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幢待拆的公共寓所裡,發生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患有精神病的中年男子與其老父被殺,顱骨被鋸開,腦袋被拿掉搗亂。因為大門有工人在工作,凶手只能是仍居住在大樓中的五個人。是跟死者有嫌隙的護士、多管閒事的跛足男人、在夢遊時有暴力傾向的輕度弱智少年、被丈夫拋棄的女人、還是自以為是醫生的妄想症病患?
※決選入圍作品
作者一開始便說明這是向經典日本推理小說《三狂人》作者大阪圭吉致敬的作品。我沒看過《三狂人》,大阪圭吉的作品我就只看過百貨公司的那一篇,本來我在想要不要先找《三狂人》來讀一下才能知道本篇的主旨,但後來想,沒讀過或者更好,這樣子能以一個較客觀的角度來對本作作出感想(我想一定有其他評審讀過大阪的這篇名作吧)。
故事背景設在香港,我想對台灣讀者來說或許沒太大的感覺,但我卻對故事中所描寫的事物感到親切。待拆的公屋、凌亂的單位、窮困的住客、瘋癲的病人,這些都是香港傳統「廉租屋」的寫照。作者巧妙地利用這個情境,泡製出一齣血腥恐怖的殺人劇,推理部分依從本格模式,把凶嫌鎖定在少數的角色中,再以案發時間、不在場證明、現場狀況等等來研究凶案的真相。
論推理的完整性這作品算是相當不錯,除了一些細節有點模糊外,偵探破案時的解釋不但把環境證據和不在場證明連結,更讓一些乍看不重要的線索顯出它們的關鍵作用。作者考慮到凶手和死者的心理,還原事發經過時令故事變得很具說服力。故事中隱含的背景和案件也是香港著名的罪案之一,對香港以外的讀者來說或許沒什麼分別,但對本地讀者而言卻是上佳的調味料。
如果要說缺點,我認為作者的敘事手法可以改變一下。我不是說作者文筆不好(除了一些或許會讓台灣讀者消化不良的港式中文外,文筆不錯),而是本作大部分篇幅也是以旁述的手法描繪,並不是由角色主導。這手法沒錯很是清晰,但較難讓讀者投入,由於只是以客觀的角度向讀者提供事實,讀者便很難對角色產生共鳴,令故事變得淡然。當然,作者可能考慮到字數問題,現在本作達三萬字上限,根本沒有空間讓作者慢慢舖排對話,不過如此一來,我便會想或許本作寫成五萬字的中篇會更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