理」來評價這作品,我認為不算突出,但加上這個有切身關係的社會主題,的確值得加分,配合冷硬派的故事演繹,相信會引起不少本土讀者注意。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42.坦克與電吉他

在國軍服役的張逸帆因為戰車意外死去,家人悲痛不已。另一方面,入伍不久的李天翔在學長介紹下,加入樂團,為了比賽在休假時拼命練吉他。然而他不知道,命運正把他指往一個無法回頭之地。

我認為這篇是一篇精采的小說,作者文筆優秀,劇情吸引,人物也描寫得有血有肉。可是,這篇作品卻因為一個問題而無法通過初選--某位評判第一句評語便是「這不是推理」。即使我覺得這篇作品比不少進複選的作品來得出色,但我思考好一陣子,也得接受同僚的說法,認同這作品難以歸類為推理,只能對作者說句抱歉。

我們評審有一個基本的指引,如果作品不能列入廣義推理--包括偵探、解謎、社會派、冷硬、警察、法庭、犯罪、懸疑、驚悚等類型--便得在初審刷下來。這篇作品沒有偵探、不是社會派推理、沒有冷硬派人物或警察出現、沒有犯罪事件或法庭場面,最可惜的是連懸疑、解謎和驚悚也稱不上。故事不是沒有懸疑的元素,只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根本沒法讓人察覺謎團的存在,故事一直到李天翔進醫院,出現幾個重疊疑幻似真的場景,讀者才會有一點疑惑,然而這個疑惑轉瞬便給說明了,實在很難把它當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我想,作者是想營造一種片段式的敘事氣氛,讓讀者最後有恍然大悟之感,可是佈局雖好,卻忘了類型主題的重要性。只有謎底而沒有謎面便不能稱之為謎團,作者得留心這一點。

我覺得這篇的作者是一位很有潛力的推理創作者,故事中有一些誤導讀者的插敘手法很成熟,末段把所有片段串起來的說明也很有條理。作者只要製造一個明確的犯罪事件,或清晰地讓謎團曝光,配合作者的敘事手法,我想會是一篇十分不錯的推理作品。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41.死了二分一的小偷

老人失去了通行證,主角尼奧聯同酒吧老闆一起調查。在這個奇異的小鎮裡,如何找到犯人?老人只餘下三天,到時仍沒找到通行證便要下地獄……

魔幻設定的推理短篇。先要讚一下,這篇的篇名起得甚為搶眼,我覺得一篇作品的篇名很重要,如果作品名稱能吸引讀者,便先贏了第一步。尤其這作品以魔幻手法來包裝一個尋找失物的推理故事,配合篇名,令讀者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作者筆法老練,描寫技巧純熟,敘事清晰,即使背景如此不現實,仍能讓人舒服地閱讀下去。謎團方面,伏筆和公平性也十分充足,該收的線也沒有遺漏,完整性很高,不用賣弄血腥也能抓住讀者的視線,是一篇很有趣的推理小品。

要批評的話,我認為故事中的某個詭計太公平太明顯,導致意外性大大減低。那種詭計本來就是賤招(李柏青兄的慣用評語)(笑),太公平太多線索只會影響爆點,如果那部分來得狠一點,殺讀者一個措手不及,應該會更漂亮。另外,末段對小鎮的解釋雖無不可,我覺得不提反而來得更俐落,把想像空間留給讀者。如果是一篇寫實的作品,確實有必要鉅細無遺地交代所有謎底,但此作既然走的是魔幻風格,留白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話雖如此,我仍認為這是一篇優秀的作品,光是那個設定和佈局,已能稱得上是佳作了。

(這篇有評審提出一個缺點:作者沒有清楚交代這個世界的邏輯設定,讀者難以憑線索推理故事的發展,導致最後有自圓其說之嫌。雖然我覺得不太嚴重,但亦不能不說這批評合理。作者不妨參考一下這個意見,去思考一下如何在這種手法上作出改善,迎合更多不同類型的讀者。)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40.實驗(劇場的)殺人

美美死了。劇團裡的老畢、小愛、阿寶、白白、大方、老鼠在舞台上眼見美美的屍體。「實驗殺人劇團」裡的成員誰是凶手?凶手真的要被找出來嗎?

