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退休警察兼行刑人刑德威在離職後繼續他的使命--動用私刑來彰顯正義。然而,一個作惡多端的富商被判定為自殺時,刑德威發現案件的不尋常之處。他更意料不到,這時有人已經盯上他,他已從獵人變成獵物……
※決選入圍作品
氣氛深沉的冷硬派作品。作者對主角的描繪極為細膩,把那種亦正亦邪的性格表露無遺,故事的發展亦十分流暢,寫實的風格更讓這作品帶著濃厚的電影感。謎團的佈局十分吸引,從主角收到恐嚇信開始,他在黑白兩道不斷查探,而關連的凶案一再發生,叫讀者透不過氣。結局的意外性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威力,真凶的動機和心理具說服力。
在心理描繪上此作可說是極之優異,然而我覺得在角色行為和故事的合理性卻有點瑕疵。例如犯人採用特別的筆跡來寫恐嚇信是合理的舉動,可是他為什麼要用同樣的字體來寫另外的字條,留下破綻?主角最初為什麼要去查探富商的死因?他發現案情不妥當的地方是在查探「後」才得知的,他的做法和動機令我有點不解。主角向凶手舉出證據時,有不少內容稍欠公平性,沒有在事前告知讀者,令圓滿性有所缺失。我認為,如果作者留心一下把角色行動串起來的事件的安排,故事整體效果會更顯著。當然,如果以冷硬或犯罪小說的類型來評論,以上所說的「本格派」要求標準也許可以稍降。
很坦白說,在評審期間我並不特別欣賞這作品,某程度上對同僚們支持這一篇進入決選是有點訝異的。然而,在得悉結果後我再細心思考一遍,發覺我大概少看了一個重點--這篇作品對「死刑」的側寫。由於我不是台灣人,對這個議題沒有什麼感覺,評分時往往以單純的推理讀者心態去閱讀,然而如果切換成台灣讀者的角度去欣賞這小說,便理解其他評審選擇的理由。故事沒有明寫支持或反對死刑,只是以行刑人的角度,去探討以暴易暴的正確性、正義與理性的兩難,作者沒有主觀地褒貶任何一方,讀者可以自行詮釋,去細味當中的思想。單單以「推理」來評價這作品,我認為不算突出,但加上這個有切身關係的社會主題,的確值得加分,配合冷硬派的故事演繹,相信會引起不少本土讀者注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