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英國皇室收到恐嚇信函,女王通知軍情五處接手處理。不久,倫敦發生殘忍的凶殺案,碰巧被年輕的子爵洛克菲勒兄妹遇上,曾偵破凶案的他們便插手這一連串的事件。
作者的文筆通順,節奏掌握得很好,善用新聞報導和交替場景來作多方描述,令人讀得很舒服。故事中的線索、引用某些資料的推論亦處理得不俗,一方面顯出作者下過工夫做資料搜集,另一方面加強了故事的背景的說服力。中段的轉折有一定的意外性,可是相比之下,結局凶手的動機和出場未免弱了點。事實上,單以推理橋段來說,有好些訊息沒有在前段透露(例如死者的身分、偵探們調查到的一般資料),只在得出結論時才告訴讀者,這樣讀者的投入程度便大減。作者刻意安排的推理線是很清晰的(例如凶手寄來的金幣、死者身旁的物件),可是正正因為這些項目十分詳細,更顯得一般人會詢問的資訊的缺乏。
雖然推理方面有所缺失,但當中亦顯出作者有能力處理好伏線和解謎,我覺得可以了。然而,這作品卻有一個地方讓我頗為失望,便是故事背景的描繪。以一九六二年的英國倫敦作為舞台,如何描述異國情調、時代背景等等便十分重要,描寫技巧大大影響讀者的觀感。當我在第一段看到「倫敦警視廳」一詞便皺眉頭了。警視廳是日本用語,日本人會說「倫敦警視廳」,但中文只會用「倫敦警察廳」、「倫敦警察局」、「倫敦警察總署」或更正式的稱呼「蘇格蘭場」。我想,這或許是作者一時手誤,小問題罷,因為往下看也看到很多合乎背景的設定,雖有瑕疵(例如警長的職銜太小了,他亦沒理由直接跑去找女王)但不礙眼。不過,當中段茉莉看到屍體,驚魂甫定之際,以下一段描述令我大吃一驚:
「嗶……嗶……嗶……」手機的提示音從泰的口袋裡傳出……
手機?!這不是一九六二年嗎?為了說服自己,我唯有把這「手機」當成通話器(我肯定英國警方在七十年代初已有手提的對講機,推前十年也不太過分),可是我再讀下去--
……他急忙看了來電顯示,有些著急地看了看四周後,目光回到茉莉身上。
「來電顯示」便怎說也說不通了。這種「時代謬誤」還有後段出現的「電視遙控器」,英國電視遙控器在一九七○年代才販售,勉強說六○年代已發明出來不是不行,但在文中提到這個只令讀者感到突兀。另一方面,作者努力營造英國的古老氣氛,特意安排馬車行走--無可否認,今天也有馬車,但一九六二年汽車已經普及,就算為了突顯主角們的貴族氣派而讓他們坐馬車,凶手「乘馬車棄屍」也實在太失實了(除非凶手的目的是要引人注意)。此外像「王室經營的醫院」、「王室插手警界」也似乎跟現實有一定距離。描寫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是很考工夫的,而且這次的難度還不低(地域不同外還要考慮時代差異)。我對故事中的幾位主角蠻有好感,可是假如作者想繼續發展這個故事,也許要花更多時間和精神去做資料搜集,豐富背景,襯托出劇情的趣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