非常前衛的後設小說。嚴格的說,這部不是後設小說,是「後設的後設小說」,大概可以叫作「後後設小說」吧。作者以非常前衛的手法和文筆,把一件殺人事件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得從作品的描述拼湊出事件的原貌。我十分欣賞作者的企圖,這種打破常規的創作意念實在少見,而這類像「奇書」形式的作品往往被讀者排擠,畢竟推理小說本來是通俗文學,加入後設或藝術性很可能兩面不討好--不過正正如此,我才覺得這種挑戰是可貴的。

雖然我對這篇作品的企圖十分認同,但我覺得在處理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認為,既然這篇作品以「推理小說」的身分來參賽,我便得用「推理小說」的角度來評審。這故事的「真相」的確有趣,解釋謎底時亦指出伏線所在,問題是,某些真相是否真的有意義?比方說,某甲死了,作者揭發某乙原來因為某事以某手法殺之,當中的「原來」便是重點,因為讀者都想知道「為什麼某甲死了」或「誰殺了某甲」。我覺得這篇作品的缺點便是無法做到這一點,前段的謎題跟後段的謎底縱使相關,卻缺乏必然性。以藝術的角度來看或許沒問題,作者也花上很多篇幅來討論推理、劇場、藝文精神等元素,可是從推理的角度來看,以上的討論只是配菜,主菜的份量不夠,配菜再多也不能充當主菜的,搞不好愛好推理的讀者會認為作者在繞圈子而已。

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39.逝者殺人

一直暗戀著好友安文的齊小潔被發現伏屍公園,警方把安文的女友周詩妍拘捕,懷疑她殺人。主角項君祐插手調查,可是死者身上的證據都指向詩妍……

完整度頗高的作品。雖然篇幅短,但在交代謎面、推理過程、解開謎團等情節也十分完整,故事很是流暢。單以謎團的構想來說亦有其賣點,一如這位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故事四平八穩,顯示作者的推理創作方向的功力。然而,我認為這篇作品卻有一個瑕疵,便是謎底太明顯。這問題在於作者的敘事手法。

故事一開始便描述小潔和詩妍見面,下一個段落便是描述小潔的屍體被發現。縱使在見面那一段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企圖轉移視線,但當中的可能性實在太少,非一即二,而某一可能比另一可能更合理,所以即使不夠敏銳的讀者亦可以猜到一二。最主要的謎團解開了的話,往後一切的事件也再簡單不過了。或許作者是希望提供多一點線索,但我的意見是,如果會大幅度減低意外性的話,便得重新考慮敘事手法。我覺得如果這故事以發現屍體為開始,再從其他途徑讓主角揭發小潔和詩妍曾見面,到結局出來的效果應該會比較大。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38.天怒難恕

項君祐和六位朋友在大學開學前往河邊別墅度假,然而第一晚便有一人被殺,屍體上布置著複雜的匕首機關。隨著受害人一一出現,項君祐如何找出真相,把凶手繩之於法?

極之典型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從角色到達別墅、死者出現、發現機關、主角介入、警方束手無策至解謎等等,徹頭徹尾是本格派作品。一萬六千餘字的作品,竟然有三起殺人事件加一段往事,可說是毫無冷場,而謎團和背景及真相等等也完整合乎邏輯,完成度頗高。單純以推理的角度來說,因為是本格推理,所以某些誇張的機關設計、犯人的奇異想法之類我也接受,不過我想強調一點,既然不是被困暴風雪山莊,第一起案件發生後角色沒道理不中止假期回家,這是暴風雪山莊的必要性。

雖然我得承認這作品的詭計四平八穩,在設計上已合格有餘,真相亦有一定的意外性,但我不得不說,這作品有一個致命傷--篇幅不長,卻擠得太多情節。用一萬六千字來說這故事,太趕忙了。因為作者集中描寫案情,於是忽略了角色和場景的描述,人物變得典型、性格扁平,凶案現場亦只是「現場」,並沒有做出「某人被凶手殘忍地殺死」的感覺,只像「某角色在作者安排下被刪除」,令讀者的印象不深刻。太過強調功能性,缺乏鋪陳,縱使在「推理」上拿到高分,卻無法在「小說」方面讓人認同,這便非常可惜了。如果這部作品能慢慢敘述角色們到別墅的情景,加插一些能描述角色的性格的瑣事、凶案發生後加重角色的不安感等等,我想這篇作品能更上一層樓。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37.畢業生大逃殺

K大工商管理系學生阿森跟同學殺入由H銀行贊助的大學對抗賽決賽,在飯店裡進行三天準備的商業個案報告。個案題目是H銀行收購一間小出版社,而阿森在預備資料時,漸漸發現這個個案不單跟現實相關,背後還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決選入圍作品

題材另類有趣的商業推理。這是一篇很傑出的示範,告訴我們推理不一定侷限在犯罪或殺人事件,而單純有凶手和死者也不一定落在推理小說的範疇內。即使作品名稱如此聳動,故事毫不血腥,而名字卻又神奇地和內容呼應。這故事開始時,乍看之下只是描寫主角抱著把妹的心情參加比賽,或許有讀者奇怪怎麼作者把主角們負責的個案描寫得如斯詳盡;然而一個小轉折,便讓人了解這個個案本身便是一個謎團。對商業運作不熟悉的讀者也不用擔心,因為作者在關鍵的地方有作出解釋,而謎底亦是一般市民會了解的情況,即使不懂經濟,單憑作者列舉的線索亦足夠解謎,作品的公平性毋庸置疑。

故事的高潮在於最後的謎底。沒有這個謎底的話,本來的解釋還有一定的矛盾,而這些違和感指向最終的真相。我覺得結局的設計有夠意外,只是在某角色的動機上仍有一點點可以挑剔的地方,以主角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的真相十分合理,但以那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他純粹為了那個最終結果,當中似乎做了好些多餘的事情。畢竟這一著有太多不能控制的變數,不確定性太大了,按道理應該有更多更簡單的方法達成相同的結果。不過,我覺得這一個不協調的地方只是小問題,作者亦有作出部分解答(我只是覺得力度加強一點會更完美),瑕不掩瑜,這篇作品已為非犯罪類型的推理小說立下良好的示範,作者的企圖、中心思想和獨創性足夠抓住讀者的注意了。

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36.姑獲鳥之絆

推理作家歆羽與醫生林芸來到哪吒島探望朋友,實際上卻是對島上一起奇異事件產生興趣--島上一位婦人懷孕十四個月仍未生產,就像小說《姑獲鳥之夏》所描寫的一樣。真相到底是什麼?

謎底設計頗為有趣的作品。謎面與《姑獲鳥之夏》接近,但作者設計了另一個場景、另一批角色來解答,而謎底亦合理有趣,說不定有讀者認為這個答案比《姑獲鳥之夏》更合邏輯。作者的文筆亦流暢易讀,輕鬆幽默的文風十分討好,我很喜歡能讓我愉快地閱讀的作品,作者保持這種風格,應該可以吸引不少讀者。

然而這篇作品在整體結構上卻有點不足。謎團的設計龐大,本應可以讓角色調查一番,謎底卻由音像店的老闆簡單地說出來,故事的起伏太少,難以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印象。本格派的推理,必須具備「謎面、調查、解謎」,如果缺乏調查的過程,讀者便很難接觸到故事的核心。在結局方面,以推理小品而論也許足夠,但那種「推理出來但未解決」的氛圍大概難以滿足讀者。作者在解答上有好的設計,可是沒有使用好的技巧來呈現,令故事的完整性下降。採用開放式結局、或懸而未決的手法不是不行,但重點是如何先令讀者滿意,再使用這種手法來加深讀者的印象。這篇的字數不過一萬六千多,還有足夠的篇幅去擴展一下嘛。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35.飆車族殺人事件

警官林有佳和部下趙福全著手調查一起殺人事件--死者被殘忍地宰殺,棄屍河邊。不久,第二、第三宗類似的案件出現,死者的共通點是跟飆車族有關係。在上司邀功、媒體介入、凶手繼續犯案的多重壓力下,林有佳如何跟凶手鬥智,把對方繩之於法?

這是一篇帶有社會派味道的警方辦案小說。故事的重點不是問「誰是凶手」,而是「凶手為什麼犯案」,作者集中描述警官和凶手像下棋似的你一步、我一步互相挑釁對決,雖然過程和最後得出的結局有點脫離常規,但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有充足的戲劇性。這類作品很講求角色的行動背後的心理,縱使我感情上不認同故事中人(無論警方還是凶手)的作法,覺得他們的行為和動機有種莫名的違和感,我仍不得不說作者在這方面的設計不錯,令我會想「也許這些違和感便是這篇作品的魅力」。

儘管在故事結構和謎團方面我也投下認同的一票,我認為作者的文筆尚有改善的空間。作者的文字簡潔,能清楚交代故事,但在語氣、敘事手法、描寫細節等等仍有待加強。我甚至要說很基本的一句:請不要省略標點符號,尤其是句號。也許作者少創作小說,或平時只在網路上寫文章,未習慣小說的寫法,我希望他或她多練習一下。其實,相比起寫作的基本技巧,如何組織一個故事、設計角色的互動困難得多,作者在後者反而有一定水準,我想不用花長時間,他或她便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34.人質

宋太宗五子趙元杰被送到遼國當人質,跟遼國韋將軍打獵時發現異像,其後挖出五具女屍。隨從阿桂認出這是歹邪咒術,不久謠言傳到大宋,指遼國用陰毒咒術侵害宋國,破壞兩國和平,戰事一觸即發。到底女屍是如何在沒人知曉下埋到地下?事件的真相為何?

揉合了歷史和武俠的推理小說。故事雖然有玄學及武俠的元素,但兩者皆點到即止,嚴格來說這仍是發生在現實的故事,依據我們所知的物理法則而行,所以要分類的話,當成虛構的歷史推理會較貼切。作者以宋遼相爭的時代作舞台,沒有深入涉獵歷史的真相,但運用的事物和線索都配合時代環境,這是此作最亮眼之處。謎團不複雜,有一點天馬行空但尚算說得通,線索的公平性亦十分足夠,推理的過程紮實。

我覺得這篇作品的瑕疵是太短,令讀者有種隔靴搔癢之感。由於故事牽涉歷史背景,作者花上不少篇幅來描寫主角進京(遼國的上京)的經過,差不多在故事發展到一半才出現謎團,而這作品只有一萬七千多字,可想而知解謎的過程有多急促。須知道一點,推理短篇的篇幅愈短,便得愈快入題,盡快讓讀者接觸到謎團。作者花了近八千字描述主角入京的生活,讀者會希望接下來有二萬字的篇幅來發展一個謎,而不是九千字便了結。事實上這篇作品有一個不俗的格局,角色也頗討好,從細節看出作者有能力處理歷史加推理這種有難度的類型故事,如果作者能把謎團發酵、擴大(例如詳細交代五具女屍的由來、加入牽涉遼國宮廷或官場的元素),我相信這作品會更吸引。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33.窺視殺意

陳奕慧加入販賣醫療設備的進口商半年,擔任特助的助理,掌握了公司的人事關係、財務狀況和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了討回公道,她的計畫正逐步完成--只是,事情能不能順利進行?

結構相當嚴謹的犯罪小說。作者對角色和辦公室內部的描寫絲絲入扣,把女主角的行動描畫得相當仔細,帶出一種暗地裡作案、每一步也可能被人識破的緊張氣氛,這方面我覺得頗為成功。部分財務和商業上的運作也許對不熟悉有關方面的讀者有點難讀,但整體而言還可以,如果能兼顧一下這類讀者(像在下),多加解釋一下大概會更好。同樣地,有些情節我也覺得可以詳說一點,除非是作者的意圖,否則我覺得有些地方多說明更容易讓讀者追上劇情(像特助的那片豬肝,我初時還以為是特助買來煮湯的……)。撇開這個小瑕疵,在謎團上可說是相當紮實,每一個環節都互相緊扣,預想以外的結局也相當合理,我認為是篇很不錯的作品。

如果數弱點的話,我會替這篇作品感到不值,因為謎團和結局雖好,表達的手法卻沒有完全配合,令意外性減弱。整個故事的高潮應該是最後主角被約見,把真相和推理說出,問題是作者在這一處採用了溫和的做法,讀者要慢慢閱讀才得悉和預想中不同的真相,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仍不了解這「真相」是事實還是謊言,這手法便對作品有負面的影響了。我認為這結局其實滿有爆點的,但爆點是需要「爆發」的--如果使用溫水煮蛙的方法,讀者不會有什麼感覺,要讓讀者嚇一跳,便得考慮如何把沸水一下子潑向仍渾然未知的呆青蛙身上。我認為這篇作品欠的只是一句Punch Line而已,如果在結局高潮時能狠狠打讀者一下,我相信這作品能有更高的評價。

2010年3月10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32.信

高中生范怡蓉收到小學好友林姿嘉的來信,於聖誕日跟同學楊宗彥一同到員林赴約。然而,當他們到林家時,房間一片凌亂,姿嘉已經死去。為了昔日好友,范怡蓉立誓要找出真相……

文風和設定上有點像輕小說的本格推理。角色設計令我想起西尾維新的戲言系列(倒沒有戲言那般狂放)、神秘的偵探X則帶點《死亡筆記本》的名偵探L的影子,這些元素尚算運用得宜,沒有太誇張而導致劇情失實,令作品加添一份特色。作者的文筆不錯,無論描寫案情細節或角色感情也到位,具有吸引讀者的基本條件。

然而相比角色的可塑性,謎團的設計未免簡單了一點。雖然作者在解謎一段用上反覆論證的方法來說明謎底,詭計上的確解釋得十分清晰,但如果往後退一步來觀看整個畫面,凶手的動機和做法似乎有點不合人性心理。尤其是最後的信件,凶手既然已預料到偵探能找出真相,那麼所有佈局是否多餘?反過來問,如果偵探沒成功解謎,這封凶手的自白書會帶來什麼後果?另外,即使作者建立了一個超人的偵探形象,在故事中卻有些細節顯得粗疏,先不論偵探最初和最後的論述有「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的味道(我認為其實最初的論述由警官提出,讓偵探不作出最後要自打嘴巴的意見會較好),例如指責嫌犯有到過現場一段,偵探舉出的證據只是「煞車痕顯示嫌犯的車子有到過現場」,並不是「嫌犯有到過現場」,而事實上前者已有監視器的片段作證,這兒偵探真正要證明的是「車子裡的是嫌犯本人」。這些細節的疏失會削弱角色給讀者的觀感,得小心處理。

撇開以上的缺點,故事最後交代出來的感情相當豐富。作者對角色的描寫有一定實力,只要多留心細節和行動背後的邏輯,相信能創作出適合年輕讀者口味的推理作品。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31.生之死-最後前傳

湯鈞因為父親逃債失蹤,被迫躲到英國念大學,五年後因為交流回到台灣。在台期間,他兼職當撰稿員的雜誌編輯請他幫忙撰寫關於一起家庭倫常慘案的文章--負債的男人被殺,凶手懷疑是同居的女伴,可是可能牽涉黑道追債。湯鈞發覺,事發的市場正是自己逃往英國前最後逗留之地,回憶令他的調查夾雜了不少私人感情……

先以一篇獨立作品的角度來說說感想。這篇作品的情感十分細膩,人物塑造得相當立體,案件和謎團不複雜,超卓之處在於對社會現象及角色情感的描寫,有點社會派推理的味道。這篇作品充分表現出如何把謎團和劇情主題融合的優點,從案子到主角的過去,兩者相輔相乘,令作品不單是一篇好的「推理」小說,更是一篇出色的推理「小說」。唯一令我有所保留的是,故事中有四分之一的段落使用台語,令我這個外國人看得很辛苦。沒錯這是「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為了表現本土風格、讓角色使用台語是絕對有理由的,只是作者得思考一下這做法會否令自己的作品困在國內,無法向台灣以外的中文讀者展示。這一屆的另一篇參賽作品〈愛的圈套〉也用上不少台語,用來勾勒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台灣社會的面貌,但那位作者只酌量使用,在一些名詞旁更貼心地附上國語的解釋,來方便不懂台語的讀者(〈愛〉即使沒有附上注釋,在下也看得懂,相比起來這篇的台語對白,我只看懂五至六成而已)。

這篇作品是同一位參賽者投的同一系列的第四篇作品,以下所說的跟評分無關。看過這個系列的四篇作品,我覺得雖然這一篇在謎團上不及其他,但我認為這是系列中最重要一篇,因為它完整地交代出主角的情感、個性和態度。比方說,一個作者可以寫道「他是個冷漠的傢伙」來讓讀者知道這個事實,但更好的方法是在故事裡安排讓這個角色表現出冷漠的行為。我讀罷這篇作品才真正了解這個系列的主角的看法和心態,亦因此更了解在其他故事裡他的行為和想法。基於評分是以獨立作品為基準,我可不會回頭改變自己的評分,但假如這系列有機會成書的話,我強烈建議作者在第一冊中收錄這篇前傳。前幾篇作品能證明作者寫推理小說的才華,但真正付予這位主角血肉和靈魂的,是這篇。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30.畫師邸事件

在畫師的大宅裡,畫師被殺死了,現場更是密室。訪客中的偵探和女學生偵探角逐推理,各人因故不能離開宅邸--凶手果然是其中的一人嗎?

初看時以為這篇是後設小說,讀下去才發覺不是。這篇作品的結構十分有趣,雖然並不是前無古人的設計,但要在佈局作出合理的設定,本身已有一定難度,而本作可說是完成任務。作者的敘事手法不俗,節奏控制良好,有條理地把每個線索放出來,雖然我覺得有部分稍為明顯,隱晦一點或換個手法也許能製造出更大的意外性,不過現在也絕對不差。

我最欣賞這篇作品在揭露某個真相後,再補上一個小逆轉。縱使那個逆轉的真相並沒有足夠的客觀線索讓讀者推理,在推理上也許有一點不公平,但當中卻帶出一種額外的趣味,讓已看穿某一詭計的讀者覺得作者所設的謎團還未用完。事實上,我認為這篇作品增加內容,以中篇或長篇來發表會更好,因為當中有不少情節尚可以發揮--不過無論如何,我也得說這篇作品現在已是一篇上乘的推理短篇了。

2010年3月7日星期日

【徵文獎心得】29.牙牙

主角因為考不上大學當兼職舉牌子,遇上每天呆在十字路口的小女孩靜靜。小女孩說「大海出現爸爸便會回來」,令主角摸不著頭腦。主角重考班的同學阿季聽到主角提起後時常追問,原來與妻子分開了的他便是小女孩的父親--只是,當主角打算安排二人見面前,阿季上吊自殺了……

這作品一開始便引用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首段又用上第二人稱(你)的敘事手法,我滿以為是模仿《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寫法,可是不久入正題後便回到第一人稱的視角,令我有點納悶,認為太做作了。然而,愈往後讀下去,我愈明白作者借用《看不見的城市》引文的意圖,而最後的結尾亦完美地呼應首段,令這作品在我心裡的名次不斷提升。

作者的文筆不錯,故事編排上雖然有些細節可以再寫得有條理和清晰一點(尤其是阿季和小女孩以及家人的關係),但現在亦能充分交代故事,描寫主角心態、對世事看法的篇幅亦相當生動,至少我可以從文中感受到主角的懊惱和逃避心情,再呼應到死者和其他角色身上。小女孩說「大海」和「釣魚」的謎團恰到好處,讀者大概一開始便明白另有所指,結果出來亦合理,拿來貫穿故事恰如其分。結尾以日記交代事實稍為可惜,畢竟這種手法有點偷懶,主角查探的事實亦充足,由他提出猜測後再讓某角色證實(甚至不證實,當作開放式的謎底)我想會更完美。不過,就現在的版本來說,我已經覺得這作品很出色,因為它兼顧了謎團的邏輯趣味以及角色間的人情味,單是這點已十分亮眼了。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

【徵文獎心得】28.愛的圈套

日據初期,阿猴城小混混林小貓的鄰居阿靚被亂刀刺死,手腕被切下,死狀可怖。阿靚的姐姐委託小貓追查凶手,小貓發覺阿靚的情人乃城中權貴藍家的入贅女婿,事件似乎株連甚廣……

文筆老練,劇情精采,角色栩栩如生,令讀者著迷的作品。以日據時期作背景,令故事有種日本「捕物帳」的味道,卻又揉合了中式的特徵,交織出一個迷人的舞台。謎團方面不複雜,但簡潔實在,主角小貓有種冷硬派偵探的風格,顯出一股獨有的魅力。

基本上,我認為這作品幾乎可說是頂級的作品,奈何結局前的一個鋪排,卻造成一個瑕疵,影響了整篇作品的完整性。故事直至主角指出凶手都表現精準,可是作者安排了「暗地裡操縱不知情的凶手」的幕後角色。這個角色照理是作最後爆點之用,只是這個人的正體一出現,卻全盤推翻了原來案件的樣貌。最大的問題是,這個人根本不用殺人也能達成他的目的。文中雖有提到他操縱凶手的理由,可是讀者只要留心整個故事的脈絡,他這樣做不單愚蠢,更可以說是自找麻煩。如果硬要說他想殺人當然可以,只是這跟整部作品各個角色的合理性相違背。我懷疑作者是為了增加意外性而刻意在詭計的最後加上這一環,只是這一環卻有畫蛇添足之嫌--我認為不讓這個角色當大魔王,維持本來的凶手和凶手的動機已十分圓滿。也許有人嫌這種編排老套,但我覺得相比出人意表,整體的合理性更為重要,而事實上,這篇作品即使不著眼在破天荒的謎團,光從人物、背景和敘事風格已足夠贏得讀者的青睞了。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徵文獎心得】27.宿營殺人事件

哲學系的迎新宿營裡,大二的主角和其他同學正努力籌備每個活動,確保項目都能順利進行。在夜遊的活動裡,守在廁所的關主之一小伊被發現上吊,叫所有人震驚--而主角更察覺這不是自殺,而是一宗謀殺事件……

完整性不錯,謎團有轉折、有起伏,推理過程詳細合理的本格派作品。作者描述宿營的細節、大學的生活相當生動,推想是作者利用了親身的經歷來撰寫,令故事背景不單真實,亦容易讓讀者投入劇情。事件的進展、同學們的推理、警方的遲來亦發展得很流暢,足見作者在處理劇情上有一定的功力。

詭計的設計不錯,四平八穩,沒大突破但具有說服力。唯獨是交代謎面時稍欠條理,縱使有地圖輔助,也得多說明環境的因素,像每個據點的關主如何看到對方?死者身邊的同學離開回大本營時經過的地方有沒有其他人目擊的證詞?事實上,這作品有一個特點令這個問題更明顯--不計沒名字的角色,單單涉案的大二學生便有十五人(我還未把管理員計算在內)。一般而言,一篇短篇有十五個角色未免太多,除非作者企圖使用多角色的催眠作用(有研究指角色數目一多,讀者便會因為大腦不能處理過多的人物,而進入一種容易接受訊息的狀態);不過在我看來,人物多不打緊,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面目模糊,否則當凶手出來時,讀者連角色也不清楚便白費工夫了。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徵文獎心得】26.魚勾

心理師李冠廷從精神科醫生朋友吳日申口中聽到一個詭異的故事--商人周富與妻子筱涒不睦,妻子紅杏出牆與丈夫的下屬劉大晟有染,而周富遇上令他傾心的神秘女子陳敏。在錯綜複雜的糾葛下,有人被殺,凶手被判重刑。李冠廷為了撰寫論文,企圖找尋事件的真相……只是,他已不知道他的目的是論文、滿足好奇心還是被魚勾上的餌迷惑了……

很精采的懸疑犯罪作品。謎團的設計不算驚人,意外性亦不見得特別出眾,但整篇作品叫人看得透不過氣,一氣呵成,緊緊抓住讀者的眼珠。故事的佈局十分奇詭,周富、筱涒和大晟三人的關係描寫得相當有戲劇味,更出色的是作者使用了二段式的架構,整篇作品分成兩半,首半描寫三人的愛恨,到命案出現、凶手被判刑立時回到李冠廷和吳日申的現實,有種真假難辨的感覺。我很欣賞「作中作」的後設手法,基於故事出自吳日申之口,文本是否真確、故事中的某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是否敘事者的主觀看法令讀者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如果數不足的地方,便是作者設了很好的平台,卻沒有盡情發揮,沒有利用這種後設性加插詭計,不過我這麼說也可能只是得寸進尺而已。

這作品還有另一個卓越的優點,便是作者運用了大量專業精神科的知識,卻深入淺出,以毫不沉悶的文筆送到讀者眼前。這故事運用到的相關資訊,幾乎讓我懷疑作者是位心理醫生,提及的精神狀況、醫師與病人的關係、甚至藥物運用等等也沒有誇大,說服力十足。這一屆我讀過另一篇我覺得也是十分出色、以精神科及催眠治療為主題的作品,相比之下,這一篇所用的資訊顯得更寫實更精確(兩篇可說是各有優點)。

作品名字「魚勾」亦充分地反映了故事的主題。如果作者繼續以這種心理懸疑類型作為題材去創作,我相信能建立出他或她的個人風格,吸引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徵文獎心得】25.華麗的幽北大冒險

高中生阿幽和阿北相約到民宿度假,到達後卻遇上殺人事件--剛認識的一位女大學生被分屍。在無法跟外界通訊的大屋裡,誰人是凶手?

典型的暴風雪山莊推理作品。謎團的設計不俗,有合理的動機、不為人知的往事、預謀殺人的佈局、時間差的盲點,基本上暴風雪山莊式的本格派作品應有的元素都齊備。作者運用幽默的語調來貫穿整個故事,雖然有時有點「電波」(即是,讀者能不能接收得看讀者的「頻率」是否跟作者一致),整體而言還是易讀的作品。

雖然我認為謎團和詭計合格,伏線也十分清晰,但當中有一些細節的瑕疵令我不吐不快。先不論設定上那幢大屋的某幾個特徵的怪異,也不提眾人在發現第一個死者時沒有立即想到離開,甚至假設某角色真的認不出某人,最令我不解的是某個捷徑的設計。基本上故事演至第二起事件發生時,敏銳的讀者應該會猜到真凶和手法,我當時的預想也跟謎底很接近,可是讀到結局時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凶手要使用麻煩的手法讓自己通過那個地方。使用那種物理學上的手法的確很華麗,但問題是,之後呢?如何清理證據?如果之後能清理證據的話,為什麼不乾脆使用清理的方法讓凶手走過那個障礙?(不劇透果然是令人看不懂的)簡單來說,我便是不明白為什麼凶手捨易取難,用一種麻煩的方法去完成某個詭計。運用一些誇張的手法是本格派的慣例,對讀者來說誇張一點無所謂,問題是作者得設下規限,清楚描述相關的環境,令讀者覺得「除了這手法外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以完成」是首要條件。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徵文獎心得】24.山朦朧 雨朦朧

瀛海市會計李娟娟於自然保護公園裡摔死,案發前市紀委書記已收到預告的電郵。死者的丈夫有最大的嫌疑,但偵緝處處長郎建寧卻認為另有真相,決定深入調查……

很傳統的警察辦案小說。說實在的,這篇作品的優點在於四平八穩,從謎團的設計、推理的過程、嫌犯的出現等等,也相當合理易讀,作者把每個細節和步驟處理得井井有條;可是,同樣地這些平穩的情節卻都是意料之內,欠缺特色。單純以推理作品而言絕對是合格的,加上作者的文筆簡潔,以推理短篇來說已是一篇不錯的作品,不過在競爭激烈的推理創作中,讀者己讀過不少平穩沉實的作品,他們往往要求更大的爆點和意外性。

作者也有嘗試加入出人意表的環節,可是,由於故事角色不多,這種手法頗容易被人看穿。我相信這位作者對推理創作有一定的功力,從交代謎面、敘事手法等等來看也有一定的水準,希望他或她能在謎團中加入一些簡單的逆轉,加強起伏,如此一來應該可以讓這類型的故事變得更具吸引力。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徵文獎心得】23.過早的真相

業餘偵探殷占祥跟著朋友張警官調查一宗命案,死者伏屍電腦前,二人在即時通發現意義不明的語句,凶手似乎在預告下一個受害人。找到預告所指、差點在離奇車禍中死去的目標後,張警局卻誤中殺人陷阱昏迷。在缺乏支援下,殷占祥如何找到真凶?

完整度極之高的本格推理小說。故事相當流暢,沒有贅筆,主角略帶幽默的敘事語氣令調查帶著一股輕鬆但不鬆散的氛圍,令人不其然對人物及劇情產生好感。推理方面,伏筆佈置出色,公平性亦足夠,幾乎無可挑剔。作者聰明地利用倒敘法,一開始便讓主角把黑衣人趕進死胡同,再回到事件最初講述案情,增加了讀者的好奇心,手法令人欣賞。解謎的部分恰到好處,我覺得作為本格推理,偵探說出謎底之外,讓旁人驚訝是很重要的調味料,如果沒有這些調味,總有點失落,可是反過來下得太多的話,便會流於造作誇張。這篇作品的解謎部分便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不誇張之餘亦能讓讀者感到趣味所在。

雖然我可以舉出一些細節上的瑕疵,但以本格派推理小說而言,我覺得也不用太挑剔了。如果說這篇被其他作品比下去,我只能解釋是因為那些作品的爆點更強,或是有著其他加分的要素(例如背景設計、故事主題、角色感情等等)。無論如何,單單這篇作品已說明作者是一位有水準的推理小說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